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2023-11-08 02:09:07張鞏
長春市委黨校學報 2023年5期

摘要:西方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動因是國際分工所導致的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從而每個貿易參與國都能獲得更多的物質產品消費即使用價值的增加。西方國際貿易理論中因其為資本服務的本質和特性使其無法科學地解釋國際貿易的動因及貿易利益的真實來源,在解釋當今國際貿易現象時面臨失語的尷尬境地。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認為追逐國際超額利潤是國際貿易的動因,并闡釋了國際超額利潤的形成過程。由此得出國際貿易的結果是價值財富從發(fā)展中國家或落后國家向發(fā)達國家轉移,發(fā)達國家不會按照比較優(yōu)勢原則與落后國家交換關鍵核心技術,導致發(fā)展中國家產業(yè)長期陷入低端鎖定的困境。因此,中國要擺脫在國際上受剝削和受制于人的地位,唯有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在關鍵核心技術上下功夫,掌握競爭發(fā)展的主動權。

關鍵詞: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超額利潤;國際價值規(guī)律

中圖分類號:F124.3;F426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3.05.001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3月16日出版的《求是》雜志中指出:“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绷暯娇倳涍@一表述不僅是對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在方法論上的貫徹,也是對我黨一直以來所倡導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優(yōu)良作風的傳承。然而,長期以來,由于西方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的誤導,按照比較優(yōu)勢下的分工原則進行的國際貿易其實質是為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謀利的,掩蓋了國際貿易的真實動因,使發(fā)展中國家在參與產業(yè)分工和價值鏈生產環(huán)節(jié)中面臨被低端鎖定的困境。因此,有必要重塑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的科學性和指導地位,深入剖析國際貿易的真實動因,并以此說明“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這一論斷的理論邏輯。

一、西方國際貿易理論在解釋貿易現象時的“失語”

西方國際貿易理論關于國際貿易動因問題的闡述是基于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而展開的。正如馬克思指出:“斯密關于分工和機器改良對商品價格的影響的全部學說,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雹僭诠诺滟Q易理論中,國際貿易的動因是從貿易利益的角度分析的,但這里的貿易利益和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所闡述的貿易利益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范疇。古典貿易理論認為國際貿易是各貿易參與國為獲得貿易利益而進行的互相交換產品的行為,這種利益來源于分工所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高,通過專業(yè)化分工,全社會的產品總量增加;同時,由于分工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得單位產品的價值得到降低,因此,每個貿易參與國都能以較之從前更低的價格獲得更多的物質產品。也就是說,如果分工能夠使一種產品以更多的數量和更低的價格在國外生產出來,那么參與國際貿易的每個國家都能從貿易中獲益,因為貿易之后各國所能得到的產品數量比貿易之前更多。貿易利益的來源在于各貿易參與國都獲得了更多的物質產品消費即使用價值的增加,這是古典貿易理論關于國際貿易動因方面的解釋。新古典貿易理論雖然仍是從分工導致生產效率提高的角度說明貿易利益的動因,但分工的基礎不再是勞動成本的國別差異,而是生產要素在各國的豐裕程度不同所導致的生產成本以及價格上的差異,這樣一來,價格取代了價值,勞動價值論被新古典貿易理論徹底拋棄了。將能夠獲得更多的物質產品消費作為貿易利益的動因不僅符合西方經濟學關于“成本—收益”的分析,也使正在處于上升過程中的資產階級打著貿易能夠使所有國家都獲益的旗號為自己謀利。但是,就分工本身而言,它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歷史發(fā)展階段的產物。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達方式,對同一件事情,一個是就活動而言,另一個是就活動的產品而言”②。所以,在闡釋國際貿易動因問題時,古典貿易理論和新古典貿易理論只談分工卻絕口不提私有制,無疑是將資本主義國際貿易放在資本主義制度外考察,把其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剔除了。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新貿易理論是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以不完全市場競爭和規(guī)模經濟效應為前提說明了產業(yè)內貿易的動因。由于存在規(guī)模經濟效應,一國只能生產有限的產品種類,而由于產品存在水平差異和垂直差異,為滿足消費者的異質性需求和多樣化選擇,出現了基于異質性產品的產業(yè)內貿易,貿易利益來源于不完全競爭市場上異質性企業(yè)對價格控制的能力。很顯然,這一理論同樣避開了資本主義所有制基礎,因此,不能正確地解釋國際貿易動因和貿易利益的真正來源。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楊小凱為代表的新興古典貿易理論以分工引起的規(guī)模報酬遞增為假設前提,認為專業(yè)化分工收益大于交易費用是貿易的條件,當專業(yè)化分工收益大于交易費用時,每個人可以通過專業(yè)化分工及貿易來滿足多樣化的物質產品需求。由此可見,這里的國際貿易動因仍然是建立在分工基礎上各國對不同產品使用價值的追求。

