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瀟
在我老家的同學看來,我簡直是個異類,因為41歲了,“居然還在考研”。但保持學習的狀態(tài)讓我在三十多歲找到真正熱愛的事,并遵照自己真實的意愿選擇生活,無論何時說起,我都會認為這是我生命中最棒的體驗。
我30歲那年初次接觸到考古學,當時我在一家國際旅行社做領隊,一位前輩邀我加入一個歷史文化的項目。那個團隊里有歷史專業(yè)的博導和他帶的博士生,還有考古專業(yè)的老教授,學術氛圍濃厚。我從旅行社離職,進入這個項目,跟著他們一起查資料、研究文獻、做田野調查,越做越喜歡,完全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但我這個門外漢,和這些資深的專業(yè)人士一起工作有點心虛,必須得進行考古方面的系統(tǒng)學習。
考古學沒有專升本,但是歷史專業(yè)本科是可以報考古研究生的。我就“曲線救國”,先去專升本,考上了一所211大學的歷史本科。
背起書包重新走進校園時,我34歲了,周末和寒暑假被上課填滿。本科畢業(yè)時我的成績排名第一,還獲得了優(yōu)秀畢業(yè)生榮譽。三年學習讓我真正了解并愛上了這個專業(yè),我更加堅定要繼續(xù)讀下去。
我找了歷史研學的工作,周末和節(jié)假日給小朋友帶課,講博物館文化,平時準備考研。這一年我38歲,離夢想又近了一步。
追夢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我第一年裸考,沒過。第二年在學姐的建議下,報了一個短期的考研沖刺班,瘋狂學了兩個月,但盲目換了報考學校,當然又是折戟沉沙。
在考研班,和Z世代做同學,他們給我分享了很多免費的學習網站、最潮最酷的信息和資訊,他們對職業(yè)、對家庭也有自己的思考,他們讓我看到更多元的視角,即便沒有考試,和他們一起學習也很棒。
考研階段,來自外界的壓力當然也不少,長輩催生、熟人非議幾乎不可避免,有時候我自己也會心生動搖。
有次去參加中學同學聚會,他們表面上一派熱情,“你好年輕好灑脫啊”,一轉頭背地里議論“都這把年紀了,也不生個孩子,還跑去上學,真幼稚”。有人甚至當面問我:“你咋還在學習,難道還打算以后考博嗎?”
有個男同學,以前上中學時和我關系還可以,因為我不生育和去上學這兩件事,他打一個小時電話試圖“規(guī)勸”我,批評我不生孩子缺乏社會責任感,后來我就不和他聯系了。
我覺得在努力向前向上的路上,一定要遠離那些讓你動搖的圈子和人,要與同路人一起攀登。
我有幾次復習到情緒低落,打電話給師兄。他特別厲害,39歲考研,一路進步。他跟我說:“你別管自己年齡多大,你也別管別人怎么說,你先學,把知識學到手再說。”
第三年,我報了一個全年的考研班,更科學系統(tǒng)地學習,結果雙線全過,可以“上岸”了,但我不想接受調劑,就放棄沒去。這一次重啟,我有了主動選擇權。
知道我考上沒走,考研班的同學替我惋惜,大家彼此交流時問我考的什么專業(yè),為什么選它,我說“考古學,因為喜歡”,話音一落,所有人都蒙了——???喜歡?這么有魅力嗎?
我當然能理解年輕同學的現實考慮,畢竟應屆生首先要考慮經濟和生存,不像我有多年的工作積累和收入保證生活。況且一個人自我探索是需要過程的,想想我像他們這么大時,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35歲后,我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而且有能力為自己的堅定埋單,我覺得這是年齡帶來的最好的禮物。
對年齡的焦慮,我也曾經有過。29歲那年,我報考一家知名博物館的講解員,當時要求年齡在23歲以下,但我各方面成績都很好,被破格放寬到29歲,最后一輪,院長親自面試,因為我未婚未育,他擔心給我編制后,我要生孩子休產假,最終拒絕了我。那次給我的打擊很大,我第一次體會到年齡在更廣泛的社會層面給女性帶來的障礙。
考研班曾有個同學對我說:你知道嗎,咱班有個畢業(yè)三年的還在考研。我心想,她要是知道我畢業(yè)十幾年還在考研,會是什么反應?我有一個三人學習小組,另外兩個女生分別是1995年和2000年的,我和2000年的同學特別投緣,三觀很合,能吃到一起玩到一起。
年輕時像是在爬臺階,一步一級,完成一個目標再進行下一個,而35+之后像是在曠野散步,可以同時去處理多個并行任務,而且每個都能處理好。對現在的我來說,考研不是一個從后往前倒推的KPI,更像是追求熱愛和夢想、享受學習過程的副產品。
(摘自龍源期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