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嶸
布魯諾·貝特爾海姆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出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猶太家庭。1938年奧地利被納粹德國吞并,貝特爾海姆和大多數在奧地利的猶太人一樣,被納粹當局送往集中營,在那里,許多人遭到殘酷的折磨和殺害。
幸存下來的貝特爾海姆從事心理學研究,他的著作也大多借鑒了自己在集中營中的經驗。貝特爾海姆說,當新的囚犯被帶入集中營,黨衛(wèi)軍就會用各種手段折磨他們,這種情況每天都會持續(xù)幾小時,目的是打消囚犯抵抗的念頭,并讓他們明白,自己的生死被牢牢地捏在這些看守的手上。
當談到如何在集中營中幸存下來,貝特爾海姆說:“幸存者所依靠的是這樣一種能力,即無論周圍環(huán)境看起來如何具有壓迫性,都能進行計劃和安排,以保留一些獨立行動的空間,并對生活中的某些方面保持控制?!?/p>
動物學家發(fā)現(xiàn),當野鼠被突然剝奪了所有對環(huán)境的控制權,它們很快便不再奮力求生,并就此死亡。
當我們失去對生活的掌控,命運就會成為驚濤駭浪中的一條小船,讓我們感到巨大的恐懼。
一些猶太人對未來失去掌控和信心,顯得行動麻木、毫無生機,很快黨衛(wèi)軍就認為他們是“虛弱無用的人”,把他們送進了毒氣室。
而另一些人則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仍然保有掌控力,支配自己的部分生活,哪怕是每天用碎玻璃刮一下胡子。他們有著很強的求生欲,這也是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最終得以幸存下來的原因。
保持掌控力是人的本能,掌控的需求來源于人類內心深處的欲望,這也是被剝奪了掌控能力是如此折磨人的原因之一。當我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班會討論一些問題,總有那么幾個積極分子處于討論的核心位置,是發(fā)言的主力。那些沒能進入話題中心,安靜地坐在角落里的小孩子,心里可能有一種沒能進入討論核心的挫敗感。
集中營里只是一種極端的例子,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們常常因無法掌控而感到挫敗。
當我們身心疲憊、萬念俱灰的時候,不妨想想貝特爾海姆的話,無論我們處在怎樣困難的狀況中,都必須保留一些獨立行動的空間,對生活中的某些方面保持控制,這將對我們的人生大有益處。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倫·蘭格曾做過一個實驗,她想知道控制感對被看護住家的老年病人能造成何種影響。實驗中一組老年人被告知,他們可以自主決定房間的布置,還可以挑選一株植物來照料;另一組老年人則被告知,房間已經布置好,植物也已經選好,并有人打點。
幾周后,根據事先定義好的快樂度進行打分時,能對環(huán)境施加控制的那一組得分更高。更令人驚愕的是,18個月后,研究者跟蹤調查發(fā)現(xiàn):沒有控制權的那一組老年人,死亡率高達30%,而有控制權的那一組,死亡率不過15%。
即便是在窗臺上種一盆喜歡的花,或者決定養(yǎng)一只小狗,抑或每天寫寫字拍個照,甚至跳跳舞唱唱歌,也能讓人獲得掌控感。而這小小的掌控感,卻能給人帶來非同小可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