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松落
三十年前,心理學(xué)剛剛進入我們生活時,坊間流行一道測試題:吃葡萄時,先從最小的吃起,還是從最大的吃起?據(jù)說,這是用來測試人樂觀還是悲觀。三十年后,這道題目有了變種:在淘寶搜索商品的時候,是依照高價到低價進行排序,還是依照低價到高價進行排序?
兩道題目,源自不同的時代,帶著各自時代的烙?。浩咸褱y試,簡單明了,帶著初識心理學(xué)時的實用色彩;價格排序測試,把復(fù)雜的心理活動外化,給出了一個簡單的標準。但兩個測試的核心部分,其實是一樣的——你是否愿意見識好的生活,是否敢于肯定自己能夠接得住好的生活。這里面還藏著重要的提示:你做出的選擇,是不是在見識過更好的生活之后發(fā)生的。
人的選擇,不是天然成形的,必然要在經(jīng)歷無數(shù)次學(xué)習(xí)、試煉之后,才能真正成形。見識過好生活,必然不甘于埋頭在崩壞的生活里;知道有更好的選擇,自然不會追求次等的人生。一切退而求其次,往往發(fā)生在不知道自己所追求的是次等生活的前提下。沒有退,沒有求,而是天然適應(yīng),因為不知道有更好的生活。
丹麥電影《巴貝特之宴》講的就是這回事:從巴黎歸隱的著名女廚師,為了讓村民從灰暗的生活中略微抬起頭來,用中彩票的錢,招待全村人享用了一場盛宴。盡管,盛宴過后,所有人必須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承受空幻之感,但心頭的塵埃從此就剝落了一點兒,生活中從此多了一點兒念想。
即便經(jīng)歷過更好的生活,也要經(jīng)常重溫,就像心理學(xué)家弗洛姆說的:“人不但有向善、向愛、向生的本能,也是有向下、向死的本能的,兩種本能,時時在坐蹺蹺板?!痹诒缐牡纳罾锍两昧耍缛魶]有及時回到好生活里,可能就順流直下了。就像這幾年,經(jīng)歷過疫情特殊時期的生活,人們也就學(xué)會了約束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學(xué)會壓縮自己內(nèi)心的領(lǐng)地。修復(fù)內(nèi)心,重新回到從前的身心狀態(tài),需要自覺、警醒,也需要時間。
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見到過合適的人,沒有經(jīng)歷過好的感情,從此就因陋就簡地、退而求其次地生活下去。他們以為,這就是生活必需的一種形態(tài)。有的人卻能夠遇到好的人和好的感情,從此對感情永遠懷有期待。
所以說,人是由人來滋養(yǎng)的,人的等級是由身邊的人映襯出來的,也是由身邊的人用愛作為支點撬起來的。好的人、好的愛,讓人溫潤圓滿,讓人尊貴,讓人平地生鮮。經(jīng)歷過好的愛情,你才知道愛是什么。這種知道,讓人平白多出一份對人世的信心。我們終其一生尋找的,也就是這樣一個互相映襯、互相撬動的人。
我們經(jīng)歷的生活,不是唯一,也不是全部,世界上必定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愛的形態(tài)等待我們?nèi)フ覍ぁ?/p>
(陳福民摘自《人生與伴侶》2023年第7期 圖/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