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中國重要農作物,目前,中國水稻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逐漸發(fā)展。水稻拋秧栽培技術最先應用于國外,后在20世紀60年代引入國內,該技術改變了中國傳統(tǒng)水稻種植習慣,是水稻栽培技術上的一項重大突破。本文主要介紹了此項技術要點,討論了水稻栽培過程中高發(fā)病蟲害特點,包括水稻紋枯病、稻瘟病、水稻螟蟲等,結合實際生產情況提出了針對性防治措施。
1水稻拋秧栽培技術要點
與傳統(tǒng)水稻栽培技術不同,拋秧栽培技術培養(yǎng)皿為缽體育苗盤(或紙筒),水稻苗在這種環(huán)境下,根部始終處于營養(yǎng)豐富的土壤環(huán)境中,或將常規(guī)育秧法所培育出的秧苗,以人工方式進行分秧處理,將分好的帶有營養(yǎng)土的秧苗向空中拋撒,使其自由墜落并定植于田間。由于該技術具有省工、省水、省力、省肥的優(yōu)點,被廣泛應用于中國各稻作區(qū)域,廣受農民群眾青睞。具體技術要點如下:
1.1軟盤育秧
(1)準備秧盤。按照秧盤數相關計算標準得知,每畝水稻種植田地所需要的秧盤大約為30~35個;(2)選擇秧田。目前,園田是水稻拋秧栽培技術育秧的最佳選擇,確保育秧床面平整度和穩(wěn)定性;(3)配制床土。按照3~4份標準對園土進行過篩,以作為床土,同時還應過篩1份優(yōu)質腐熟農家肥成腐殖酸肥,并將5 g硫酸銨、磷酸二銨、硫酸鉀及0.3 g硫酸鋅與肥料相混合。為避免水稻生長階段發(fā)生立枯病,可靈活應用硫酸、調酸劑、調酸肥等調節(jié)營養(yǎng)土酸堿度,確保其保持在5.5~6.0正常范圍內。營養(yǎng)土酸化后不能立即使用,應堆悶1 d左右。此外,還可根據秧苗面積及秧盤長度來確定苗床長度[1];(4)種子處理及播種。在播之前,需要完成以下內容,即曬種、浸種、催芽。一般情況下,將插秧日期前推1個月就是播種時間。水稻最佳播種時間在每年4月上旬,麥茬稻除外,其播種時間比普通水稻稍晚1月左右。根據盤數測量好營養(yǎng)土和用種量,然后在地面上均勻鋪2/3營養(yǎng)土,并在營養(yǎng)土上均勻播撒水稻種子,用板子將其刮平,按照30~50個為1組疊放,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銜接好各個秧盤。最后,在擺好的盤上鋪上剩余的1/3營養(yǎng)土,厚度不超過0.5 cm;(5)秧田管理。秧田期土壤應盡可能保持濕潤,過水次數為2~3/次,避免床面水分過大或秧苗被浸泡。一般整個秧田期需進行2次追肥,2葉1心和3葉1心各追肥1次,每次每平方米追施硫酸銨25g,可以先上水后追肥,可用清水清洗被追過肥的秧苗[2];(6)調溫煉苗。秧苗所處時期不同,對溫度、通風等的要求也不同,應結合其具體成長情況適當調節(jié)。
1.2整地拋秧
(1)本田整地。按照旱育稀植田的標準進行整地,并施加底肥。在整地過程中,要達到四字標準,即“淺”“平”“凈”“糊”。其中,“淺”指水要淺,避免肥水過度流失,將拋秧時缽體入泥過程中所遭受的阻力降至最低,為立苗提供可靠保障。“平”就是丘田平面要保持同一水平,一般不高于3 cm,無漏泥、空洞等情況,田面越平整,越對立苗返青有利?!昂本褪谴_保田中沒有大坨的土壤,泥、肥、水、漿四者混合均勻,增加缽體入土深度,提高根與土的彌合力?!皟簟本褪翘锩鏇]有各種殘留體,如雜草、秸稈、禾蔸等,以利秧根入土。
(2)拋秧技術。為了確保能夠順利起秧,應在拋秧前1~2 d浸泡秧苗,拋秧時卷起盤帶秧,并運送至本田,再隨拔隨拋秧。在確定每畝地所用秧苗為30~50盤時,可進行后掛線拋秧。若田塊面積相對較小,在實際拋栽過程中可站在四周田埂上完成拋栽動作。正常情況下,拋栽多以分廂方式完成,即按3 m分廂,廂間保留30 cm為作業(yè)道。在拋秧過程中,一手托住秧盤,一手邊抖動邊扯秧苗,避免秧苗粘連,向上拋落后自然落地,拋起高度不高于3 m。最后檢查秧苗在田塊中的分布情況,查漏補缺確保其均勻性。在拋秧完成后和立苗過程中,應盡可能使田面保持相對濕潤的狀態(tài)。若遇到下雨天,應當及時將排水口打開,在第一時間將田面積水排除,避免田間水線過高所引起的飄秧。分蘗期只需進行污水灌溉,當分蘗達到預期穗數時便可進行烤田,在水稻生長發(fā)育后期可間歇性灌溉,并適當管理肥水,盡可能避免水稻秧苗受到病蟲害影響。
