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燕君 戴杰
口述人簡介:崔燕君(曾用名崔華珠),江蘇東臺人,1945年參加新四軍,經歷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1953年從浙江臺州軍分區(qū)轉業(yè)至上海蓬萊醫(yī)院主持全面工作,后擔任上海第二人民醫(yī)院黨總支書記,1984年離休。
又見串場水,不改舊時波。冬日的午后,天霧蒙蒙的,不時飄點小雨,道路兩旁樟樹的葉子倒顯得格外清新。拐進老街,時光好像倒流了,雜貨店里收音機的聲音很大,咿咿呀呀正在唱戲,墻角邊幾只鴿子旁若無人地跳來跳去地忙著覓食,巷子口一個老婦人正在生爐子,濃濃的煙火氣。
就是這里了,東臺市富安鎮(zhèn)丁家巷,我魂牽夢縈的故園。我們家老屋還在,青磚門樓,不過早已物是人非。斑駁的大門上貼著紅紙金字的春聯(lián),兩塊門當石歷經風雨,上面的圖案已經模糊不清了。
深明大義的父親
1941年新春,我姐姐崔荔珠打開這扇大門,跨過高高的門檻,義無反顧地投身抗日救國的革命洪流。
崔姓是富安的大姓。我們的祖先,要上溯至明代。600多年前,朱元璋“洪武趕散”,崔氏一族由蘇州閭門渡江北上,來到大海之濱的這個小小的富安場定居,從此便扎下根來,枝繁葉茂,瓜瓞綿綿。蒼天不虧勤勞人,一代又一代崔家人勤勤懇懇,不辭勞苦,聚沙成塔,終歸在串場河邊建起高門大戶。
我的父親名恩沛,字濟侯,在家中排行老四,街坊鄰居都稱他“崔四爹”。父親早年曾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加入同盟會。回國后,追隨中山先生在北京為官。袁世凱賣國求榮、復辟帝制,父親不愿同流合污,遂辭官回鄉(xiāng)。
父親為人耿直、性子急,刀子嘴豆腐心,樂善好施。莊戶人家有個病啊災的,實在過不下去了,他都會慷慨解囊。用他自己的話說:“別人在難中,多有個多,少有個少,總不能讓人家空手?!彼€請了先生,在家中辦起私塾,窮人家的孩子也能來讀書。天黑了,巷子里烏漆麻黑的,父親就添置了幾十盞馬燈,每晚帶著家人在巷頭巷尾掛上……
像這樣的善事他做了很多。1938年3月,日軍入侵富安前夕,父親連夜將家中存糧分發(fā)給貧民百姓,這也是讓大家最為敬佩的一件事。聽說他會講日語,日本鬼子軟硬兼施,要他出來當維持會會長,父親深明大義,寧死不當漢奸。
為革命奉獻青春的姐姐
來到海安曲塘鎮(zhèn),姐姐如愿以償參加了新四軍聯(lián)抗部隊,江波是她的新名字。穿上灰軍裝,姐姐成了一名老百姓口中的“女兒兵”。她和上海、南通等地來的知識青年組成了“學兵團”,不久就被分配到政治部戰(zhàn)地工作團,隨工作組下鄉(xiāng)宣傳抗日,發(fā)動群眾,到農村小學去教唱抗日救亡歌曲,組織兒童團。
據(jù)戰(zhàn)友丁坤回憶:“1941年新春正月,在群賢鄉(xiāng)的一次群眾大會上,我與朱振鐸、江波、李習等同志同臺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紅鼻子》等節(jié)目?!?/p>
擔任聯(lián)抗政治部副官后,姐姐的任務更加繁重了。
1941年7月中旬,聯(lián)抗部隊奉命由東臺橫河開赴鹽城新四軍軍部整訓。戰(zhàn)友晨唏在回憶錄中寫道:“(1941年)7月份開始北上行軍,當時我們政治部共有四個女同志,邱惕、楊琳、江波和我,北上對我們來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長途行軍加上敵偽掃蕩,其艱苦可想而知?!?/p>
的確,從小到大,姐姐可從來都沒有吃過這樣的苦,行軍打仗,有時一天的干糧只有兩塊燒餅。從鹽城向北一晝夜跑了100多里,大家都疲憊極了。在建湖宋家樓附近,部隊遭到敵人包圍,激烈的戰(zhàn)斗持續(xù)了七八個小時,天黑后終于突出重圍??吹缴磉叺膽?zhàn)友一個接著一個倒下,她禁不住淚流滿面。
1943年春天,日偽軍多次“掃蕩”聯(lián)抗地區(qū)。部隊分散突圍到農村堅持游擊。國民黨頑固派不斷制造摩擦,甚至搶糧,殺害農會干部。聯(lián)抗根據(jù)地四面臨敵,活動范圍狹小,駐地離敵人據(jù)點最遠的地方不足10里。為防止敵人偷襲,有時候宿營到半夜還要爬起來轉移。姐姐和她的戰(zhàn)友們彼此幫助,互相鼓勵,堅信勝利的一天終將到來。