從西方國際貿易理論的演變來看,它是一個逐步背離勞動價值論的過程。如果說李嘉圖是在不自覺中放棄勞動價值論的話,現代西方國際貿易理論則是有意地背離勞動價值論。[1]囿于階級立場的限制,西方國際貿易理論在對貿易動因及貿易利益獲得問題的探討上完全忽略了價值只研究使用價值,沒有用科學的勞動價值論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而僅僅是從決定分工的技術層面分析國際貿易的動因,沒有從歷史角度去看待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所形成的貿易利益格局和貿易利益分配。因此,西方國際貿易理論在解釋當今國際貿易現象時經常面臨“失語”的尷尬境地。例如,如果按照西方國際貿易理論對貿易動因的闡釋,兩個優(yōu)勢互補的國家為滿足使用價值多樣性的需求應該實行自由貿易,不會產生貿易摩擦,但現實卻是貿易摩擦的頻發(fā);再如,西方國際貿易理論無法解釋雖然發(fā)達國家按照比較優(yōu)勢原則與發(fā)展中國家進行產業(yè)和價值鏈生產環(huán)節(jié)的分工,卻沒有基于比較優(yōu)勢原則下的分工與發(fā)展中國家開展貿易,而是對其實行技術壁壘,在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生產環(huán)節(jié)上對新興國家采取技術封鎖。當今的國際貿易真相告訴我們,按照西方比較優(yōu)勢原則進行的分工和貿易是為資本增殖服務的,無法實現貿易帶來的涓流效應,其實質是發(fā)達國家占有落后國家人民的剩余勞動,并實現對落后國家的剝削和低端鎖定。因此,只有掀開西方國際貿易理論對貿易動因解釋的種種迷霧,重塑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的指導地位,才能在科學解釋當今國際貿易現象的基礎上掌握競爭和發(fā)展的主動權。

二、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對貿易動因的科學闡釋

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對貿易動因的闡釋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制度的基礎上作出的。馬克思指出:“由于資本的本質是不斷實現資本增殖,其自我生存和發(fā)展需要通過不斷地占有剩余價值來維持,資本主義通過延長勞動時間或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延長相對剩余勞動時間的方法進行大規(guī)模生產,從而攫取盡可能多的剩余勞動,致力于把所有生產要素毫無保留地轉化為‘產品,而不讓其所擁有的機器和原材料成為‘剩余產能,以求最大化攫取剩余價值?!雹坂笥谫Y本家貪婪逐利的本性,其生產動機“不是滿足自身和社會對商品使用價值的需求,而是實現交換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增殖”④ 資本積累的螺旋式增長導致生產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產量的增加必須依賴市場消費需求的持續(xù)性增容。但在現實中,一方面,資本主義商品二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之間的矛盾導致資本流通公式“G-W-G”中的商品在向貨幣轉化時并非一帆風順,若商品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商品向貨幣轉化過程中“驚險的跳躍”一旦失敗,商品換不成貨幣,商品就會滯留在賣者手中形成生產過剩;另一方面,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的私人占有使金字塔式社會結構中具有強勁消費需求的普通勞動者群體購買力不足,限制了消費能力的內生增長,導致商品積壓,出現生產相對過剩。當資本在一國范圍內無法滿足增殖需要的時候,資本在其本質的作用下為追求剩余價值將會不斷擴張,根據資本的本性,它必然突破本國市場狹小的限制,走向世界,以獲取高額國際利潤。因此,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下的貿易動因在于通過最大限度地獲取貿易利益即國際超額利潤,實現資本對價值增殖的不竭追求。

