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芳
與時間有關(guān)的一切,總是在被書寫,并作為詩歌永恒的主題。
最近,讀了詩人趙建雄的詩集《時間的暗傷》,這是趙建雄繼《零度左右》《時間之上》之后出版的又一部詩集。此時的他已不在“零度左右”躑躅徘徊,也不在“時間之上”自由抒情,而是把筆觸伸向時間深處,伸向了世間萬物的存在之境,把一種深切的關(guān)注與憂傷注入到時間的內(nèi)核,用他自己獨特的方式去探尋生命個體的一個個痛點,以其精微的觀察與深刻的體驗舔舐傷口,直逼現(xiàn)實、直擊人心。他一方面從里爾克的“詩歌是經(jīng)驗”的經(jīng)典表述出發(fā),另一方面又開始關(guān)注內(nèi)心的審視,通過內(nèi)省的精神品質(zhì)構(gòu)筑了主體和客體深深介入的完整經(jīng)驗,從而給精神以自由翱翔的空間。觀照與慈悲、傷痛與追問構(gòu)成了其詩歌的深度和力度。無論寫人、敘事、狀物,都是透過語言進行“自我”指涉,同時混合著詩人激情、策略、幻覺和現(xiàn)實感的書寫。他擁抱生命的底色,同時也感嘆命運的遭際,他在成長中固守著時光的信任,又在無休止的抗爭中撫摸著傷口,并試圖從日常語調(diào)的冷敘述中突圍出來,走向理性的判斷和哲學的提醒。
是對視,也是反思
一個詩人總是處于孤獨狀態(tài)。但當一個人孤獨久了,總要尋找表達的途徑;一個人歷經(jīng)世事,就會把沉淀的情感釀成一壺芳香醇厚的濃酒。這兩點都恰到好處地體現(xiàn)在了詩人趙建雄身上,他把時間的暗傷融化成了一首首疼痛的詩。
在第一輯“凜冽的對視”中,詩人帶著懷疑的眼光探詢個體的內(nèi)心世界,關(guān)注“人”的生存空間,思考“人”與“天地”和“自然”之間隱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于是便有了這樣的詩句:“歲月無聲,塵世如此蒼涼/萬物柔情,卻喊不出一聲疼痛”(《塵世如此蒼涼》),“絕望和夙愿隱忍著/靈魂,寄托在身體別處/愛與恨,索與取,生與滅/時間開出一張蒼白的憑證”(《一枚落葉的命運》)?!肮枪?jié)與骨節(jié)碰撞的疼痛與歡愉/靈魂與靈魂搏擊的喝彩與尖叫/與觀者,與過客,充滿對立與統(tǒng)一/而水與火中,舞動的影子/如月如刀,皆是孤獨”(《舞者》)。人是生命的主體,但也是生命里最渺小的存在,個體在承受由生命帶來的疼痛體驗之時也試圖揭示這隱藏于生命之上的事物,這是一種共時性的社會認同或集體情緒。詩歌寫作需要關(guān)照世界、時代、人群、苦難,這也就意味著詩歌是一個承載者,是一個心靈容器。當一個個現(xiàn)實的鏡頭闖入詩人眼中:“一頭老牛/五花大綁,被幾個大漢/死死地摁著,卻始終沒有叫喊一聲/只是眼角的兩行淚”(《宰?,F(xiàn)場》),“一只雞被扔進虎籠里”(《在虎園》),“一條冰冷的鐵鏈鎖住八個孩子的母親”(《這個春天》),詩人“久久地坐在窗前”,無奈地寫下這樣的詩句:“世界荊棘密布。我們被塵世拘押/塵埃覆蓋著大地的凄涼/人間的鹽,撒向河流的傷口/所有的命運都是永恒的謎”(《凜冽的對視》),這不是一般意義的情境性述說,而是帶著現(xiàn)代人的焦慮對生命的理性洞悉和由此及彼的關(guān)切與審視。詩人冷靜地處理著眼中所見,為我們呈現(xiàn)出生存的艱難、生命的無奈與悲壯以及等待他們的殘酷命運。
美國詩人羅伯特·哈斯在詩作中寫道:“我想到這個世界如此多難/必須不時為某種歌唱/且想到順序有所助益/一如秩序/先是自我/而后磨難/而后歌唱。”詩歌創(chuàng)作是一個從“自我”到“萬物”,從個體經(jīng)驗出發(fā)到多維度探索的過程。如果詩歌忽略這一切,而只關(guān)注自我,那么詩歌就會淪為狹隘的自我表達。一首有力度、有厚重力量的詩作后面承載的是以真實為原料,有著蓬勃生命力的情感體驗。
