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6月,毛澤東(最后排左二)從湖南省立第一師范畢業(yè)。圖為當時一師六、七、八、九、十班同學畢業(yè)合影。
時光倒回到1913年春天,那時毛澤東是一位風華正茂的青年。他尚未滿20歲,留著寸頭、眼睛大大的、雙頰鼓鼓的,剛剛被湖南省立第四師范錄取。次年,湖南省立第四師范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以下簡稱一師)。于是,他來到長沙城南的妙高峰下,叩開了一師的大門。
毛主席后來回憶起在一師的日子時感慨:“我的知識,我的學問,是在一師打下的基礎。一師是個好學校?!?/p>
2023年11月7日上午,《環(huán)球人物》記者踏入了偉人的母校。古樸的建筑在光影之中重疊,時間倒回到20世紀初期。那時的中國正處于國難深重、有志之士急切尋求救國道路之際,時任校長孔昭綬大力推行民主教育,聘請了楊昌濟、徐特立、方維夏、黎錦熙等一批學識淵博、思想進步、品德高尚的老師。他們聚集在這里,傳道授業(yè)、培育人才。
風云際會中,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張昆弟等一批才華橫溢的學生紛紛前來求學。由于他們的到來,這里書聲瑯瑯、朝氣蓬勃。他們在一起做了許多事,比如相約到湘江擊水、到岳麓山登高。他們在“風浴”“雨浴”中鍛煉身體,在徒步游學中了解社會。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在黑暗的社會中舉起紅色的旗幟,點燃革命的星星之火。他們自己,也完成了從愛國學生到革命家、由民主主義者到馬克思主義者的蛻變。
“不動筆墨不讀書?!?/b>
——徐特立對學生毛澤東的教導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b>
——毛主席給徐特立的信
剛進入一師的毛澤東,是一個酷愛讀書的青年。正如他所言:“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薄帮埧梢砸蝗詹怀?,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
讀書、看報的愛好在毛澤東年少求學的每一站都可窺見一二。他在湘鄉(xiāng)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新民叢報》,在湘鄉(xiāng)駐省中學堂讀《民立報》,在湖南省立圖書館自修的半年“讀了許多的書,學習了世界地理和世界歷史”。而在一師求學時,毛澤東不僅保留著讀書的愛好,還在徐特立的教導下,養(yǎng)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這一學習習慣。
毛澤東在《倫理學原理》這本書上作了大量圈點,并寫了一萬多字的批注。
1914年,毛澤東進入一師求學,被編入第八班。(本刊記者 牛志遠 / 攝)
從1913年到1919年,徐特立任一師教育學、教學法教員兼教育實習主任。當時,徐特立已是享譽湖南教育界的“長沙王”,學生遍布長沙的各個領域。徐特立任教的時間貫穿毛澤東在一師求學的5年半,他對毛澤東產生了很大影響。毛主席曾說:“我在湖南第一師范求學時,最敬佩的兩位老師,一位是楊懷中(即楊昌濟)先生,一位是徐老?!薄靶炖稀北闶侵感焯亓?。
徐特立自幼家境清貧。9歲時,父親變賣了家中的物件才勉強湊錢送他到蒙館讀書。那時候,鄉(xiāng)下識字的人不多,沒有人可以為他答疑解惑。因此,每每讀書遇到困難,徐特立只能自己查閱資料來尋求解答。有些書買不到,他就從各處借來閱讀,有時還會邊讀邊抄寫。給一師的學生們上課時,徐特立注意到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有在課外自由閱讀的好習慣,但也有很多年輕人貪多求快,不求甚解。徐特立便以自己的經驗相告誡:“不切實際地貪多,既不能理解也不能記憶?!薄白x書要守一個‘少字訣,不怕書看得少,但必須看懂看透。要通過自己的思考來估量書籍的價值,要用筆標記書中的要點,要在書眉上寫出自己的意見和感想,要用一個本子摘抄書中精彩的地方?!庇谑?,“不動筆墨不讀書”就成了他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1936年,毛主席與徐特立在保安的合影。