冬天的一個拂曉,敵人悄悄摸了上來。同志們就邊打邊撤,由于不熟悉地形,姐姐被一條小河攔住了去路??伤粫?,怎么辦?敵人步步逼近,瘋狂地叫囂著“抓活的,抓活的”?!皩幩啦划敺?!”姐姐橫下一條心,毅然跳進冰冷的河水中。沒想到雙腳又陷入淤泥中,她拼命地用力,跌倒再爬起,艱難地向前挪動。戰(zhàn)友們趕來將敵人打退了,可姐姐已昏倒在河岸邊。
頻繁的戰(zhàn)斗,艱苦的環(huán)境,加之勞累過度,姐姐徹底病倒了……
姐姐去世后,我們含淚將她安葬在串場河畔。我們知道,她在默默地等待,等待戰(zhàn)友凱旋;她在靜靜地守望,守望家鄉(xiāng)早日解放。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錚錚硬骨綻花開,一路芬芳滿山涯。”轉眼幾十年過去,江海大地處處繁花似錦、鶯歌燕舞。1990年,在戰(zhàn)友、親人的護送下,姐姐的遺骸遷移至海安聯(lián)抗烈士陵園集中安葬。蒼松翠柏之中,烈士墓前,我們久久佇立,深切緬懷。
簡短的碑文,摘錄如下:“江波,女,原名崔荔珠。江蘇省東臺縣富安鎮(zhèn)人。1941年參加新四軍聯(lián)抗部隊。歷任文工隊隊員、司令部政治部副官等職,1944年4月囤積勞成疾,不幸逝世。經紫石縣政府追認為烈士。”
姐姐是我的革命引路人
有姐姐在前面引路,我的意志越發(fā)堅定。幾個月后,我也給自己取了一個新名字——崔燕君,加入了新四軍蘇中軍區(qū)部隊。這一年我剛剛20出頭,我要像姐姐一樣,永遠跟著共產黨走。部隊就要開拔了,母親知道女兒這一去槍林彈雨,也不知何時才能再見面,千叮嚀,萬囑咐,心里十分不舍。我接過母親收拾好的行囊,風雨兼程,踏上革命的道路。
蘇中七戰(zhàn)七捷之后,我隨部隊北上,出生人死,轉戰(zhàn)江淮。黨的關懷下,我不斷進步;刀光劍影中,我一天天成長;炮火紛飛中,我收獲了甜蜜的愛情,與戰(zhàn)友朱振鐸結為革命伴侶。
朱振鐸出生在江蘇省南通縣的一個農民家庭,1941年入伍,是聯(lián)抗部隊中的文化人。演話劇、刷標語、上文化課,他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很快成為蘇北根據(jù)地建設的骨干力量。1943年夏天,聯(lián)抗糧食管理處辦了財糧干部訓練班,朱振鐸任隊長,學員大多是從新開辟的仇湖、時埝兩區(qū)知識青年中招收來的。不久,朱振鐸帶領仇湖大隊在東臺西鄉(xiāng)(仇湖)活動時遇險。黃逸峰司令聞訊,隨即派人到富安,我方潛伏人員通過打人偽軍王廣銀部打聽消息,請崔濟侯出面營救。為此,我母親奔走多日,去東臺花重金托人找關系,最終使朱振鐸脫險而歸。
“英勇殺敵,是對父老鄉(xiāng)親最好的報答?!泵狭坚膽?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渡江戰(zhàn)役,我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戰(zhàn)斗中朱振鐸舍生忘死、沖鋒陷陣,屢立戰(zhàn)功。先后被授予“獨立自由勛章”“解放勛章”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勛榮譽章”。
在朱振鐸的心里,他早已把富安視作自己最可親的第二故鄉(xiāng),對富安自然有一份特殊的情感。
1982年9月,時任東海艦隊政治部文化部部長的朱振鐸接到富安公社黨委左書記的邀請:為即將落成的富安影劇院新大樓題字?!澳転榧亦l(xiāng)做點事情,我心里格外地高興?!敝煺耔I從小酷愛書法,戎馬生涯,臨池不輟。他欣然命筆“富安影劇院”5個大字。
1986年暮春,我們回到闊別已久的富安省親,家鄉(xiāng)翻天覆地的變化,令人欣喜。我們盡己所能,為家鄉(xiāng)的文廣事業(yè)排憂解難、為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牽線搭橋、為改革發(fā)展出謀劃策……拳拳赤子之心、殷殷桑梓之情。這是我們能做的,也是我們應該做的。
如今,我已是期頤之年,心中最牽掛的依然是故鄉(xiāng),為祖國為家鄉(xiāng)的振興自當不遺余力。我相信,這也是千千萬萬個和江波一樣為國捐軀的革命烈士的共同心愿。
不知什么時候,天放晴了,陽光透過云層,照遍了綠油油的原野,照亮了熙熙攘攘的大街,照進了人們的心里。
東臺市新四軍研究會供稿
責任編輯:魏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