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煒寧
方便面被人們稱為快餐面、泡面和即食面,百年以來,方便面成為了外出離家的旅客游子箱包里的必備品,隨著商旅走遍了大江南北,它既是一種廉價食品,也寄托著有關思鄉(xiāng)和友人之間的濃濃情分。
滋味記憶
本世紀初,北京城區(qū)家家的生活條件好,家長給孩子們課余零食也漸漸多了起來。我記得上學的時候,同學們最喜愛的一款零食,就是胡同街角小賣店里都會熱賣一元一包的小浣熊干脆面。那是統(tǒng)一食品公司生產(chǎn)的第一批零食泡面,包裝甚是簡陋,巴掌大的袋子上油印著一只棕黃相間的泛光小熊,憨態(tài)可掬地向食客招手。但也正是這種廉價鮮艷的包裝,如磁石般吸引著成群孩子們,一放學就把學校胡同口的小賣店圍得水泄不通。吃這種干脆面往往不用水泡,而是要用雙手抓住包裝袋的兩個角,刺啦一聲撕開。這樣,干脆面的包裝袋就成了一個一邊開口的袋子,再隔著包裝袋把面餅“咯吱咯吱”掰碎成粉末狀,撒上調味料,最后均勻地搖晃,等晃勻后再展開袋子,仰頭猛地倒在嘴里,心滿意足地大口干嚼,那種感覺仿佛就是在享用一席饕餮盛宴。
小浣熊干脆面口味分成很多種,有香辣蟹味、烤肉味、燒烤味、豬排味等等,由于孩子們購買成風,熱辣刺激的料包味道總是充斥在教室里各個角落。更讓班級里充滿了向心力的是,每一包干脆面里都會贈送一張水滸卡,上面刻畫著一位讓同學們敬佩的水滸好漢。在收集卡片的同時,水滸傳中的俠義故事和精神也在同學間廣為流傳。“水滸寨中屯節(jié)俠,梁山泊內聚英雄”,對于童年的孩子們來說,很多歷史知識就是在收集卡片的過程中習得的。為了集齊這些卡片,有的學生一天就要購買兩三包干脆面,大多不是為了吃零食,而單純只是為了在同學們面前炫耀這一大摞花花綠綠的卡片。課余放學后,同學們聚在胡同口,如數(shù)家珍般從書包夾層中小心翼翼掏出一摞摞卡片,相互觀看交流,卡片就成了融入同學圈子最好的通行證。
更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班上轉來一位新同學,由于家庭條件困難,她很少到學校門口的小賣店買東西。在水滸卡風靡校園的時代,沒有卡片就相當于沒有“通行證”,在班上很難交到朋友。但是情況很快有了改觀,每天放學做值日后,都會有幾個同學輪流晚走。第二天的清晨,在她的位兜里、桌角下甚至是椅子上都會發(fā)現(xiàn)一兩張“英雄卡”。那是水滸卡片中最難集齊的一種卡片,往往需要購買幾十包干脆面才有可能獲得。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硬通貨”,她很快成為了同學們的焦點,漸漸朋友多了,成績提高了,乃至最后如愿升入了好的初中。而也是在很多年后,我們才知道,當年的班長家長就開著一家小賣店,所以班長才能有這么多難以集齊的卡片。也是班長和同學們無私地贈送卡片,才讓每一個學生都融入了集體。童年的學生可能貪玩頑劣,但是心中卻也充滿了真誠與善良,很多年后,當我無意翻開抽屜,又看到了那些已經(jīng)發(fā)黃的卡片,這些故事和一張張真誠的笑臉,不由得從心底里浮現(xiàn)出來。
異鄉(xiāng)“面緣”
很多年后,我獨自一人來到美國威斯康星州的文理學院留學,在這里,又和方便面結下了不解之緣。學校里的留學生是極少數(shù),校園建在一座大型印第安遺址的環(huán)形土丘上,直通小鎮(zhèn)的只有一條主街,人流稀少,小鎮(zhèn)里的中國人更是少得可憐,所以學校食堂的菜譜里根本沒有中國菜。每日菜譜輪替的都是牛肉或火雞餡的漢堡包、火腿比薩、BBQ的烤豬頸肉、意大利面、炸雞和拌著法式酸甜醬的沙拉。沙拉吧里的各式蔬菜都是涼的,火雞切片和火腿在冬天和夏天都是冰鎮(zhèn)的,橘汁、菠蘿汁、可樂更是一年四季混合著冰塊。要想吃上一頓中國菜,那可是難上加難:首先是價格相對高昂,而且在偏僻的小村莊里也沒有中餐廳。可這卻難不倒中國學生,學長們平時沒有條件,就把沙拉吧里的各種蔬菜挑出來,拌上醬油,淋上熱水,最后放上一塊珍藏的、金黃的方便面面餅,放到微波爐里加熱五分鐘。微波爐里不斷上升的溫度,使得泡在熱水里的青菜葉短暫地沸騰起來,加熱的開水自然而然地沖開了泡面,當大家看著碗里終于有了咸淡味兒的面條,這才在零下25度的世界里,長舒了一口氣,驅散了滿身的寒氣。我有些苦笑著用木頭勺子攪拌著面條,眼望著碗里泡發(fā)著混合玉米豆、豆腐、蘑菇、胡蘿卜、生菜葉、嫩玉米莖和面條的大雜燴。
從此之外,我也看到了傳說中的“學生版”中國菜。每到年節(jié),學校都會組織學生乘車去購物,而眾多中國學生購買用來聚餐的餐食,都少不了對于泡面偏執(zhí)的喜愛。