毛澤東十分推崇徐特立這一學習方法。毛澤東在閱讀時一定要隨身攜帶的“三件寶”之一便是筆記本,他會在上面十分細致地寫下自己的點評和見解。遇到一些佳文、好書,他還會整篇、整本抄下。在一師求學的5年半時間里,毛澤東在書邊空白處或筆記本中寫了不少于百萬字的批注、評注。聽課、自學的摘抄以及日記更是積了好幾網籃。毛澤東的同學周世釗在《我們的師表》中,就有一段回憶:“(毛澤東)在一本不很厚的《倫理學原理》,寫了一萬三千多字的評語。在他經常閱讀的《韓昌黎全集》中,圈點、涂抹、考訂、批評,朱墨紛陳,琳瑯滿目。”
這5年半,毛澤東大約花了160塊錢,這些錢約有1/3都是用在訂閱報紙和購買書籍上。讀書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他和同學們談論起時事,總是了如指掌,還有了“時事通”的綽號。1916年7月25日,毛澤東在給好友蕭子升的信中寫道:“思之思之,日人誠我國勁敵!”他還斷言:“二十年內,非一戰(zhàn)不足以圖存,而國人猶沉酣未覺,注意東事少。”后來,“預言”果然應驗。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毛澤東研究專家顏蒹葭說:“毛澤東在一師時注重修學儲能,尋求救濟時危的真理,‘預言的應驗恰恰證明了當時的他從書中獲取了很多知識,并善于思考,對時局已經十分了解?!?/p>
1918年,毛澤東從一師畢業(yè)。一年后,徐特立也離開一師,毅然赴法勤工儉學?;貒?,年過半百的徐特立在1927年積極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央蘇區(qū)和延安從事革命教育工作。這對志同道合的師生從一師校園走向了革命戰(zhàn)場。
1930年12月30日,53歲的徐特立風塵仆仆地來到中央蘇區(qū)寧都小布鎮(zhèn),與正在這里指揮第一次反“圍剿”的毛澤東相遇。師生二人久別重逢,一見面,毛澤東就熱情地說:“徐老呀,我們又碰到一起來了!”1937年1月31日是徐特立的六十大壽,毛主席特地為老師寫了一封祝賀信。信中說:“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p>
徐特立也非常敬佩他這位學生。有一次,徐特立聽到有人對他的孫女說:“你爺爺是毛主席的老師?!彼B忙擺手說:“快莫這么說,快莫這么說,毛主席是我的老師。毛主席年輕的時候,在湖南第一師范讀書,聽過我的課,我只是他的一日之師,而毛主席則是我的終身之師。在舊社會,我想對人民貢獻一點力量,但摸索了幾十年,找不到出路。1927年我讀了毛主席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得到啟發(fā),看出了中國革命的前途,就在這個時候我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懂得了革命,從此以后,我總是向毛主席學習?!?h3>亦師亦友
“毛生澤東……資質俊秀若此,殊為難得。”
——楊昌濟評價學生毛澤東
“弟觀之楊先生之涵宏盛大,以為不可及?!?/b>
——毛澤東評價老師楊昌濟
除了徐特立,毛澤東在一師還有一位敬佩的老師是楊昌濟。他在與美國記者斯諾的談話中提到:“給我印象最深的教員是楊昌濟,他是從英國回來的留學生,后來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關系。他教授倫理學,是一個唯心主義者,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他對自己的倫理學有強烈信仰,努力鼓勵學生立志做有益于社會的正大光明的人。”
楊昌濟留過學,又博學多才、人品端方,故而吸引著不少求知若渴的青年前來求學問教。楊昌濟在板倉的家,學生們去得很勤。毛澤東的好友、一師的學生蕭三回憶:“每逢星期日,他們相約到楊先生家里去講學問道。”1915年,毛澤東在給友人的信中說:“弟觀之楊先生之涵宏盛大,以為不可及?!?/p>
楊昌濟主張德、智、體“三育并舉”“身心并完”。為了鍛煉身體、磨煉意志,他廢止朝食,主張靜坐,還常年洗冷水浴。這種做法也影響著毛澤東等許多學生。
清晨的一師常能見到這樣的畫面:毛澤東站在水井旁,舀出井水往身上淋,不論嚴寒酷暑,從不間斷。和他一起的,還有同班同學羅學瓚。羅學瓚也是一位進步青年,他常對人說:“受教育的人就應當是救我們國家的人,這是責無旁貸的?!笨捎捎谌狈\動,他的體質很弱,常生病感冒,眼睛也是高度近視,在老師楊昌濟的影響下,他也決心洗“冷水浴”以強身健體。
