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菁
乍暖還寒,盡管降溫頻繁,但仍擋不住春天已然到來的事實—萬物逐漸復蘇,百花次第盛開,田地間好多野菜紛紛冒出嫩芽來。每逢休息日,人們總愿意驅車去郊外采挖野菜,回家后將摘回的食材洗凈制作成美食,家人圍坐在餐桌旁共同品嘗,任由這生活中的煙火味沖刷一周的疲倦與勞累。
野菜具有味道鮮、營養(yǎng)高的特點,這也是它們深受人們喜愛的原因。除此之外,野菜的季節(jié)性也很強—可以這么說,錯過這個季節(jié),就只能等來年再飽口福了!為提醒大家不要“錯過”野菜的最佳食用時間,今天就介紹一種大名鼎鼎的養(yǎng)肝野菜—茵陳。
一、茵陳名稱的由來
茵陳別名白蒿、茵陳蒿,其名稱的由來與它的形態(tài)有關。茵陳的莖干、葉片在寒冷的冬季都會枯萎—但它的根部卻有所不同,具有“經(jīng)冬不死”的特點,等到外界溫度變暖的時候,這些根部就會重新長出嫩葉,因此人們給它取名為“因陳”。由于它是一種草,后改為“茵陳”。明代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就有記載:“茵陳蒿。隨處俱產(chǎn)……秋后葉落,莖梗不凋。至春復發(fā)舊枝,故因名茵陳蒿也?!?/p>
茵陳的葉片長得像胡蘿卜葉子,灰白色,上面有細細的絨毛,因而有的地方又叫它白蒿。清明前后,茵陳沐浴著春天的陽光、吸收著大地的精華開始茁壯成長,采一把,手感軟綿綿的,因而又叫它“綿茵陳”;到了夏季,茵陳的枝葉開始變老,就又有了一個名字——“茵陳蒿”;秋季,花蕾長成,至花初開時采割,除去雜質和老莖,曬干稱“花茵陳”。
二、茵陳采摘的時效性
茵陳主要生長在北方,不同的生長階段會有不同的用處—對此,古籍藥典中就載有“華佗三試茵陳”的故事:
相傳,在華佗的家鄉(xiāng)有一個身患黃疸的病人,他面色姜黃,極度消瘦,聽說華佗素有“神醫(yī)”之名,遂前來求治。也是無奈,華佗先后嘗試了很多種方法,但都無法有效醫(yī)治這種疾病,最后只得讓病人自己回家休養(yǎng)。
誰知,半年后,華佗再次碰到這個病人時,竟見他滿面紅光,身體強壯,疾病好像也痊愈了。華佗趕緊上前詢問:“你這病是哪位醫(yī)生給治好的?”病人回答:“我沒找醫(yī)生啊,病是自己好的?!比A佗思考了一會兒說:“這病是不會自己好的,你一定是吃了什么東西?!蹦侨讼肓讼胝f:“三月份春荒的時候,倒是吃過不少野菜,身體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漸漸地好起來的?!?/p>
聽罷,華佗急忙拉著病人去找尋他口中所說的“野菜”—原來是一片綠油油的白蒿。于是,華佗采摘一些之后,就趕回醫(yī)館?;氐结t(yī)館后,他如法炮制—按病人說的服用方法給其他黃疸病人服用,不料這些病人連服幾次后卻沒有任何效果。
華佗想起病人說自己吃的是三月份的白蒿,他猜測:春三月,百草發(fā)芽,或許只有白蒿的幼苗才有作用。第二年春天,華佗采摘了很多三月份剛發(fā)芽的白蒿,煮水給病人喝,果然喝一個好一個。到了第三年,華佗又把不同時間采摘的白蒿葉子、莖、根分別入藥,最后發(fā)現(xiàn)只有幼嫩帶有絨毛的莖葉可以治病。
這就是“華佗三試茵陳”的故事—其不僅生動地表現(xiàn)了三月茵陳的功效,而且也說明了節(jié)氣時令對中藥療效的影響。比如,自古便有“若不依時采之,則與凡草不別”的說法,即只有正確掌握中藥的種植及采收時間,才能使中藥的質量得到基本的保障。具體到茵陳,它主要有兩個采收時間:春季采收的幼苗稱“綿茵陳”,秋季花蕾長成時采收的習稱“花茵陳”。茵陳全草入藥,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肝、膽經(jīng)。具有清利濕熱、利膽退黃的功效。適用于治療黃疸尿少,濕溫暑濕,濕瘡瘙癢。由于綿茵陳與花茵陳采收時節(jié)不同,其成分與功效也有區(qū)別:
