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民
北大教授吳小如的父親吳玉如也是老師。有一次考試,他在試卷上給學生們出了一道填空題:一葉落( )天下秋。要求學生們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在括號中填上一個字。
“一葉落知天下秋”是一個名句,所以,有些學生想當然地就在括號里填了個“知”字;還有學生認為答案不應該跟原詩中的字一樣,否則這道題出得就沒有意義了,就在括號中填了一個“地”字;還有學生在括號中填了個“而”字。結果,吳玉如在批卷時,給出了下面的結果:填“知”字的學生及格;填“地”字的學生不及格;填“而”字的學生滿分。
為什么要這樣打分呢?吳玉如解釋說:“知字是實詞,但用在這句詩里太實了,所以只能給個及格;葉子從樹上落下來,當然要落到地上,難道還能落到天上嗎?可見‘地’這樣的答案太糟糕了;‘而’字是虛詞,有想象的空間,因此給滿分。”
吳玉如出這道題,不是為了考查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也不是為了得到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是為了考查學生們的文學智商。文學智商和我們通常所說的智商是有區(qū)別的,文學是需要想象力的。
樂悠劉//摘自《做人與處世》2023年第6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