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男女授受不親是貫穿社會的傳統(tǒng)觀念,適婚男女在婚前是無法見面的。他們是如何從素不相識到結為連理的呢?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乃至民國時代,婚姻的締結往往需要經過媒人的巧妙周旋。
今年“五一”,河南開封景區(qū)的《王婆說媒》節(jié)目,讓人們得以窺見古代媒人的風采。幽默詼諧的王婆,身著古代服飾,為單身青年保媒拉纖,憑一己之力帶火整個景區(qū),也在社交媒體上受到熱議和追捧。那么,“說媒”的起源是什么?古代媒人的職責又是如何定義的呢?
從神明到“公務員”
“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話中的女媧時代。據(jù)《繹史》卷三引《風俗通》記載:“女媧禱祠神,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因此,女媧被認為是中國媒人的鼻祖。據(jù)說女媧與伏羲由兄妹而為夫婦。鑒于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于是女媧令已婚的男女定居在一起,同時自任媒神,掌管男女姻事。
后來,人們又開始供奉“高禖神”,讓她專門管理婚姻和生育。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家鄭玄在解釋“禖”字時說:“變媒為禖,神之也?!备叨C神不僅受民間供奉,也被皇家祭拜。據(jù)史書記載,從周朝到唐朝,歷代皇帝和后妃都祭祀過高禖神。
《詩經·衛(wèi)風·氓》中有詩云:“匪我愆期,子無良媒。”指的是女子為自己辯解,她并非故意拖延婚期,而是因對方未尋得合適的媒人。作為一部西周至春秋時期的作品,這首詩的出現(xiàn),說明在當時的某些地區(qū)和階層中,已經開始遵從比較嚴格的禮制規(guī)范了。戰(zhàn)國時期,《孟子·滕文公下》中記載:“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笨梢姟案改钢?,媒妁之言”在此時已經成為男女婚配的必備條件。
媒妁,即為媒人,指以說合男女婚姻為職業(yè)的婦女,在中國的婚姻嫁娶中起著牽線搭橋的作用。唐代的著名小說《鶯鶯傳》,就描寫了張生與崔鶯鶯相愛后,經崔鶯鶯的侍女紅娘從中搭線,才使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此后,“紅娘”便成了媒人的別號。
俗話說: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婚。古代結婚講究明媒正娶,哪怕兩情相悅的男女,也需要假以媒人之口及門說親,方才會行婚配大禮,否則,婚姻的合法性是不被認可的。一般來說,男女之間本能的求偶欲望是無法撼動倫理綱常的。故而媒人是舊時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成為三百六十行中重要的一行。
如果細分,古代媒人分為官媒和私媒。用現(xiàn)代的眼光看,官媒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公務員。自周朝起,我國就專門設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職官——媒氏?!吨芏Y》中對媒氏的職責做了規(guī)定——“媒氏,掌萬民之判”,也就是讓適齡男女結合的意思。具體來說,它的職責包括:根據(jù)出生文書,催促年滿30歲的男子和年滿20歲的女子成婚;仲春佳月,組織男女婚嫁;掌握聘禮的數(shù)量;禁止不合禮制的冥婚;等等。
漢武帝年間,為了開拓西南,漢武帝在蠻荒百越之地設立媒官,教導當?shù)鼐用襁M行嫁娶。到了元代,官媒制度日漸完善。元代《通制條格》中曾命令地方官府根據(jù)地方居民的人口情況,由地方長老保送信實婦人,充籍為官,稱為“媒妁”?!对贰分袑⒐倜椒Q為“媒互人”。這些官媒受到政府的委任與監(jiān)管,負責“欽依圣旨,定到聘財求娶”。明清時期,據(jù)《醒世恒言》中描寫,官媒婆是在地方媒婆中選取頂尖人物充任的。在這一時期,官媒的職責較之前朝代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傳統(tǒng)的管理民間嫁娶的職責大大削弱,這些官媒僅負責所屬地區(qū)官府家庭的嫁娶活動。
見證時代變遷
有別于官媒,私媒主要承擔的是民間婚嫁的撮合任務。私媒的產生,也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時代?!稇?zhàn)國策·燕策》所記載的“周地賤媒”,就是私媒。私媒又有職業(yè)媒婆和臨時媒婆之分。眾所周知的“月老”一詞,就來源于唐代傳奇《定婚店》。唐代的媒人中已經可以見到女性的身影,當時被稱作“媒嫗”“媒媼”等。“嫗”“媼”都是對中老年婦女的稱呼??梢?,唐代的女性媒人都是稍年長的女子。
到了宋代,職業(yè)媒人進一步發(fā)展,當時在東京汴梁的媒婆群體中已經出現(xiàn)等級劃分:“上等戴蓋頭,著紫背子,說管親宮院恩澤;中等戴冠子,黃包髻背子,或只系裙,手把清涼傘兒,皆兩人同行?!比毡緦W者勝山稔通過對小說和相關史料的研究,發(fā)現(xiàn)以維持生計為目的的職業(yè)媒人產生于南宋以后。這是因為宋朝以后,城市有了極大發(fā)展,人口多集中于城市,這使得媒人通過做媒養(yǎng)活自己或店鋪成為可能,也導致了媒人商業(yè)化。
明清時期,職業(yè)化的私媒盛行于民間,平民百姓的婚嫁均通過私媒完成。為提高成功率,媒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長:首先便是伶牙俐齒、能說善道;其次便是擁有超高情商,深諳男女雙方的喜好和心理;最后對癥下藥,見機行事。
說媒是婚姻禮俗的應有之儀。關于說媒的一般程式,朱熹的《家禮·昏禮》中有相關敘說:“男子年十六至三十,女子年十四至二十,身及主昏者,無期以上喪,乃可成昏,必先使媒氏往來通言,俟女氏許之,然后納采?!痹凇抖Y記·昏義》中也有對上古婚禮儀式的記載,即嫁娶必須按6個步驟進行: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
其實官媒也好,私媒也罷,職司雖有所不同,但都是婚姻的中介人和促成者。近百年來,隨著婚戀自由思想的深入,“媒”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體現(xiàn)。我國于195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在總則中明確實行婚姻自由的婚姻制度,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從此,“媒妁”這種婚姻制度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縱觀歷史,媒人不僅是傳統(tǒng)文化的承載者、社會風俗的反映者,也是時代變遷的見證者。雖然媒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式微,但不可否認,她們曾在歷史的長河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