2水稻常見病蟲害及其防治對策
2.1水稻常見病蟲害
水稻紋枯病、稻瘟病、水稻螟蟲是最常見的病蟲害類型。
(1)水稻紋枯病。水稻紋枯病誘發(fā)因素為立枯絲核菌,多發(fā)于苗期至穗期,最為嚴重的時段為抽穗期前后,不但會影響水稻葉片和葉鞘,還會對其穗部和莖稈產生不良影響,高溫、高濕環(huán)境更會加重病害;(2)稻瘟病。稻瘟病沒有生長階段和部位限制,主要分為谷粒瘟、穗頸瘟、節(jié)瘟、葉瘟等,若水稻在生長發(fā)育中感染該病,整體產量將大幅縮減;(3)水稻螟蟲。水稻螟蟲(又稱“鉆心蟲”),主要包括2種,即三化螟、二化螟。該病害不但會蛀蝕水稻植株,還導致水稻產生各種不良現象,如白穗、枯鞘,對水稻產量和水稻質量產生不利影響。
2.2水稻病蟲害防治對策
2.2.1加強農技服務體系宣傳
目前,廣大水稻種植戶基本了解水稻各類病蟲害,但并未深入了解其對應的防控手段和措施。為了使水稻種植戶能夠掌握最新的病蟲害防治技術,當地相關部門應加快構建農技體系平臺,以平臺為依托廣泛普及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與此同時,還可以組建專門的農技服務小組,確保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對農民區(qū)中進行培訓指導,確保農民掌握各類病蟲害防治技術,提高病蟲害預防效果及水平。此外,相關部門還可以組建專門的聯系小組,當種植戶遇到病蟲害問題時,可以在群組內隨時隨地得到專家和小組成員的指導,快速得到病蟲害解決方案,避免蟲害進一步擴大[3]。
2.2.2采用綜合手段防治
物理防治手段不會對水稻生長和發(fā)育產生較大影響,可利用40目防蟲網防治水稻白背飛虱。或在田間撒入油、水、沙子混合物,也可以用輕柴油、廢棄機油滅殺白背飛虱。為了能夠達到殺蟲目的,水稻種植戶可以將農藥噴灑于田間。例如在播種前,可以運用噻蟲嗪提前處理好種子,并將混合烯啶蟲胺和10%三氟苯嘧啶后的藥物噴灑于田間。若病蟲害已經破壞田間,可將30 g撲虱靈兌50 kg水噴灑于田間,集中消殺害蟲及蟲卵。在白背飛虱防治過程中,水稻種植戶可以將寄生蜂、瓢蟲、蜘蛛及赤眼蜂等白背飛虱天敵引入田間,可以捕食白背飛虱。此外,還可以將鴨子養(yǎng)殖于稻田中,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白背飛虱數量。
為了能夠確保水稻種植土地可持續(xù)發(fā)展,在防治水稻病蟲害時,應進行科學選種,確保防治綠色性和環(huán)保性。要充分考慮當地地理環(huán)境進行選種,綜合考慮水稻的經濟性、抗病性、耐溫性及米質等,保證水稻種植效益。
參考文獻
[1]蔡年輝.優(yōu)質稻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智慧農業(yè)導刊,2022,2(9):74-76.
[2]陳玉坤,李艷.優(yōu)質水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鄉(xiāng)村科技,2021,12(25):61-63.
[3]何峰.水稻拋秧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3(13):75.
(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農業(yè)農村發(fā)展服務中心張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