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杰
(南通市腫瘤醫(yī)院普外科,江蘇 南通 663000)
我國直腸癌患者中,中低位直腸癌的占比超過50%,具有較高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此為與肛緣相距8 cm 的一種腸道癌癥,發(fā)病后會對患者工作與生活帶來嚴重影響,甚至會威脅到患者生命。低位直腸癌常用治療方式為直腸癌前切除術,手術治療大多需開腹,但該手術操作會嚴重損傷患者機體,對術后身體恢復極為不利[1]。隨著腹腔鏡技術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醫(yī)生和患者認可了腹腔鏡下直腸癌前切除術。該手術治療大大減輕對低位直腸癌患者的損傷,提升了低位直腸癌患者手術治療效果,改善了疾病預后[2],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1 年10 月至2023 年7月收治80 例低位直腸癌患者,分為對照組(開腹直腸癌前切除術)和腹腔鏡組(腹腔鏡直腸癌前切除術)各40 例。腹腔鏡組男23 例,女17 例,平均年齡(59.26±4.51)歲。對照組男25 例,女15 例,平均年齡(58.65±5.21)歲,兩組臨床資料較為相似,P>0.05,存在可比價值。
1.2 方法 腹腔鏡組接受腹腔鏡下直腸癌前切除手術:術前全麻,患者取腳高頭低截石位,創(chuàng)建氣腹,氣腹壓力保持在1.59~1.86 kPa,通過五孔法創(chuàng)建主次操作孔,腹腔鏡探查患者腹腔。超聲刀游離腸系膜下動脈根部,處理腸系膜下血管后沿結腸系膜向下處理清掃周圍淋巴結。致病灶下緣2 cm 以上位置,行直腸離斷,采用管狀縫合術,對病患進行腸道末端的吻合,完成胃腸道的重建。對照組采用腹腔內切開法,在腹腔內分別進行左右、交叉,將直腸側壁、前后壁及骶前間隙進行二次分離,同時將全直腸及全腸段全部切除,開展傳統(tǒng)的腸道吻合術,關閉切口。
1.3 治療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病患的療效。經過1個月的療程,病患大便不通、便血、腹痛等全部消失,表明該療法有效。上述的臨床表現(xiàn)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表明有效。上述各項臨床表現(xiàn)不佳,有的還出現(xiàn)了進一步的惡化,這表明了藥物的療效并不理想,為無效。(療效+療效)×100%=療效。(2)比較兩組圍術期臨床指標。包括腫瘤近、遠端腸管切除長度、術后肛門排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淋巴結清除數目。(3)比較患者住院期間的術后并發(fā)癥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該研究統(tǒng)計分析所用軟件為SPSS 23.0,()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表示計數資料,χ2檢驗。P<0.05 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價值。
2.1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 腹腔鏡組、對照組治療有效率分別為97.50%、70.00%,腹腔鏡組治療效果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存在統(tǒng)計價值(P<0.05)。
2.2 對比兩組圍術期臨床指標 通過對兩組病患進行相關的外科處理,發(fā)現(xiàn)兩組間的腫瘤近端、遠端腸道的切除長度及清掃數量沒有顯著差別(P>0.05)。與普通手術相比,腹腔鏡治療組的肛門排氣時間和初次進食時間更短,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臨床指標比較 (n=40,)
表1 兩組圍術期臨床指標比較 (n=40,)
?
2.3 比較患者住院期間的術后并發(fā)癥 腹腔鏡組術后沒有發(fā)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0.00%(0/40);對照組術后泌尿系統(tǒng)感染1 例,切口感染3 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00%(4/40),腹腔鏡組術后并發(fā)癥較少,存在統(tǒng)計價值(P<0.05)。
有研究表明[3],低位直腸癌與不良生活習慣及不良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系。過去對于低位直腸癌,多采用開放式的全科切除術,患者的疾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手術過程中有大量失血,對患者的恢復非常不利。近年來,臨床術式得到持續(xù)創(chuàng)新優(yōu)化,先借助腹腔鏡分離腸系膜,徹底清掃黃染淋巴結,從肛門對結直腸進行外翻拖離,繼而實施手術,可有效降低超低位吻合、直腸切斷閉合操作難度,使盆腔狹小引發(fā)的手術難度大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直視下即可將病灶遠端直腸邊緣切除掉,保證手術切緣滿足治療要求。此外,經自然腔道的手術切口與損傷較小,有助于節(jié)約患者治療費用,取得理想治療效果。
腹腔鏡下直腸癌前切除術是治療低位直腸癌的一種有效術式,相比開腹手術,腹腔鏡下直腸癌前切除術優(yōu)勢在于[4]:(1)手術創(chuàng)傷小,病患康復時間相對較短。(2)腔鏡下術野更清楚,可更精確的進行手術,達到更精確的手術效果。(3)術中病患器官暴露更少,對腸粘膜損傷更輕,能減輕病患的壓力;有利于病患手術后腸道功能的康復。(4)超聲波刀可完全剝離病變部位,快速止血,可降低病患病變部位的壓力,防止病變擴散,也可降低術中失血量。研究發(fā)現(xiàn)[5],淋巴結轉移是直腸癌轉移關鍵路徑,游離腸系膜下動脈基部的淋巴結,一方面為直腸癌引流第三站,是直腸癌進展期轉移的有效路徑,如手術期間無法對該位置的淋巴結正確、有效處理,很容易引發(fā)直腸癌病灶轉移,對患者疾病預后產生很大影響,應在游離腸系膜下動脈高位結扎后,才能清掃干凈第三站的淋巴結,而低位結扎很難對淋巴結進行徹底清掃,造成腫瘤轉移或者復發(fā)。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腫瘤近、遠端腸管切除長度、淋巴結清除數目差異不明顯,無統(tǒng)計價值(P>0.05)。說明腹腔鏡組患者手術中保留結直腸動脈,能徹底清掃淋巴結,保留患者的腸管血供,有效防止并發(fā)癥出現(xiàn)。
腹腔鏡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明顯,存在統(tǒng)計價值(P<0.05),相對于開放手術,其最大優(yōu)點是創(chuàng)傷較輕,切口較小,對盆部的影響也比較小,病人的耐受性好。腔鏡下的直腸癌手術,具有良好手術視野,可以清晰看到周圍的神經和血管,方便主刀醫(yī)生準確的將直腸系膜切除,避免了對病人身體的機械傷害,減少了手術的持續(xù)時間。本研究結果顯示,腹腔鏡組治療效果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存在統(tǒng)計價值(P<0.05)。腹腔鏡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0.00%,對照組為10.00%,可見,腹腔鏡組術后并發(fā)癥較少,存在統(tǒng)計價值(P<0.05)。該結果與學者尹興鋒研究[6]具有一致性。
總之,腹腔鏡下直腸癌前切除術可有效治療低位直腸癌,有助于縮短患者術后排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患者術后并發(fā)癥較少,可在臨床中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