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哲
雜技劇《化·蝶》由廣州雜技藝術劇院創(chuàng)排,是中國雜技劇在舞臺藝術美學視野、美學高度和深度上的重要嘗試,代表著雜技劇藝術互融的發(fā)展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lián)十一大、中國作協(xié)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文化歷來推崇“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要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把藝術創(chuàng)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明確指出了要運用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百世闕文中吸收精粹,在千載遺韻中博納眾長。
雜技劇《化·蝶》取材于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傲鹤!惫适戮哂蟹e極的浪漫主義色彩,展示了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對未來生活的期盼,充斥著對古代封建主義丑惡的憎惡與批判。這個故事之所以能廣為流傳,經(jīng)久不衰,就是因其具有現(xiàn)實性和典型性,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沖破封建牢籠、追求美好愛情的精神實質(zhì)??梢哉f,雜技劇《化·蝶》從取材方面,就已經(jīng)站在了美的基礎上。
一是形象之美。雜技表演藝術家吳正丹扮演的祝英臺,身形纖纖、服飾飄逸,展現(xiàn)了東方女性的柔美;化身男兒郎、讀書明志,又展現(xiàn)出俊朗之美;勇于追求愛情、向往自由婚姻,表達出民間女子果敢堅毅的心靈之美。二是人性之美。人性的光亮之處在于追求、向往一切美好的事物,要想釋義人性之美,就不得不與“悲”緊密聯(lián)系,因為“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正因為把崇高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所以能使人悲憤,給人力量”①?!痘さ分小吧煌馈绷钊吮瘧?,生出極度憐憫;“死欲同穴”讓人有所寄托,產(chǎn)生強烈的愿望。悲劇中的美是充滿抗爭的,是能夠激發(fā)人們的同情和敬仰的,是激動人心后最能表現(xiàn)人文主義精神的人性之美。
所以說,《化·蝶》是站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對人文精神的進一步弘揚;是以雜技藝術的創(chuàng)新表達方式,對流傳千年的民間文化的脈脈相承;是將戲劇的“悲情”的美學觀念用雜技語匯來塑造實踐;是將美的故事與美的技藝碰撞融合后,呈現(xiàn)于舞臺之上的中國故事之美。
舞臺藝術的美是直觀存在的,是最表象的視覺、聽覺的感官刺激,即“眼見為實”。通過感官帶動,美的感覺直達內(nèi)心,這就是我們說的美是感性的,需要結合感覺和思考來解讀和詮釋美。在《化·蝶》的舞臺藝術之美的表達中,美和丑都是對立出現(xiàn)的,美的“身旁”無時無刻不伴隨著丑的襯托。
“親變”一幕中,主色調(diào)以紅、黃為主,代表喜慶和金錢,手技道具都變成了金銀元寶、珍珠、銅錢等,以表達貪慕錢財、勢利拜金、賣女求榮的故事情節(jié)。用為人父母最丑陋不堪的一面和人性最丑惡的嘴臉來反襯梁山伯與祝英臺純潔愛情的美好。在劇中,滑稽丑角“媒婆”也被賦予了戲劇化的作用,是全劇由喜至悲、由善轉惡、由生到死的轉折點。“媒婆”柔韌、力量等傳統(tǒng)雜技技藝的展示,將“美”與“丑”扭結和人性的貪婪展現(xiàn)出來。
