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志勇
閱讀與寫作都屬于認識活動,閱讀能讓學生間接地認識客觀事物,寫作則是反映學生對生活的深刻認識,兩者相輔相成,因而讀寫結合是高中語文教學常用的手段。鑒于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命題原則”部分明確提出“以情境任務作為試題主要載體”的要求,課堂教學應結合真實的學習情境,建構學習任務群,以任務驅動的方式搭建情境化讀寫活動平臺,發(fā)展讀寫能力,力爭教考相融,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荷塘月色》是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散文,開展“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的學習任務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語境進行閱讀和想象,在揣摩中領會詞句的含義,在品味中學習文章的語言表達技巧,在借鑒中嘗試運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通過場景再現(xiàn),能迅速喚醒學生思維,使教學現(xiàn)場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得到對接,促使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參與思考和討論,更加深入地了解文本中的背景、人物和事件,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本所傳達的思想,從而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認知體驗。
《荷塘月色》這篇散文描寫了滿月下荷塘靜謐的氛圍和幽美的景色,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如果只是欣賞名家筆下的美景是不夠的,還需要對課文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寫作目的有深入的了解。教學時,先讓學生回憶描寫月夜和荷塘美景的古詩詞,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楊萬里的“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周敦頤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然后提出假設:當月亮和荷花出現(xiàn)在一起,會是怎樣的一種場景呢?引發(fā)學生熱烈討論以后,利用多媒體播放沙畫《荷塘月色》,從意境畫中直觀感受荷葉田田、荷花綻放的景色以及音樂中流淌的對淡雅唯美事物的追求和喜好的情感,讓學生說說自己對月光下的荷塘景色的感受,再出示清華大學荷塘景色的視頻,學生能感到荷塘的荷葉很多很密,挨挨擠擠的,的確很美,但似乎與普通公園里的大荷塘景色相差無幾。朱自清是用什么手法給清華園的這片荷塘增添了美妙的神韻呢?學生觀看以后,迫切想要了解課文所描繪的景色。在學生的渴盼中,布置學習任務:速讀課文,說一說留在腦海中的荷塘印象。這樣就順利地將學生帶入課文所描寫的意境之中。
系列情境的創(chuàng)設加深了學生的認知體驗,豐富的表象使學生的言語思維變得活躍起來,積極主動地參與語言實踐,促使學生將已有經(jīng)驗與課文語言進行及時銜接,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習任務群的設置,需要在真實的情境下,合理組織學習資源,選用貼合學生讀寫能力發(fā)展的教學手段,開展多樣化的學習任務,通過問題驅動,學生在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探究的過程中完成任務,發(fā)展語言,達成讀寫結合的有效融通。
學生初讀課文以后,布置學習任務:找出課文哪些段落是直接描寫荷塘月色的,給你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學生稍加思考,就能找出課文的第4~6自然段具體描寫了月下的荷塘美景,分別從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展開。由于課文在描寫月下荷塘和周圍的景致中多處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大多數(shù)學生對此印象極為深刻,投影展示這三個自然段的課文內容,要求找出其中的14處比喻,讀一讀,體會其作用。比如,作者用“亭亭的舞女的裙”來比喻荷葉,試問為什么不用綠玉盤、大雨傘來形容呢?聯(lián)系作者所寫的時間段是在滿月的晚上,還是在淡淡的月光下的荷塘里,荷葉舒展而卷曲,富有動感,與飄逸的裙子更為相似,賦予荷葉動態(tài)美。用“閃電般,霎時傳過”描寫葉子與花的顫動,賦予荷花靈動美;用“牛乳”“輕紗”描寫滿月的夜色,賦予荷塘朦朧美;用“渺茫的歌聲”描寫荷香,給人似有似無的感覺,賦予荷香獨特美。此時出示清華園荷塘的圖片,讓學生把自己假想成作者,在荷塘邊散步又會產(chǎn)生何種感受,仿照書中的比喻手法寫一寫。學生就會想到荷塘邊的楊柳,對著河面舞動長長的枝條,青蛙如同跳水運動員一般伸展四條長腿躍入水中等景象,寫起來就覺得非常容易。
借助問題驅動,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在研習文本的過程中,將課文內容一一清楚地呈現(xiàn)出來,易于和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從而在閱讀中提升寫作水平,同時在寫作中又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
閱讀和寫作既相對獨立,又緊密關聯(lián),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教材文本的示范作用,引導學生挖掘文本特色,感觸文本的風格情韻,在閱讀和鑒賞中感悟言語特色,掌握寫作技巧,并嘗試遷移內化,在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提升習作水平。
《荷塘月色》采用融情入景的寫作方法,將“景語”與“情語”融為一體,呈現(xiàn)出獨特的濾鏡美。在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印象以后,教師出示學習任務:結合語境,揣摩詞句的含義,品味精練準確、清新雋永的語言,學習作者表情達意的技巧。仔細閱讀課文,可以感受到文中博喻的精彩。博喻,又稱連比,即從不同角度用幾個喻體反復設喻去說明一個本體。描寫荷花,作者一連使用“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三個比喻詞,寫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種姿態(tài),賦予荷花高貴美。學生仿照這樣的描寫方法并運用兒歌、小溪、奶茶來比喻幸福的童年生活:“童年的生活那么幸福,如一首歡快的兒歌,如一灣奔流的小溪,如一杯茗香的奶茶?!蔽闹型ǜ行揶o手法的使用也讓學生感到非常新奇,“縷縷清香”就像“渺茫的歌聲”,“塘中的月色”如同“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在作者眼里,香味能夠聽得見,月色也能聽得見,運用通感,語言清新活潑,顯得文采飛揚。像這樣將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彼此交錯,雜糅起來,學生也就想出了很多通感的句子,如“她的歌聲真甜”“夜晚,霓虹燈亮了起來,紅的、綠的,閃閃爍爍,彈奏起了一首快樂的交響樂”,通過聯(lián)想產(chǎn)生感覺的轉移,使聲音有了味道,顏色有了感情。文中擬人手法的運用也讓學生體會深刻,如荷花是裊娜的、羞澀的,荷葉是肩并肩挨著的,流水是脈脈的,作者將荷塘中的景物賦予感情色彩,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易于讓人產(chǎn)生同感。在學生充分理解文中修辭手法的作用以后,教師布置學生完成開放式的學習任務:如果你是一位導演,準備拍攝一處景物,請你模仿文中的寫作風格,用上恰當?shù)男揶o手法寫下拍攝的具體設想。
隨堂布置寫作任務,如同作家在手把手教學描寫妙招,學生會積極調動生活積累,根據(jù)語境展開合理的聯(lián)想,在感悟中嘗試寫作和運用,創(chuàng)作出精彩片段,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基于單篇文本的“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型教學,搭建情境化平臺,以讀寫結合的融通學習代替以往枯燥的條分縷析,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扎實,學得有興趣。閱讀與寫作比翼齊飛,更能助力學生提升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