平日里,毛澤東除了學習楊昌濟洗冷水浴,還和蔡和森等同學利用假期到橘子洲頭、南湖港、岳麓山一帶游泳、爬山、露宿。此外,毛澤東還根據自己的實踐,集合各種運動之長,自創(chuàng)了“六段運動”進行鍛煉。毛澤東曾回憶當時的情形:“遇見下雨,我們就脫掉襯衣讓雨淋,說這是‘雨浴。烈日當空,我們也脫掉襯衣,說是‘日光浴。春風吹來的時候我們高聲叫嚷,說這是一種叫做‘風浴的體育新項目。在已經下霜的日子里,我們就露天睡覺,甚至于到11月份,我們還在寒冷的河水里游泳。這一切都是在‘體格鍛煉的名義下進行的。這對于增強我的體格大概很有幫助……”
1917年,毛澤東寫下《體育之研究》。他在文章中明確指出:“國力苶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之現象也?!彼J為體育的作用在于能“強筋骨”“增知識”“調感情”“強意志”。因此,“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1917年4月1日,在楊昌濟的推薦下,這篇文章發(fā)表在《新青年》第3卷第2號。
楊昌濟常以“自閉桃園稱太古,欲栽大木柱長天”自勉,他的學生眾多,但他對毛澤東這株“大木”格外青眼有加。楊昌濟在日記中寫道:“毛生澤東,言其所居之地為湘潭與湘鄉(xiāng)連界之地……渠之父先亦務農,現業(yè)轉販,其弟亦務農,其外家為湘鄉(xiāng)人,亦農家也,而資質俊秀若此,殊為難得?!?/p>
對這個資質俊秀的學生,楊昌濟提供了許多生活上的幫助。1918年上半年,楊昌濟受到蔡元培的邀請來到北京大學出任文科教授。同年8月,毛澤東一行人因組織赴法勤工儉學也來到了北京。這個異鄉(xiāng)來的年輕人第一次來到偌大的北京城,沒有依靠,也沒有落腳之地。楊昌濟便收留他暫住在自己家,還為他介紹工作。
正是因為有了楊昌濟的引薦,毛澤東才在蔡元培的批準下進入北大圖書館當了一名圖書管理員。在這里,他結識了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參加了學術團體,如饑似渴地閱讀書籍。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毛澤東和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相愛,并結成了革命伴侶。從此以后,楊昌濟不僅是毛澤東的恩師,也成為他的岳父。毛澤東在與斯諾的談話中多次提到楊昌濟,談到這段時期,他說:“后來在北京成了我的一位知心朋友?!?/p>
1919年4月,毛澤東帶著新的思想和經驗回到長沙,不久便發(fā)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驅張運動”。毛澤東的名字頻頻出現在各大報刊的新聞里。1920年,楊昌濟逝世前,記掛著毛澤東,他給好友章士釗的信中介紹了毛澤東與蔡和森的“學、品、行”,贊揚毛澤東和蔡和森是“海內人才,前程遠大。君不言救國則已,救國必先重二子”。
左圖:1917年,毛澤東與蕭子升、蕭蔚然三人一起游學的路線圖。右圖:游學的經歷加深了青年毛澤東對于當時中國國情的認識。
“你現在可是一個要飯的紳士呢!”
——毛澤東打趣游學同伴蕭子升
“身無分文,心憂天下?!?/b>
——一師師生評價毛澤東的游學
毛澤東除了愛讀書,還愛讀“無字之書”。這“無字之書”,便是指社會這本“教材”。顏蒹葭告訴記者,當時的一師十分重視學生們的實踐,學校的《教養(yǎng)學生之要旨》中提到,國民教育趨重實際,宜使學生明先今之大事,察社會之情狀。對此,毛澤東深表贊同,他在筆記《講堂錄》中寫道:“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1917年7月,毛澤東邀請從一師畢業(yè)后在楚怡小學教書的蕭子升一起游學。早年,他們就已在湘鄉(xiāng)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相識。先后進入一師讀書后,更因欣賞彼此的才華而結為好友。因為蕭子升的性子軟,毛澤東還給蕭子升取了個綽號叫“蕭菩薩”。性子雖軟,但蕭子升也是位進步青年。兩人一拍即合,再叫上另外一位名叫蕭蔚然的同學,各自拿上一把舊雨傘、一個裝有換洗衣物和筆墨的小包袱,按照老師方維夏規(guī)劃的游學路線,就從長沙出發(fā)了。
湖南方言中,把游學叫做“打秋風”,指的是窮書生靠作詩、寫字,送給沿途鄉(xiāng)里的財東,換得幾個錢趕路。蕭子升在《毛澤東和我的游學經歷》一書中回憶出發(fā)時的樣子,詼諧地稱之為:“乞丐出發(fā)了?!彼麄冇袝r會在野外露宿,毛澤東風趣地指著身邊的一棵老樹說,“這就是我們的衣柜”,并順手將包袱、衣服掛于樹枝。睡前,蕭子升要去河邊洗腳,毛澤東笑著打趣說:“你還要保持那紳士的習慣啦!你現在可是一個要飯的紳士呢!”
