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義劉氏莊園,是了解興義歷史文化的窗口。
晚清時期,興義出了不少風云人物,這些人物多與劉氏莊園有著絲絲縷縷的關系。比如貴州近代新式教育的奠基者劉官禮,以及參加了護法運動任川滇黔三省護國聯(lián)軍副總司令的其子——劉顯世,晚清時期創(chuàng)辦女子學堂的劉顯屏,還有國民政府交通部長王伯群等。
貴州保留至今以“莊園”相稱的建筑中,劉氏莊園的規(guī)模之大數(shù)一數(shù)二。劉氏莊園位于興義市下五屯,原名永康堡,在劉氏一族最輝煌的時期達到了100畝的規(guī)模,如今保存完好的部分約有40畝,是中國占地面積最大的“屯堡”式建筑群。
我在一個雨天到達劉氏莊園,淅瀝瀝的小雨將莊園的大門洗刷得一塵不染,仿佛我跨越了百年的時光,來到這座兼具軍事、宗祠功能的古老莊園面前。其大門上的“永康堡”匾額取自“永奠康莊”之意,劉氏莊園實際為歷史上永康堡南部劉氏家族所居住的范圍,因20世紀70年代貴州省文物保護部門進行全省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莊園之中的重要建筑“劉氏宗祠”而得名。
因戰(zhàn)而起的永康堡
如果沒有清咸豐八年(1858年)爆發(fā)的戰(zhàn)爭,劉氏可能就只是興義一個富裕的地主,然而這場長達十余年的白旗起義(史稱紅白旗戰(zhàn)爭)讓劉氏一族付出了巨大代價的同時,也一躍而起,成為興義重要的軍政力量,是清政府倚重的地方武裝。因為清政府兵力緊張,只能放權依托地方家族自行組建的團練。劉氏在咸豐十一年(1861年)搶筑石堡,取名為“永康”。興義城有“四失四復”之說,但永康堡一直頑強抵抗未曾失陷。步出永康堡大門后的四合院,就能看見忠義祠,這座祠堂就是為了紀念紅白旗戰(zhàn)爭中陣亡的家族成員以及家族團練將士的祭堂。在莊園西南角,一段50余米長的屯墻連著一座高大堅實的炮樓,永康堡當年的慘烈攻守隱隱浮現(xiàn)。
永康堡炮樓,不但彰顯軍事防御的功能,且其建筑極具特色。具有防御功能的石墻圍住了整棟樓的北、東、南三面,面向屯堡內西側,圍住南側三間。整棟炮樓,西側北邊兩間為敞開式,露出三根落地木柱。炮樓兩層,由抬梁支撐樓袱及樓板,北邊兩間的抬梁一頭落于落地木柱,一頭落于石墻上;南部三間抬梁嵌入石墻中,以石墻為支撐。
清末至民國年間,永康堡在黔、滇、桂三省交界地區(qū)名氣極大。當年興義或下五屯商販行走于昆明、曲靖、南寧、百色等地,當?shù)厝丝倫塾谩叭^五間房”的問題考證對方到底是不是興義人。
從精美的莊園感受歷史的風云
走在永康堡內,你會發(fā)現(xiàn)有的地方古色古香充滿了濃郁的古畫感,有的樓宇走近一看卻又是公館的模樣,有著西方的圓拱門。這是因為晚清至民國時期,劉氏莊園一直在新建和改建,所以建筑風格不僅有著強烈的黔地屯堡特色還融合了西方建筑的“法式樓”等建筑,集中反映了清末民初黔地建筑近代化轉型的歷程。
現(xiàn)存的建筑中按功能可分為居住性建筑、祭祀性建筑、軍事性建筑三大類,此外還有太平池、轎廳、馬房等功能性的建筑,可謂包羅萬象,其功能之全,建筑之巧妙,已讓人贊嘆不已。
走在莊園內重墻夾巷,錯綜復雜,往往要跨出門檻才發(fā)現(xiàn)“柳暗花明”,又有一個院子。我穿梭在老宗祠、新宗祠、家廟、演武場等諸多建筑之間,被布局靈活,結構多樣以及精美的雕刻裝飾深深吸引,不知不覺就過了大半天。走時總覺得才從一場歷史的煙云中蘇醒,還留戀不已。(責任編輯/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