詩是存在憂患意識的,正如楊匡漢先生所說,“一旦詩人意識到歷史的必然法門和人自身生命運動及其現(xiàn)實實踐活動之間無法規(guī)避的沖突的時候,生命的困惑和體驗的痛苦便開始折磨著他”(《中國新詩學》)。詩人在這里感受到的正是來自現(xiàn)實與想象差距的煎熬。“黑夜是一間黑屋子/沒有門,也沒有窗子/我和你在屋子里/面對面坐著。我們/彼此陌生又熟悉/黑夜永遠是背景/上演著一出出話劇”(《我們在黑暗中相互活著》),人活著本身就是悲劇,反過來說,人活著本身也是戲劇。當“囈語者的軀殼慢慢復活”,當“流浪者的足音開始響起”,“幻像就在黎明時成熟,說出黑白之間的邏輯/和那些生命的奧義”(《黑夜在詩歌里綻放花朵》)。詩人緊緊跟隨內(nèi)心的腳步,鍥而不舍的自我追問,不斷地進行自我剖析,以期實現(xiàn)宇宙意義上的自我關(guān)懷的可能。雖然帶有某種悲劇的意味,但與此同時,在灰暗之中也是帶有希望的。他的希望,就是那種在痛苦中絕不放棄的堅持,就像那些存活黑暗中的微光,即使微小卻足以成為希望。
是言說,也是沉默
這是個不安的時代,因為不安,更需要寫作。
當沉默無法承載情感與思緒,寫作成為言不可言之自由與可能。“沉默本身就是回答,或回答本身也歸于令人不寒而栗的沉默”(詩評家金汝平語)。
在第二輯“時間的暗傷”中,詩人用真摯的情感向我們揭示了其真實的內(nèi)心世界,而這份真實又來源于他最本真的生命體驗和日常經(jīng)驗。“一切都在沉睡,星星陷落/失眠的人置身何處/隔壁的酣聲沉著而冷靜/呼喊是一個人的解脫/所有的聲音只給一個人聽”(《時間的暗傷》),“我的天空,一半是火,一半是冷/這些雪,會不會覆蓋我貧窮的余生”(《等待一場大雪來臨》),在他的詩歌中,我們可以真實地感知到個體在生命長河中對自我,對宇宙的思考。他的思考不是空洞、淺顯的,他將自我與萬物并置,以自己的生命體驗為內(nèi)核,依賴生活的真實,融合個人的思考于詩歌的語言,以此實現(xiàn)省思世界,探索生命的過程。
詩人對生命和宇宙的思考是寬廣的,他并不局限于自我。而是將關(guān)注、思考的對象轉(zhuǎn)向世間萬相,無論“穿衣鏡前的女人”還是“天橋上的農(nóng)民工”,無論“向日葵老人”還是“斑馬線上的狗”,他都以平等的心靈觀照并與他們對話,帶著詩人的悲憫并以獨特的視角專注且深情地審視著這個世界。但是,詩人也是具有各種情感與感悟的普通人,詩人并不能抽離現(xiàn)實生活而存在,所以詩人趙建雄不免悲傷地書寫道:“時間的暗傷,無休無止/在虛無里沉浮。仿佛/陳述命運的悖論”(《時間的暗傷》),“日子深處,只有孤獨的影子/拆借塵世間最后一點溫暖”(《向日葵老人》)。詩人面對生活的苦難,生命的痛點也常常感到無力和不堪,于是將這種真實的情感體驗放置于詩歌當中,建構(gòu)起生活的真實和生命的溫度?!按藭r,文字是唯一的醒者/牙齒堅硬,翅膀輕盈/思想放射出光芒/我們互不打擾,互相體諒”(《我不喜歡虛度光陰之人》),雖然個體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之中,通過現(xiàn)實世界的生活獲得生命體驗,但個體并不能真正意義上完全參透生活。尤其是在現(xiàn)代社會,科學技術(shù)飛速發(fā)展、工業(yè)文明突飛猛進、互聯(lián)網(wǎng)高度發(fā)達的環(huán)境之下,個人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個體在獲得物質(zhì)補償?shù)耐瑫r精神領(lǐng)域卻愈加貧瘠,以至于人們常常陷入孤獨、迷惘、抑郁、荒誕的生活迷宮之中?!拔液臀业挠白尤缤撛O(shè)/春天,像一個懸念掛在枝頭”(《懸念》),個體無法完全揭露生活的真相,而在浩瀚的宇宙時空、無形的宿命以及巨大的死亡陰影下個體承受著生命帶來的無形的疼痛,這樣的疼痛是未知的卻又無處不在。于是,在僅有的沉默中不得不借助時間的更迭自我言說。
所有的舊日子,已消耗殆盡
時間的指針開出蒼白的花朵
鋼鐵的齒輪咬緊牙關(guān),磨碎
無數(shù)透明的詞語
內(nèi)心的呼吸與吶喊
被卑微的塵埃掩埋
這個世界,終將歸于秩序
過去,無非是一朵花的凋謝
蒼穹之下,已經(jīng)響徹擊打的鐘聲
看見了嗎,飛鳥的羽翅
撲射著金色火焰,黑色的石頭
喊出一生的疼痛
雪花在大地上寫下了信仰
總有一道閃電喚醒春風
———《元旦獻詞———兼致自己》