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對貿易動因的科學闡釋不僅在于對其作出的邏輯上的說明,同時還對貿易利益的真實來源即國際超額利潤的形成過程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這一點對認清發(fā)達國家和落后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處的地位以及解釋當今國際貿易現象是十分必要的。國際超額利潤是馬克思國際價值理論的一個重要范疇,它產生于國際價值與國別價值之間的差額。根據馬克思對國際價值的論述:國際價值是在世界市場中形成的;是生產某種商品所耗費的世界范圍內的社會必要勞動,而不是某個國家中等強度的勞動;是由生產商品所消耗的國際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而不是由一國內部生產商品的社會平均勞動時間決定的;在世界市場上商品的交換要以國際價值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由此可知,由生產商品所消耗的世界平均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國際價值與國別價值不同,各國在世界市場上按照國際價值規(guī)律進行商品交換的時候,因各國勞動生產率差異所導致的國別價值和國際價值之間的差額就轉化為國際超額利潤。正如馬克思所說:“在以各個國家作為組成部分的世界市場上,國家不同,勞動的中等強度也就不同;有的國家高些,有的國家低些。于是各國的平均數形成一個階梯,它的計量單位是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⑤? “不同國家在同一勞動時間內所生產的同種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國際價值?!雹?一般來說,對于同種商品,一國的技術水平越高,勞動生產率越高,生產商品所消耗的勞動時間就越低于國際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國別價值低于國際價值,按照國際價值出售商品時,就可以獲得國際超額利潤;相反,一國的技術水平越低,勞動生產率越低,生產商品所消耗的勞動時間越高于國際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在按照國際價值出售商品時就會吃虧。[2]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只要生產效率較高的國家沒有因競爭而被迫把他們的商品出售價格降低到和商品價值相等的程度,生產效率較高的國民勞動在世界市場上也被算作強度較大的勞動?!雹?也就是說,會實現一個國際超額利潤。而對于這個超額利潤,生產率較高的國家并沒有付出與之相應的勞動。根據馬克思的論述,只是由于本國生產效率較高的國民勞動在世界市場上也“被算作”強度較大的勞動的結果。因此,國際超額利潤是從勞動生產率較低的生產者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向勞動生產率較高生產者之間的轉移,它來自高于世界平均勞動生產率的企業(yè)對世界市場上所有低于世界平均勞動生產率的同類企業(yè)的剝削。正如馬克思所說:“一國可以不斷攫取另一國的一部分剩余價值而在交換中不付任何代價?!雹?“處在有利條件的國家,在交換中以較少的勞動換回較多的勞動?!雹?可見,國際超額利潤的產生是各國勞動生產率差異下國際價值規(guī)律發(fā)生作用的結果。這是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對國際超額利潤形成的第一種解釋。

第二種解釋可以從國際生產價格規(guī)律的論述中得到有價值的參考。根據馬克思生產價格理論,生產價格等于生產成本加平均利潤。馬克思認為,價值、價格、生產價格三者產生的先后順序是:價值形成在先、然后產生價格,而生產價格則可能在一定條件下最后出現,即先有價格,后有生產價格。對此,馬克思給出了解釋:因為價值作為商品交換的尺度所需條件較低,而生產價格的出現則不同,只有具備充分競爭的市場環(huán)境且各種生產要素能夠自由流動,才能使各部門的利潤趨于平均化,在此基礎上形成生產價格。[3]正如馬克思所說:“只有當資本主義進入更高的發(fā)展階段時,商品按自身價值進行交換才有可能轉變?yōu)榘凑丈a價格進行交換。”⑧按照馬克思的分析邏輯,亦可得出國際生產價格等于國際生產成本加國際平均利潤。同樣,國際平均利潤率的形成與國內平均利潤率一樣,需要實現自由競爭和不同生產要素在國際市場上的自由流動,這是國際價值向國際生產價格轉化的條件。[3]由于各國在經濟發(fā)展水平、資本有機構成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同一部門的利潤率在不同國家也不相同,如果生產要素可以在國際市場上自由流動,那么,根據資本的逐利性,各種生產要素就會競相流入利潤率較高的國家,從而導致產量增加直至出現供過于求,價格下降,利潤率降低;而對于利潤率較低的國家,生產要素的流出會導致該國產量下降直至出現供不應求,引起價格上漲,利潤率提高。[3]最終,利潤率會趨于平均化,形成國際平均利潤率,此時,國際價值就轉化為國際生產價格了。但是,在現實中,生產要素在國際市場上的自由流動會遇到各種限制,如發(fā)展中國家的勞動力要素,發(fā)達國家的資本要素和先進技術要素都會受到政府限制而使流動受阻,影響國際生產價格的形成。在一些進入門檻低、壟斷性弱、競爭充分的產業(yè)和生產環(huán)節(jié)中,生產要素可以自由進出,利潤率能夠很容易地實現平均化,國際價值可以順利轉化為國際生產價格,商品按照國際生產價格出售以實現其價值。但在一些進入門檻高、壟斷性強的產業(yè)和生產環(huán)節(jié)中,外部資本難以進入,平均利潤率無法形成,產品仍然要按照生產成本加壟斷利潤,即國際價值出售。因此,國際價值超過國際生產價格的部分就形成了國際超額利潤,由不參加利潤率平均化的壟斷行業(yè)和價值鏈環(huán)節(jié)獲得。一般來講,在價值鏈的生產制造環(huán)節(jié)中,由于模塊化生產方式的廣泛引入,生產的技術含量低,資本進入門檻較低,大量資本可以自由進入這些環(huán)節(jié),因此難以獲得國際超額利潤。而在研發(fā)設計、營銷等環(huán)節(jié),由于存在較高的知識和技術含量,壟斷性強,進入壁壘高,不參與利潤率平均化的過程,因此,憑借賣方壟斷能夠獲得大量的國際超額利潤。[3]

