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
很多年前,我收到美國企業(yè)家貝林寫來的一封信。他邀我做他的顧問。
他是世界級的富豪,主持著一個龐大的慈善機構,專為各國殘疾人提供輪椅。
他說,他出身貧苦,逐漸致富,曾為自己提出三個階段的目標。第一階段是“多”,即追求錢多、廠多、房多、車多、雇員多;第二階段是 “好”,即在多的基礎上淘汰選擇,事事求精,物物求好,均是名牌,或比名牌還好,第三階段是 “獨”,即在好的基礎上追求唯一性,不重復別人,也使別人無法模仿自己。
他很快完成了求多、求好、求獨這三個目標。本應滿足了,他卻深感無聊。當無聊籠罩了生命,他對自己已經(jīng)擁有的一切,就不再有一絲驕傲。
他對我說:“當我完成這一切時,還不到六十歲。家里沒有人要繼承我的產(chǎn)業(yè),我今后的日子就失去了目標。一度,我甚至不想活下去了?!?/p>
他繼續(xù)告訴我,終于有一天,一個六歲的越南殘疾女孩救了他。那天他順手把專機上的一臺輪椅推給這個無法行走的女孩,女孩很快學會操作后,雙眼閃現(xiàn)出一種他從未見過的光亮。貝林先生在那種光亮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
第二個救了他的是一位津巴布韋青年。 那天,這位青年背著一位殘疾的中年婦女,用了兩天時間穿越沙漠來到他面前。
貝林先生問:“這是你母親嗎?”
青年回答:“不是?!?/p>
“是你親戚嗎?”
“不是?!?/p>
“你認識她嗎?”
“不認識?!?/p>
“她聽說有人在這里發(fā)輪椅,就讓我背她過來?!鼻嗄昊卮稹?/p>
“那你怎么把她背來了?”
這個青年說,他要回到出發(fā)的地方,把這兩天耽誤的時間補回來,隨后,他就轉身大步走了。
看著他的背影,貝林先生心頭一震。這個津巴布韋青年一看就非常窮困,幫了不認識的人一個大忙,卻不要任何回報。
貝林先生說:“我居然到六十歲才明白,慈善的事,早就可以做了,我也可以早一點擺脫無聊。慈善,是一種尋找人生意義的自我救贖?!?/p>
我為貝林先生自傳的中文版定了一個非常中國化的譯名——為富之道。
貝林先生與我的對話在報刊上發(fā)表之后,中國讀者最感興趣的,是他在六十歲前的三大目標。求多、求好、求獨,幾乎概括了中國大多數(shù)企業(yè)家正在逐步攀緣的三大臺階。多數(shù)人還在第一臺階,少數(shù)人已經(jīng)在第一到第二臺階之間,攀上第三臺階的比較稀少。
攀緣是辛苦的,也是令人興奮的,因為有目標。我非常欣賞貝林先生說的一句話:“我把梯子擱錯了墻,爬到墻頂才知道擱錯了?!蔽腋嬖V他,這句話已經(jīng)具有文學價值。
我并不認為所有企業(yè)家必須像他一樣最后全然投身慈善事業(yè),但是我希望大家經(jīng)常想想,爬到墻項之后要干什么。因為我發(fā)現(xiàn),很多人還沒有攀到高處,在半道上就已經(jīng)感到無聊。
貝林光生告訴我們,需要更換梯子擱置的方向,更換目標。
新的目標會是什么?應該多種多樣,但是貝林先生和其他類似人物抬手指了一個,那就是超越個人功利,為大善、大愛、大美留出更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