(1)綿茵陳的揮發(fā)油以及綠原酸含量均高于花菌陳,而花茵陳中黃酮類以及香豆素類的成分高于綿茵陳。
(2)綿茵陳治療黃疸效果更好,既可以治療濕熱引起的陽黃,也可以治療由于寒濕引起的陰黃;花茵陳長于治療炎癥相關的肝硬化、膽道梗阻等炎癥,以及免疫系統(tǒng)功能異常引起的黃疸。
(3)花茵陳保肝的作用優(yōu)于綿茵陳。
三、茵陳的食用價值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這一民間俗語緣于清代《植物名實圖考》中的記載,“此草春為茵陳,盛夏為蒿。鄉(xiāng)人摘其嫩芽食之,至五月則老不中噉?!边@就是說,三月正是挖茵陳的好季節(jié),此時地上的莖葉開始生長,嫩而有香氣,不但可以食用,而且藥效頗高;等到了四月,其莖葉漸漸老去,不但失去了食用價值,而且其藥效也漸漸消失,只能把它當成野草了—這里的“蒿”字指的就是野草。五六月份的時候,茵陳就能長到40~50 cm的高度,非常旺盛,成了灌木狀,不但完全不能食用,而且已經(jīng)沒有了任何藥效,只能當柴禾使用了。
【注意】上面的月份指農(nóng)歷,而非公歷。
研究顯示:茵陳富含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并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和20余種氨基酸,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所以,春天多食用茵陳能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與其他野菜一樣,服食茵陳的方法也有很多,既可蒸食,也可涼拌,還可在煮粥時把茵陳直接放入鍋中同煮。下面介紹幾種食用方法,請大家“簽收”:
1.涼拌茵陳
【做法】將茵陳去雜洗凈,入沸水鍋焯透,撈出,擠干水,切碎放盤中,加入精鹽、味精、白糖、麻油,食時拌勻即成。
【功效】此菜碧綠清香,甘甜爽口,具有利濕退黃、祛風明目的功效。適用于濕熱黃疸,小便不利,風癢疥瘡,兩目昏花,夜盲。
2.茵陳窩頭
【做法】將茵陳洗凈,搗爛取汁,加清水適量調和米面,做成窩頭,蒸熟食,或做成饅頭亦可。
【功效】此法對急性黃疸性肝炎有一定作用。
3.綿茵陳煲鯽魚
【做法】鯽魚放至鍋里,加少量油略煎至兩面金黃色;將全部材料放入湯煲內加水,武火煲10~15分鐘后改文火煲1小時左右,調入適量食鹽調味,飲湯吃魚肉。
【功效】此湯具有祛濕、養(yǎng)肝健脾的作用,適合濕氣重人群,常見表現(xiàn)為頭昏沉重,全身困乏,四肢酸軟,食欲減退,還常用于黃疸,水腫,尿少,尿頻。易疲勞、肝火旺盛的年輕人也可多食用。
四、使用注意
茵陳既是一種野菜,同時也是一種中藥—雖有清熱利濕、退黃的作用,但長期過量食用也會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造成抑制,出現(xiàn)一過性頭暈、心律不齊等癥狀,還可能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瀉等情況。所以,茵陳雖好,但也要掌握正確的食用方法。
(1)茵陳苦寒,易傷脾胃,凡脾胃虛寒、便溏者慎用。
(2)《得配本草》記載:熱甚發(fā)黃,無濕氣,二者禁用。也就是說,不是濕熱引起的發(fā)黃者忌用。
(3)茵陳有滲濕的作用,不宜長期連續(xù)服用。
(4)對茵陳過敏者避免使用。
此外,《中國藥典》規(guī)定,茵陳的常規(guī)用量為6~15 g。在使用茵陳治療疾病時,具體的用藥用量需要咨詢專業(yè)的醫(yī)生;同時,服用過程中需避免吃辛辣油膩的食物,以免影響藥物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