由以上分析可知,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不僅站在唯物史觀的角度將資本主義國際貿易放在資本主義所有制基礎上進行考查,揭示了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國際貿易的真實動因,同時,還分析了國際超額利潤的形成過程,為解釋當今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的對外貿易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

三、“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國家間經濟利益關系下貿易政策的實施

正如前文所述,西方國際貿易理論認為按照比較優(yōu)勢原則所進行的分工和貿易能夠使所有貿易國都獲得好處,由于拋去了制度基礎,這種分析必定是不客觀、不符合實際的。因此,需要在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對貿易動因及貿易利益闡釋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的經濟利益分配,從而制定符合本國經濟利益需要的貿易政策。

根據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對貿易動因的分析,各國在世界市場上從事貿易活動就是為了獲得國際超額利潤,因此,國家間經濟利益分配關系就是在各國追逐國際超額利潤的過程中形成的。根據馬克思國際價值理論,國際超額利潤的獲得與各國勞動生產率高低有著直接的關系。如果一國生產某種產品的國別勞動時間低于國際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即勞動生產率高于國際平均水平,在世界市場上按照國際價值進行交換時就能夠獲得國別價值低于國際價值的國際超額利潤;相反,如果一國生產某種產品的國別勞動時間高于國際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即勞動生產率低于國際平均水平,其生產者創(chuàng)造的價值就會向勞動生產率較高的生產者進行轉移,導致其由于國別價值高于國際價值而在貿易中虧損。[3]因此,為了獲得國際超額利潤,各國都會選擇發(fā)展本國勞動生產率高于國際平均水平的產業(yè)和生產環(huán)節(jié)。總體來說,發(fā)達國家技術水平高,企業(yè)的勞動生產率一般高于世界平均勞動生產率,而發(fā)展中國家技術水平較低,企業(yè)的勞動生產率往往低于世界平均勞動生產率。那么,發(fā)達國家會因此從事所有產業(yè)而獲得全部超額利潤嗎?答案并非如此。對于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和生產環(huán)節(jié)來說,勞動生產率水平對超額利潤的獲得雖有影響,但其影響則更多地體現在技術含量高的產業(yè)和生產環(huán)節(jié)上。也就是說,雖然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相比勞動生產率較高,但國民工資水平即勞動力成本也較高,如果發(fā)達國家工人的工資水平與發(fā)展中國家相比過高,以至于發(fā)達國家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對超額利潤獲得產生的正效應難以抵消其高工資成本對超額利潤獲得產生的負效應,那么,與發(fā)展中國家相比,發(fā)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仍然不具有競爭力,難以獲得國際超額利潤。這就是發(fā)達國家把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和生產環(huán)節(jié)轉移至發(fā)展中國家的原因。[3]而在技術密集型生產工序上,由于包含大量的知識技術含量,進入壁壘高、壟斷性強,發(fā)達國家利用技術、資金、管理等優(yōu)勢,一方面在一些存在競爭性的生產環(huán)節(jié)中可以憑借較高的生產率獲得國別價值低于國際價值的超額利潤;另一方面在具有壟斷地位的生產環(huán)節(jié)中亦可以憑借賣方壟斷勢力獲得超額利潤。[3]

在國際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下,基于國際超額利潤的生成因素,參與貿易的各國在對國際超額利潤的追逐過程中逐漸形成這樣一種經濟利益分配關系,即發(fā)達國家主要從事技術密集型產業(yè),掌握全球價值鏈的研發(fā)、設計、營銷等高端環(huán)節(jié)和高附加值領域,獲得了豐厚的國際超額利潤;發(fā)展中國家主要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和全球價值鏈中的加工、組裝等低端環(huán)節(jié),只能獲得微薄的加工費。雖然各國根據自身比較優(yōu)勢參與國際分工,在國際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下遵循等價交換原則,但所獲的經濟利益卻存在巨大差距。發(fā)達國家憑借先進技術、較高的勞動生產率以及生產環(huán)節(jié)中的壟斷地位,所獲利潤要遠遠高于發(fā)展中國家。

