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俊峰
江南的古鎮(zhèn)里有好多歪七扭八的巷子,地面鋪的是起起伏伏的青石磚,在江南的細雨里被日復一日打磨,泛著青光。墻壁上的苔蘚像是阿嬤臉上的老年斑,會在陰雨天散發(fā)出年老的味道。小時候,我總在想是不是每一個古鎮(zhèn)里都有這么多的巷子,是不是每一個巷子里都有一個走路飛快的阿嬤。
我和阿嬤家里那張八仙桌一樣高的時候,特別不喜歡和阿嬤一起往鎮(zhèn)上走。阿嬤走得飛快,我再努力也會被丟在后面,阿嬤總是在我快看不到她的時候停下來,大聲叫我“小囡”,等我終于費力地趕到她身邊時,她卻又一次飛快地離我遠去。只有在從鎮(zhèn)上回家的時候,阿嬤才會放慢腳步,拎著水靈靈的菜頭,站在路邊和別家的阿嬤聊聊天。都說吳儂軟語動聽悅耳,可我只希望她們能快點結束聊天,不要再聊那些幾塊幾毛錢的蔥子。等我拽著阿嬤的褲腿在地上打滾的時候,阿嬤才會訓斥我?guī)拙?,和別家的阿嬤說聲“再會”,才回到巷子里的家。
阿嬤有一件灰色的圍裙,它看起來和阿嬤一樣老了,被洗得泛白,還有一些頑固的油漬和不起眼的脫線毛邊。平時它被掛在阿嬤的門邊,只有在阿嬤要做點心的時候才會被系到腰上。阿嬤的點心,是我小時候最期待的驚喜,所以阿嬤系上圍裙的時候,我就愿意安靜地坐在竹凳子上,專注地看著阿嬤的動作,老舊的竹凳子在我的晃動下發(fā)出嘎吱嘎吱的聲音。
青團子是每年清明節(jié)一定要吃的點心,阿嬤做上一屜青團就足夠我雀躍一整個春天。阿嬤做點心的時候喜歡嘴里咕噥,土話和普通話夾雜著。阿嬤說過,青團子的青汁一定要用麥草的葉子做,不然就不青,吃了也不能像小麥那樣節(jié)節(jié)長高。麥草在阿嬤的手里水靈靈的,菜刀篤篤地響,麥草被阿嬤切得又細又碎,汁水在砧板上蔓延開來,染出一片脆生生的綠色,空氣里也散開一股春雨后初晴的味道。阿嬤說:“青團哦,甜而不膩,肥而不腴?!睙o數(shù)個午后,我就這樣在阿嬤的咕噥中慢慢長大。
我和擺在八仙桌上的花瓶一樣高的時候,終于可以為阿嬤系上圍裙后面的帶子。小竹凳子靜靜地擺在墻角,我更愿意跟在阿嬤后面跑東跑西,阿嬤依舊喜歡咕噥自己做點心的每一步手法。阿嬤說:“一月元宵,二月二撐腰糕,三月青團子,四月十四神仙糕。”阿嬤年紀大了,不喜歡甜膩的食物,但只要我在家,青團的內餡兒一定是軟糯細膩的糖豆沙。糖豆沙是阿嬤讓我去巷口的爺叔那里買的,本地爺叔做的糖豆沙是最粉糯的,陽光從窗口照射進來灑在豆沙上,可以看到晶瑩剔透的糖粉。揉豆沙餡兒是唯一一個我被允許參與的環(huán)節(jié),阿嬤說,豆沙餡兒一定要揉圓了,團團圓圓的才是青團子。爺叔做的糖豆沙很厚實,想要揉成規(guī)整的圓形是要費一些時間的,我的手還沒有大到能讓餡子在手里靈活滾動,所以揉出來的餡兒總是奇形怪狀,長角的、裂開的,每一個都會被阿嬤重新揉一遍,變成圓滾滾的豆沙球,整齊地列在砧板上。紅豆沙的甜膩香氣從空氣中散開,穿過整個巷落,春天也這樣緩緩鋪展開了。
春天一次又一次走過這個小小的古鎮(zhèn),阿嬤的巷落里,青苔一年一年爬高,阿嬤的窗臺被青苔侵入的時候我們搬離了那里。阿嬤的腿腳不再那么利索了,那件洗到泛白的圍裙不知道被壓在了哪個箱底,再也沒出現(xiàn)過。只有每年的青團不曾缺席過我們的生活。每當湖邊的柳樹再次抽芽,阿嬤就會挎上籃子回到巷子里,去巷口的姆媽那里買一屜泛著油光的青團子。去一趟巷子需要很久,阿嬤的腿腳不能走得太快,還要在路上和偶遇的老鄰居拉拉話頭。我不再急切地催促阿嬤,更愿意在她身邊,接受長輩不厭其煩的詢問和嘮叨。即便阿嬤不再自己做青團子了,她依舊對青團子有很高的要求,如果當天的青團不夠油亮還要和賣團子的姆媽討價。在篤悠悠回家的路上,阿嬤說如果青團上的豬油刷得不好,青團就經不住 ,老早以前的青團子,是可以 足七天的,七天里都不會裂,不會干。攙著阿嬤慢慢走過古鎮(zhèn)里的巷弄,春天悄悄地跟在我們身后,就好像從未離開過。
古鎮(zhèn)里的船娘咿咿呀呀地唱著歌,河邊的柳枝默默地泛著青色,鳥鳴在屋檐上響起。我經過那爬滿青苔的巷子,在想是不是每一個古鎮(zhèn)里都有這樣多的巷弄,是不是每一個巷弄里都有一個會做青團的阿嬤。
(責任編輯/孫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