年味“盛宴”
三年前的農(nóng)歷除夕,那一個下著大雪的周日,亞洲超市慣例打折,威斯康星州大半公路都被冰封了。去往亞洲超市的車上擠滿了來自各個國家的學生,大家身上背的、肩上扛的、手中拿著的,是花花綠綠的旅行包、加大號塑料袋、草編購物筐,甚至是一輛折疊購物小推車,那陣勢誓要把亞洲超市都搬回宿舍。
叮零當啷,大門上掛著的金色鈴鐺響起,一個個風塵仆仆的學生們剛推門走進店里,一聽學生想要購買方便食品,理貨員馬上開始了熱情周到的介紹,這里的方便面同樣被分成了紅燒牛肉面、雞肉口味方便面等等,只不過因為售價便宜,被放置在了貨架的最底層,最不起眼的角落。與動輒十幾美元一份的中餐相比,一兩美元的方便面更加受到學生們的青睞。在調料包方面,為適應華人移民的口味,店家更加入了咖喱粉和魚露等等富含東南亞烹飪風情的調料。
中國學長總是有辦法!一位學姐撥通了電話,直通宿舍住宿部的廚房,把這里方便面調味包的不同口味及時通知給了正在忙碌的主廚們。而在此時,廚房里也是一幅熱火朝天的景象:有的學生主動拿來了積攢很長時間的豆瓣醬,有的學生翻出了火鍋底料和魚丸蟹棒,在食堂當過幫廚的學生更是貢獻了一大袋子羊肉卷,這如同過年般的熱鬧場面,更是吸引了大量國際學生參加聚餐。隨著學姐學長抬著一大箱子泡面上樓,眾人沉重的腳步把整個木制樓房震得嘎吱嘎吱直響,好不容易爬上了三樓,后背襯衫都被汗水濕透了。
“學弟學妹們,抱歉了,泡面里的調料我們得自己準備。迎客餃子,送客面,咱們先歡迎一下即將畢業(yè)的學生們!”學長推了推眼鏡,站起來高聲喊道,因為天氣過冷,他眼鏡框上結了厚厚一層霧氣,還不住地用手擦額頭上的汗水。只聽呼啦一聲,一大袋子羊肉卷率先下了鍋,緊接著又是兩大袋子方便面和一塊浸滿了辣椒紅油的火鍋底料,隨著鍋中白汽升騰,羊膻味兒刺激著每個人的神經(jīng),大家一下都打開了話匣子。
“學弟,一會兒鍋開了,自己下面,千萬別客氣!來,先叫我們學弟美美的咥一頓面!”來自陜西的學長起身率先夾起來一大筷子羊肉,放在了新來學弟的碗里,緊接著又說,“在我們家鄉(xiāng)有句土話,‘圪蹴下吃飽,站起來剛好。你剛來學校,人生地不熟,有什么事情就在微信群里說,哦,對了,稍后我把我倉庫里的被子給你抱過去?!?/p>
“學姐,麻煩把袋子里的魚丸和豆腐都下了,今天來的新生多,出門在外,要吃飽么!”說話的是個來自山東的學姐,她說今日聚餐便如同是在家鄉(xiāng)吃喜面,按照習俗,但凡是喜面,面條要筋道而綿長,意喻同鄉(xiāng)之間感情堅固長久。聽到學姐這話,兩個老生急忙把一大袋子豆腐都倒入了鍋中,咕嘟咕嘟,鍋中冒起了泡,大家臉上都笑開了花。
學長耐心地把每個人面前的碗里都盛滿了面條,混合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食材,大家一邊吃著,一邊暢談著來自天南海北的家鄉(xiāng)趣事。一位即將畢業(yè)的學長講起了同學圈中有關方便面的故事:中國學生從很久之前就會在除夕這天聚在一起,慶祝農(nóng)歷新年。在威斯康星華人藝術團體的舞獅子表演過后,最讓人興奮的節(jié)目就會來臨——吃餃子。在現(xiàn)如今物質極為富集的時代,大家已經(jīng)很久沒有這樣難得的體驗了:食堂的中餐往往供應很有限,那年同學們只能合吃一大盤餃子,那年一千四百個餃子分下去,除了煮爛的,只能是一個人分一個,而大多數(shù)學生,還來不及拿筷子,就一口把餃子吞下了肚子,有的學生珍惜得不舍得咬一大口,一小點、一小點地抿著嘴吃完,吃完了皮兒再吃餡兒,細細的,如品嘗宮廷御膳的龍肝鳳髓般細嚼慢咽。吃完的學生只能是使勁舔著嘴唇邊的油脂,拼命回味著唇齒間中餐和家鄉(xiāng)的味道。
學長笑了笑,說道,“我雖然每次都會如豬八戒吃人參果那樣,一口就吞下了餃子,卻總能在腦海中幻想起把餃子吃得肚圓兒的情景。后來,我們就想到,會包餃子的學生畢竟是少數(shù),但是,方便面確實是誰都會煮??!而且方便面便宜又暖和,就這樣,我們除夕聚餐的吃食就改成了方便面!”一聽到這話,大家都笑了,每個人眼角都閃著淚花。
這就是方便面。在異國他鄉(xiāng),方便食品是廉價而方便的,治療思鄉(xiāng)之情的良藥。中國有大量關于面食的俗語,比如,“上轎餃子下轎面”“迎客餃子送客面”“出門餃子回家面”“上馬餃子下馬面”“上船餃子下船面”??梢?,面條不僅僅是一種食品,更是人與人溝通感情的橋梁,而方便面呢?在生活節(jié)奏飛速的今天,連接起學生之間感情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