由此可見,西方經濟學關于國際貿易理論的種種闡述不外是為資本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潤作辯護,而這種辯護在面對當今發(fā)達國家所采取的對外貿易政策時顯然難以自圓其說。為什么發(fā)達國家沒有按照國際分工與發(fā)展中國家自由地交換核心技術?而是越來越注重技術壟斷,對發(fā)展中國家采取技術封鎖,防止技術外溢,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矛盾的現象在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下則很容易得到解釋和說明。原因就是核心技術是國際超額利潤的重要來源,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對核心技術的掌握能夠在具有壟斷地位的生產環(huán)節(jié)中獲得超額利潤,以實現對落后國家的剝削。例如,在中美貿易中,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就違背了西方貿易理論的比較優(yōu)勢原則,美國在其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高科技領域對中國實行嚴格的出口管制,而同意賣給中國的卻是其不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農產品、礦物燃料、電機零部件等初級產品,從而導致了美中之間嚴重的貿易逆差。再如美國對中國采取的芯片斷供,正是其為了維護自身在高科技領域中的壟斷地位以獲取國際超額利潤絕對優(yōu)勢的理性考量。因此,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對外貿易中實行的技術封鎖、技術壁壘等防止技術外溢效應的貿易政策,其原因若放在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視角下進行分析則一目了然,即這是發(fā)達國家基于國家間經濟利益關系所做出的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選擇。所以,“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發(fā)展中國家希望按照西方國際貿易分工理論同發(fā)達國家交換核心技術的想法無疑是可笑且難以實現的。

四、結論與啟示

根據馬克思國際價值規(guī)律和國際生產價格規(guī)律對國際超額利潤形成過程的闡釋,可以知道,按照西方國際貿易理論所進行的國際貿易是發(fā)達國家對落后國家剩余價值的剝削和利潤的占有。發(fā)達國家一方面憑借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在價值生產領域以國別價值低于國際價值的差額獲得了來自落后國家國別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另一方面,在高科技產業(yè)和生產環(huán)節(jié)的價值流通領域,又長期以壟斷價格對發(fā)展中國家進行剝削。因此,發(fā)達國家為了獲得更多的國際超額利潤必然會在全球產業(yè)分工體系中更加注重技術壟斷,防止技術外溢,加強對落后國家的技術封鎖。在這樣一種邏輯下,如果一個發(fā)展中國家長期將西方國際貿易理論作為經濟發(fā)展和對外貿易的指導思想,希望發(fā)達國家按照國際分工原則與發(fā)展中國家交換核心技術以增強自身競爭力的想法,無疑是幼稚且可笑的。在這種思想的誤導下,發(fā)展中國家必將喪失經濟發(fā)展的主動權,陷入長期依附發(fā)達國家的困境。因此,若要擺脫這種不利局面,發(fā)展中國家唯有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充分依靠國家力量實現技術跨越,發(fā)展屬于自己的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科技供給,以“鼎新”帶動“革故”,促進產業(yè)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從而掌握經濟發(fā)展和對外貿易的主動權。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那樣:“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蔽覀儓孕牛瑘猿趾霌P我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優(yōu)良作風,必將加快助推中國建設科技強國的步伐,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基金項目

吉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中心專項《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資本特性和行為規(guī)律研究》(2022MY001)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城鄉(xiāng)二元結構視角下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路徑》(23BJL016)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

①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6頁。

②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6頁。

③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II),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596頁。

④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3頁。

⑤參見《資本論》(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45頁。

⑥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01頁-402頁。

⑦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65頁。

⑧參見《資本論》(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7頁。

參考文獻

[1]魏旭.“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邏輯為什么要倒過來——一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解讀[J].理論月刊,2015,(5)。

[2] 張永輝.馬克思國際價值理論視角下的中美貿易研究[D].蘇州大學,2013.

[3] 張鞏.貿易摩擦的政治經濟學分析[D].遼寧大學,2021.

[4]劉國暉,吳易風.國際貿易理論 ——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比較[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5,(4).

作者簡介

張鞏,吉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責任編輯 解梅娟

英德市| 阿尔山市| 沐川县| 伊宁县| 喀什市| 洛阳市| 历史| 沙坪坝区| 浦城县| 涟水县| 资源县| 交口县| 成武县| 同仁县| 游戏| 侯马市| 乡宁县| 东城区| 霍林郭勒市| 衡阳市| 盱眙县| 西和县| 太原市| 隆昌县| 怀远县| 中阳县| 黄龙县| 桂林市| 奈曼旗| 凌云县| 黑龙江省| 五家渠市| 赣州市| 阜新| 南通市| 罗甸县| 汽车| 景东| 宜良县| 龙州县| 梁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