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洲
在黃土高原上,生長著一種很普通的植物——地椒,端午前后花期正盛,紫色的小花開遍山野,清香撲鼻,像畫家彩筆點(diǎn)綴出的紫色寶石,耀眼奪目,一片片、一簇簇,嫩綠綿軟,踩上去像地毯一樣舒服,人們都親切地稱它“香兒寶寶”。
據(jù)元代馬祖?!侗毙小吩姡骸坝暧嗬拙L,秋入地椒芬。”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果四·地椒》中記載:“地椒出北地,即蔓椒之小者,貼地生葉,形小,味微辛。土人以煮羊肉食,香美?!钡亟返膭e名叫百里香、長藤草、地香、五脈地椒等,喜光照和干燥環(huán)境,抗旱性強(qiáng),廣泛生長于山坡等向陽地帶。其植株矮小,約15厘米,其莖匍匐生長,氣味芳香,可作蜜源植物,其全株入藥,具有祛風(fēng)濕、助消化、驅(qū)蟲等功效,還可作調(diào)料、食品添加劑,如烹調(diào)海鮮、肉類、魚類等食物時,入地椒可除腥味;加到泡菜與腌菜中,可增添菜品的清香。地椒的新鮮枝葉可直接生食,也可曬干制茶飲,或制成香料,提取精油。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家鄉(xiāng)人習(xí)慣在地椒開花時摘些回來,炮制成清冽甘甜、透著濃香的地椒茶,在炎熱的夏天飲用,以便度過安然的日子。
炮制地椒茶,首先要到山里把新鮮的地椒采摘回來。拿著鐮刀,背上背簍或提著擔(dān)籠,到山里割回來就行。如果發(fā)現(xiàn)一朵,周圍可能就有一大片。當(dāng)然,有時在路邊或田埂旁也能看到,但這些地方的地椒很容易被人或牲畜踩踏,長得矮小不說,葉子還少,采回來不能食用。其次是挑揀,得把割回來的地椒挨個過一遍,把夾帶的泥土和雜草全部清理出來。接著是洗,用清水徹底洗干凈即可。
最后一道工序是炮制,這和南方名茶炮制過程極其相似,唯一區(qū)別是炮制地椒茶得靠人工,而且以火候最難把握,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鍋底的柴草得用麥草、糜草等軟秸稈草,切忌用硬柴;在火候上,講究的是溫地椒,溫不是炒,因?yàn)槌葱枰蠡?,會把鮮嫩的地椒炒糊,這樣茶葉的清香味就全沒有了。雖然大家炮制的方法大致相同,但不同的人炮制出來的味道卻大不一樣,或者清香,或者濃香,或者含有麥香,或者有股燒焦的草味兒。我曾經(jīng)見奶奶和母親在大鐵鍋里溫地椒時,不停用手揉搓,邊揉邊拿剪刀剪成2-3厘米的小段,同時把地椒根部揀出來扔掉。溫好的地椒還不能入茶,需放在太陽底下曬干,曬干后就可以收在容器里貯存起來。
喝地椒茶,沒有那么多講究,也沒有所謂的“茶道”,隨便抓一把茶葉,放在干凈的盆里,再倒入滾燙的開水,放置一小會兒,至茶湯紅中泛黑,這樣清爽的地椒茶就好了,家鄉(xiāng)人把沖茶的過程稱作“潑茶”,“潑茶”最好使用山泉水,井水也可以。潑好的地椒茶,涼熱均可飲用,喝涼茶時不會出現(xiàn)腸胃不適。舀起涼地椒茶直接喝下去,覺得過癮;用茶杯沖泡,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嘗,顯得文雅;直接端盆喝,絕對沒人笑話你粗魯。以前收割莊稼時,人們手里除了鐮刀,就是一罐能消暑解渴的地椒茶;天氣正熱的時候打碾,前來幫忙的人胃口普遍不好,主家便提前準(zhǔn)備一盆地椒茶,放在打谷場旁邊,就連剛打上來的井水都沒有地椒茶解渴。
傳說乾隆皇帝微服私訪時,途經(jīng)黃土高原上一處偏僻的地方,一日偶感風(fēng)寒,腹痛難忍,當(dāng)時宮中所帶之藥皆已用完,也恰好在鄉(xiāng)下,連個郎中的影子也沒有。這時,一位憨厚的老農(nóng)順手在路邊采了幾株地椒,泡水給乾隆皇帝喝了,便立即止住腹痛。后來,乾隆皇帝又喝了一次地椒茶,并對這種“靈芝草”贊不絕口,臨走時還把它帶回了宮中,地椒從此名聲大振。
家鄉(xiāng)的地椒茶,雖沒有西湖龍井那樣馳名中外,沒有碧螺春那樣清香怡人,也沒有鐵觀音那樣濃郁芳香,更沒有茉莉花茶那樣沁人心脾……但它就像一汪移動的清泉,在炎炎夏日里,消散人們心中的暑熱,為汗流浹背的莊稼人補(bǔ)充流失的水分,為村莊里的過路人驅(qū)散旅途的勞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