據(jù)《北京青年報》報道,自2018年11月,教育部發(fā)布針對高校、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的違反職業(yè)道德行為處理辦法,明確表示堅持師德第一標準,對師德違規(guī)問題“零容忍”并嚴肅懲處后,很多違反師德師風的案例被曝光,但伴隨著這些“真問題”被發(fā)現(xiàn),不實的“擴大化舉報”也開始出現(xiàn)。
部分家長僅捕捉到一些似是而非的影子就舉報,與事實相去甚遠。如據(jù)報道,有老師因晚了三小時回復家長信息或者作業(yè)布置得“太少”而被舉報;還有老師入職第二天就被家長舉報沒有經(jīng)驗、帶不好班……湖北一所公立小學的李老師被舉報過十幾次,甚至因為點外賣也被家長舉報,理由竟然是“身為老師,在小孩兒面前吃外賣,小孩兒回家纏著家長,也要點外賣”,荒唐得讓人哭笑不得。
強化師德師風建設(shè),本是為了勸勉教師群體恪盡職守、立德樹人,舉報制度運用得當,也可以起到監(jiān)督師德師風建設(shè)、督促教師進步的作用。但是,如今被“擴大化”的舉報,卻已經(jīng)遠離了事實,讓老師們聞之色變。因為,一旦被舉報,就會陷入曠日持久的、無妄的麻煩之中,往往要耗費大量心力尋找證據(jù)、自證清白。如此一來,一些老師不得不被動“躺平”,為了避免被家長“挑刺兒”而選擇不管事、少管事、不說話、少說話,著實令人遺憾。
作為家長,濫用舉報權(quán)利也會對下一代產(chǎn)生錯誤示范,讓孩子們喪失學習正確應(yīng)對矛盾和沖突方式的機會。如果老師們有限的精力都用在時時提防舉報上,又怎能期待提高教育質(zhì)量呢?
而這一切的背后,更重要的還是教育觀念的糾偏——教育的責任是需要分擔的。一些家長把教育的責任和對子女未來的期望全部轉(zhuǎn)移給了學校和教師,這也給老師們帶來了不能承受之重。本著對教育負責任的態(tài)度,也別再讓“擴大化舉報”逼迫老師們“躺平”了。
(據(jù)新京報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