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落渝
我只望你時刻記著,苦累燒心,莫忘來時路。
又到下榆錢的季節(jié),母親一如往常喚我去田里薅些榆錢回來,等我應(yīng)聲從屋里走出來,她才恍然大悟一般瞧著我說:“瞧我忘了,你已長成大姑娘,不該去樹上爬上爬下的?!?/p>
這句話喚起了我許多往常的記憶,每到三四月,母親都會帶我去地里采榆錢。我們這兒的孩子從小會爬樹,我躥到樹上摘,母親在地上鋪張白布接著,不消片刻便能摘下許多?;丶液髮⒂苠X里的葉子樹枝細(xì)細(xì)撿去,洗凈控水,再裹上玉米面。我用箕子將榆錢和面抖摟勻稱,母親用花椒燒起油,切好蒜末,等玉米面裹著的榆錢蒸好出鍋,油與蒜末往上均勻地一澆,便做成了我們這邊最常見的一種主食——苦累。
這飯食顧名思義,定不是什么吉祥如意的來頭。外公將做法教給母親的時候,便說起自己幼時饑荒的故事。餓狠了去啃樹皮,稍稍果腹便去靠樹坐下,跑著玩耍是必不能的,多喘兩口氣還怕消耗了氣力,就又會覺得餓。于是孩子們?nèi)杖张吻迕?,只要榆錢下來,家里再怎么也要熬過苦忍住累攢出一點玉米面來,混著榆錢做成苦累,吃進(jìn)肚里飽腹妥帖,叫人心滿意足,這等飯食已如同大魚大肉般奢侈。仿佛吃了苦累,對未來便有了期許,能盼著接下來的日子,不必那樣苦累。
捱過饑荒,走到今日,家中不至于困頓,但也萬不算富裕。許多人在貧苦時將苦累吃膩了,吃怕了,將其打包踢出了自家的飯譜行列,只有我家仍年復(fù)一年地吃著。也不像人家將榆錢換成更有營養(yǎng)滋味的豆角茴香,我家每至清明去采榆錢的習(xí)慣,是始終留著的。
我也問母親,為什么呢?母親正細(xì)細(xì)給一兜榆錢挑去枝葉,笑著說:“受過苦累,不能忘記苦累,吃著榆錢,才能年年有余錢。”
這話母親父親懂,外公則更懂不過。我卻沒受過什么苦累,吃起這食物來,只覺得辛辣的花椒蒜末叫人燒心罷了。外公聽了我這番話,笑著背起手:“是啊,苦累燒心,苦累可不就是燒心嘛!”
父親沒讀過什么書,此刻卻也說出頗具哲理的話:“以前吃苦累,是要借著燒心勁兒讓身上暖,好勞作。只有感受如何燒心,才能奮起勃發(fā),拼一把勁兒,擺脫了苦累去。”
我問起:“那現(xiàn)在呢?”
“現(xiàn)在?”外公坐在搖椅上,細(xì)細(xì)撫摸著自己身上大半輩子積累下的傷痕與褶皺,“我是吃著苦累活下來的,你父母也是吃著苦累,一步步拼來了現(xiàn)在的安穩(wěn),你沒受過苦累,卻也吃著苦累長成了大姑娘。我只望你時刻記著,苦累燒心,莫忘來時路?!?/p>
——這話永永遠(yuǎn)遠(yuǎn)烙在我心里。
苦累燒心,莫忘來時路。
寫作 小紙條
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往往有一件共同的信物,它在光陰流淌時熠熠生輝,煥發(fā)的光芒溫暖著數(shù)輩之人。它或許僅僅是一碗苦累,透過那燒心的味覺,窺探三代人的故事,三代人的親情,三代人的啟迪。它是一碗救命糧,更是一種哲理的寄存,時刻提醒我們:莫忘來時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