詩人通過詩歌不斷抒寫著個人化的命運,這既是面向時間和個人的,又是面對更多的讀者和大多數(shù)人的。他從“自我”出發(fā),以“生活”作為其詩歌寫作的立足點,將日常經(jīng)驗融入創(chuàng)作中,繼而升華詩歌主題。對生命、時間、死亡、天地、世界、永恒、宇宙作出詩意的闡釋,也借由此重構(gòu)個體信仰,恢復個體內(nèi)心秩序。一個真正的詩人必須同時面對光明和黑暗,面對幸福和苦難,面對你愿意接受的和不愿意接受的一切。對此,趙建雄在詩中也做出了非常艱難而理性的回應(yīng),類似于波蘭偉大詩人扎加耶夫斯基的“嘗試贊美這殘缺的世界”的態(tài)度。讓詩歌作為承載者,承載起個體的命運,承載起真實的苦難,承載起時間的重力?!霸娨庾尦涟l(fā)生,并且以這種方式使存在物發(fā)光和鳴響……我們必須學會傾聽詩人的言說”(《詩·語言·思》)。
正如蔣勛先生所說:“有詩,我們就有了美的鑰匙……生活有時候沉重心酸,也許給自己一首詩,可以讓生命飛翔起來。”
是暗傷,也是解藥
當時間作為一個表述元素出現(xiàn)詩中時,詩作為一個載體,洋溢在詩之空間中的時間往簡單一點說就是人的生命意識。無論是詩人,還是詩所關(guān)切的人,都是用自身的生命來感知時間的存在和流失。如果說詩中有時間或時間感,就表明其中充滿了人性。詩中的時間是人帶來的而非與生俱來的。
而詩人仿佛是一個走入歷史深處的孤獨者。
在《萬物皆化相》這組長詩中,其涉及的社會現(xiàn)象和世態(tài)人心可謂繽紛雜呈,無論是白天還是暮晚,無論是此岸還是彼岸,無論是向陽還是逆光,無論是曲折還是渾濁,無論是豐盈還是枯竭,無論是泡沫還是沉渣,它們都如此具體可見而又虛幻不可見,它們幾乎對應(yīng)了這個龐雜而深邃的世界本身,對應(yīng)了每一個人的精神淵藪和復雜體驗。這些詩篇,既有情感潛流的描述,亦有情緒的瞬間聚集,還有溫暖的親情和人間煙火、尋常人的磨難。無論寫作的客觀對應(yīng)物是否發(fā)生變化,詩人都始終保持一種警惕———自我模仿和復制。在處理詩人主體與客觀事物的關(guān)系時,他十分注意主觀體驗和客觀審視的溝通與融洽,涵納了互為補充又互為矛盾的辯證思維?!坝白颖焕г诓Aе小薄耙欢浔簧畈匾丫玫幕ㄈ铩薄帮L塵中有輕微的呼吸”“蟄居黑暗的心萌生觸角”“穿越時空的陌生人”“洞穴中沉睡的智者”“公園長椅上的老夫妻”等等等等,詩人使一些我們看不到的東西聚攏在一起,使那些看似毫無聯(lián)系的事件顯示出它們內(nèi)在深刻的聯(lián)系,讓我們辨識出文字里逐漸顯形的世界的另一個層級,并在詩句中拼起它們原有的完整。詩若不是這樣的事物,那還能是什么?它在最真實的時刻,既不是技術(shù),也不是修辭,它是我們思想與情感的傾訴和相互的聽到,是世界在語言中的復活時刻,是穿越死亡再次新生的時刻。
我寫作,是要救出我內(nèi)心的疼痛,讓這疼痛純粹,干凈,不變質(zhì),不腐敗,不自私,不作秀。這疼痛,是一切人的疼痛。詩是自由的國度,因此只有寫詩才可以來解救被束縛的自己,帶領(lǐng)人走向廣闊無邊的“自我解放”:每個人活著必帶著一定的束縛,當人被束縛的時候其實與活在地獄無異。而只有在寫詩的時候,它為我?guī)怼盎钪钡目旄?,我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于是,一個詩人所能做的———寫吧,記錄吧,在詩中,使你的感受進入并融合于他事他物之中,并與它們一起處于現(xiàn)時性、共時性和宇宙的整體性之中:所有的時間都在時間之中。時間是暗傷,也是解藥,難道不正是這樣嗎?詩人在詩句中打破了時間的線性物理屬性,重新創(chuàng)造了空間的現(xiàn)時性,這就是詩的秘密。在詩人那里,時間失去了長度,變?yōu)榱藷o限敞開的空間,變?yōu)榱诉^去、現(xiàn)在和未來。正像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說的那樣:“是的,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有毒的。但是,在每一分鐘我們都可以找到解藥?!睂τ谠娙藖碚f,詩就是最好的生活解藥,在苦難與創(chuàng)傷面前,只有與命運處于抗拒狀態(tài)的寫作,才是可能的。所以,帶著詩在時間的傷口中前行,便是寫詩的意義了。
責任編輯:寧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