他們的“打秋風”之旅從7月中旬開始,到8月16日結束,歷時一個多月,行程900余里,途經長沙、寧鄉(xiāng)、安化、益陽、沅江5個縣。一路上,他們靠寫對聯、寫招牌賺了一些生活費,還結識了農民、財主、老翰林等形形色色的人。沿途,毛澤東不斷了解風土人情和老百姓的生活情況,寫下了許多筆記?;氐叫@,師生們傳閱筆記后,紛紛贊譽他是“身無分文,心憂天下”。
1917年秋,毛澤東與張昆弟、彭則厚從長沙徒步到昭山進行社會調查。1918年春,毛澤東又與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東岸,經湘陰、岳陽、平江、瀏陽幾縣,游歷半個多月。每一次外出,青年們都切身感受到了社會的動蕩,也加深了對中國國情的認識,感觸頗深。一次,毛澤東致信老師黎錦熙,對于改革社會、變換舊的思想道德和探求真理等問題,提出了他獨到的見解,認識到必須用真理去宣傳群眾、發(fā)動群眾,進行社會的根本改變。“游學的經歷大大激發(fā)了他們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熱情?!鳖佪筝缯f。
“‘坐定如山,意堅如鐵,言不及私,只為天下大事?!?/b>
——蔡和森評價同學毛澤東
“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毛澤東評價戰(zhàn)友蔡和森
1915年秋,一份《征友啟事》出現在長沙各校,一位名為“二十八畫生”的青年誠心求友,他用剛勁的字體寫道:“二十八畫生者,長沙布衣學子也。但有能耐艱苦勞頓、不惜己身而為國家者,修遠求索,上下而欲覓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愿嚶鳴以求友,敢步將伯之呼?!?/p>
這份《征友啟事》正是出自毛澤東之手。
彼時,長沙各個學府人才濟濟,最不缺的便是有志青年,其中最有名的當數蔡和森。1935年,李立三在《紀念蔡和森》中寫道:“早在五四運動以前,在湖南一般先進的青年中,就盛稱毛、蔡之名,而奉之為表率。”13歲時,蔡和森為了謀生到辣醬店當學徒,這份經歷讓他看到了底層人民的艱苦生活,立志救國救民。他與毛澤東相識在一師,兩人都飽讀詩書,又有相同的志向,很快便成為親密的朋友。
除了蔡和森,毛澤東還結交了許多青年:一師的羅學瓚、張昆弟;周南女校的蔡暢、向警予;長郡中學的羅章龍……他們逐漸匯聚起來,形成一個“朋友圈”。聚在一起時,他們約定不談瑣事,而是探討“如何使個人及人類的生活向上”。意氣風發(fā)的他們在那個百舸爭流的年代,一起求學、一起鍛煉、一起討論、一起探求救國之路。
在新文化思潮的沖擊下,1918年,這群青年更加下定決心要“抱團進步”。4月,在岳麓山下蔡和森家簡樸的農舍里,為了“集合同志,創(chuàng)造新環(huán)境,為共同活動”,他們成立了新民學會。
最初,新民學會有20余位基本會員,包括被稱為“岳麓三杰”的毛澤東、蔡和森、張昆弟;習得一手好字、擅作好詩的蕭子升、蕭三兄弟;還有年紀稍長的秀才何叔衡等。后來,有更多會員加入了新民學會,人數前后達78人,其中還有向警予等20位女會員以及一師的一些教師。
不久,毛澤東得知蔡元培在北京號召有志青年到法國勤工儉學的消息。此時,湖南的政局十分混亂,“教育摧殘殆盡,幾乎無學可求”。新民學會的會員們進行了多次討論,決定向外發(fā)展,尋求新文化、新思想。會員們赴法勤工儉學的熱情高漲。
1918年6月,蔡和森先行到達北京聯絡赴法事宜,不久給毛澤東寄來了一封信,信中說:“兄對于會務,本有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的意趣,弟實極表同情?!彼€在信中立志:“三年之內,必使我輩團體,成為中國之重心點。”后來同去法國勤工儉學的沈宜甲,在《我所知道的早期之蔡和森》這篇文章中寫道,此時的蔡和森對毛澤東評價已極高:“他云毛主席為了不起的人物,是‘坐定如山,意堅如鐵,言不及私,只為天下大事?!?/p>
毛澤東也去往北京,聯系預備班、籌措路費,從事會員赴法留學前的準備工作。羅學瓚在一封家信中說:“毛潤之此次在長沙招致學生來此,組織預備班,出力甚多?!卑肽旰螅瑸榱私鈿W洲和俄國革命的真實情況,探尋中國革命的道路,蔡和森、蕭子升、羅學瓚、張昆弟等新民學會的許多會員相繼奔赴法國,他們的老師徐特立也去了。
軍閥割據,時局動蕩,并不平靜的社會中醞釀著更大的變革。那些去往法國的青年們,也迎來了“改造中國與世界”這個問題的道路抉擇。