在舞臺藝術中,“情趣”是感染力的重要源泉,也是表演獲得成功的訣竅?!痘さ吩谡故倦s技技巧時,更注重情趣的表達和情感的抒發(fā),并提倡情感的共鳴。在情趣共鳴上,《化·蝶》有兩個值得借鑒的特點:一是“共讀”時拋接技巧組合使用的扇子、毛筆,“情別”時蹬技用的傘,這既是一種傳統(tǒng)文化氛圍的渲染,也是梁山伯和祝英臺生情的志趣相投、情別時的情感寄托。這種通過雜技道具來作為情趣的激發(fā)點,引發(fā)舞臺上下的共鳴,是創(chuàng)作中的巧思。二是縱觀《化·蝶》全劇,肩上芭蕾暫且不談,其他十幕鮮有高難度技巧展示,這就是雜技“劇”化的特點,一切藝術形式皆須服從敘事、鋪陳情節(jié)、助推矛盾、升華思想,從而高度凝結對美好愛情的追求與嘆息。
筆者認為,雜技無論是在表演還是在技巧上,從不曾“程式”化。無論是雜技節(jié)目、雜技晚會還是雜技劇,一直以來就是“為我所用”,千人千態(tài),從不拘泥一格。這種表現(xiàn)的自如,不僅是技藝高度嫻熟的展示,也是舞臺藝術的魅力所在。比如,《化·蝶》“抗婚”一幕中,以雙人綢吊為表現(xiàn)基點,以自如嫻熟的技法為表達途徑,以技巧美為主旋律,調(diào)動綢帶、服飾、表情、肢體等一切美的因素,共同奏出以柔克剛、勇敢抗爭、沖破束縛的自由心聲。
“藝術創(chuàng)造藝術之美……并且還可以通過主體的意識作用把現(xiàn)實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轉化為藝術美”②。這就是之前所論述,《化·蝶》中的“丑”時刻與“美”對立,丑始終伴隨于美。但與現(xiàn)實美不同,藝術美是高于現(xiàn)實美的,是通過技、藝、意境三個層次的遞進,最終到達美的彼岸。
雜技技藝中,具有明顯的趣味性,這種趣味是有悅耳、悅目的性質(zhì),并帶給觀眾輕松、明快和愉悅。在雜技劇中,技藝得到了升華,達到“物我唯一”的美學境界?!痘さ分械陌稻€——道具空竹貫穿全劇,從“蝶生”中的男子集體空竹到“情生”中的四人空竹,至“幻境”中的雙人空竹,空竹成為全劇情起、情聚、情斷的代表,賦予了“抖空竹”新的含義,將一根絲線比作情絲,裹挾于梁山伯的腰間,直至入心入血。傳統(tǒng)技藝在經(jīng)過再次創(chuàng)作中得到升華,加持人物角色情感的精髓,直抵觀眾內(nèi)心,形成熱烈真切的審美環(huán)境。
“在雜技技巧演繹的形式中更強調(diào)其內(nèi)在的審美功能,即把‘技’的表演發(fā)展成為一種具有文化意義的肢體語言”③。中國雜技劇的發(fā)展,絕不可能是雜技技巧單一的縱向突破,必然是多重藝術的融合式的橫向發(fā)展?!痘さ分谐ㄟ^舞美、燈光、音樂、服飾等手段的烘托外,極具特色的是舞蹈與雜技藝術的完美融合,以達到悅心悅意、神形兼?zhèn)涞拿缹W效果?!伴|念”中舞蹈與柔韌頂技并存,“夢聚”中雙人舞深情演繹,“化蝶”“蝶戀”中“肩上芭蕾”驚艷亮相,全劇以“技”起舞,從容而舞,形舒意廣,令人遠思長想。
雜技藝術的審美價值,還在于通過“技”和“藝”展現(xiàn)出的意趣,直達于觀眾的理智,喚起求解的心情,激發(fā)理想之美。從《梁?!饭适略涂矗荷讲c祝英臺為愛殉情,屬極悲;雙雙化蝶,自由相伴,也算是掙脫世俗的美好結果。雜技劇《化·蝶》中深度創(chuàng)作“蝶戀”,將化蝶后的大悲再次推向高潮,對美好愛情的期盼向往達到頂峰。“肩上芭蕾”演繹“化蝶”“蝶戀”全過程,指尖輕盈的飛舞,足尖靈動的旋轉,臂膀強勁的依靠,頭頂全力的托舉,將梁山伯與祝英臺至純至凈的愛情賦予最美的表達,意與境二者渾然融徹。
《化·蝶》的演繹,是中國雜技劇在舞臺藝術美學視野、美學高度和深度的重要嘗試,它蘊含著雜技美的奧秘,寄托著美的理想。《化·蝶》用言簡意賅的舞臺語言、凝練節(jié)制的情感傳遞,將技藝融合、意境深遠的雜技美表達在藝術的舞臺,是對中華傳統(tǒng)美學思想、文化立場和文化基因的堅守不渝。
注釋:
① 霍松林:《文藝學簡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年,第313 頁。
② 王宏建:《藝術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 年,第82 頁。
③ 高偉:《當代雜技漫評》,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20年,第1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