蔡和森到達法國后,“猛看猛譯”上百種介紹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俄國革命的書籍,逐漸堅定了馬克思主義信仰。1920年7月,蔡和森組織向警予、蕭子升等赴法勤工儉學的會員在蒙達尼召開了一次特別會議,會議爭論的焦點就是“改造中國與世界”的道路問題。
蔡和森明確主張組織共產黨,走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蕭子升則主張以教育為工具的溫和的革命。經過討論,兩種意見各自擁有部分支持者,都沒有形成壓倒性優(yōu)勢。于是,蔡和森、蕭子升等分別寫信,將各自主張告訴國內的毛澤東,征求他的意見。
蕭子升的信寫于8月初。他在信中說:“頗不認俄(馬克思式)革命為正當,而傾向于無政府(無強權)普魯東式之新式革命。”因為這種革命從教育入手,以“教育為工具”。
蔡和森的信寫于8月中旬。他在信中明確提出中國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而“階級戰(zhàn)爭——無產階級專政”是實現“社會主義之必要方法”。針對中國的情況,蔡和森說:“我認為先要組織黨——共產黨?!彼M珴蓶|“在國內不可不早有所準備”。這是中國革命青年第一次提出“中國共產黨”這個名稱。
1918年,毛澤東和蔡和森(左)創(chuàng)辦新民學會,向警予是學會的第一位女會員。1920年,向警予與蔡和森結為革命伴侶。
這兩封信,毛澤東都是在11月收到的。此時的他,也已經在目睹和親歷各種主義不斷碰壁后,走向了馬克思主義。深思熟慮后,他于12月1日給蔡和森、蕭子升以及在法的會友寫了長達4000字的回信,客觀、公正且清晰地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拔矣谧由?、和笙(李維漢的字)二兄的主張,不表同意。而于和森的主張,表示深切的贊同?!彼f明自己贊同革命道路的理由:因為溫和改良的法子,實屬“理論上說得通,事實上做不到”。
這之后,新民學會逐漸發(fā)展成為以馬克思主義為主要信仰、以“改造中國和世界”為宗旨的革命團體。晚年的蕭子升回憶:“1920年,新民學會出現了分裂,在毛澤東領導下,那些熱衷共產主義的人,形成了一個單獨的秘密組織?!倍@個“秘密組織”,正是長沙共產主義小組。顏蒹葭說:“新民學會走在了全國前列,為中國共產黨成立、特別是湖南建黨,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準備?!?/p>
1921年,毛澤東在去往上海的路上,巧遇了蕭子升,他們進行了一次長談。蕭子升回憶說:“那是最后一個夜晚,我們同床而睡,一直談到黎明,毛澤東一直勸說我加入共產黨。他說,如果我們全力以赴,不要1000年,只要30年至40年的時間,共產黨就能夠改變中國?!泵珴蓶|并沒有說服蕭子升。于是,他們站在信仰的岔路口分道揚鑣,各自踏上了不同的路。
一些人分道揚鑣,一些人則繼續(xù)并肩前行。1921年下半年,中國共產黨及其湖南支部先后成立。新民學會有近半數會員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他們相識在風華正茂的年紀,從同窗好友到革命戰(zhàn)友,蹚出了一條屬于中國的出路。
我們無法身臨那個時代,但或可通過一首詞與這些激情燃燒的青年共情。1925年,32歲的毛澤東途經長沙,站在橘子洲頭時感慨萬千,揮筆寫下《沁園春·長沙》:“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這之后的故事,是悲壯又絢麗的英雄故事。1928年,向警予遭到叛徒出賣而犧牲。1931年,赴香港指導廣東革命工作的蔡和森為共產主義事業(yè)戰(zhàn)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得知這個消息,毛澤東沉默了許久,他說:“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935年,毛澤東眼里“能當大局”的“叔翁”何叔衡在長汀突圍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而活著的人,仍然堅定地走在革命的征程中,義無反顧地奔向革命的戰(zhàn)場,為了民族的新生,他們不怕犧牲,他們前仆后繼,他們終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