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云明
綠汁,由彝語“潞茲啦”演化而來,意譯為“石壁陡峭的江河”,如今,它是一條江的名字,也是一個銅礦的名字,還是一個小鎮(zhèn)、一個村子的名字,它坐落在有滇中水城之稱的易門縣橫斷山系云嶺山脈余支的大山深處,也是昆明、玉溪、楚雄三市的交界地。
早就聽說過易門縣綠汁鎮(zhèn)有個曾經輝煌過的銅礦遺址,一直沒有機會去看一看,最近,因為這里漫山遍野的鳳凰花開了,有人說就連天空中都是這種明媚的紅色,還成了“網紅”打卡地,我就趁著“五一”長假走綠汁銅礦,看鳳凰花開。
對于我這個出生在20世紀70 年代初,又在國有老企業(yè)工作了10多年的人,對老工業(yè)有著特殊的感情,在小鎮(zhèn)上走過,就像是見到了曾經熟悉的日常生活,供銷處、職工食堂、洗澡堂、單身宿舍樓、電影院、新華書店、百貨商店……游客們爭相拍照、留影,然而,每一張照片都是滿滿的回憶和美好的足跡,這個被群山環(huán)抱的小鎮(zhèn)有些像世外桃源,除了整潔而廢棄的廠房,綠汁江邊上還有肥沃的村莊、農田、菜地。
這里,田野里的稻谷秧苗正在成長,馬上就可以移栽進水田;西紅柿、茄子、毛豆已經成熟;農家小院里,木瓜、杧果、葡萄惹人喜愛。這里還出產茶葉,有一個始建于1956年的臘品茶山,茶山四周森林植被茂盛,環(huán)境優(yōu)美。臘品茶山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和獨特的氣候特點決定了茶葉生長快、周期長的特點。每年可采三季,即春茶、夏茶、秋茶,其中尤以春、秋二季的茶品質最好。
鳳凰花也叫紅花楹,得名于“葉如飛凰之羽,花若丹鳳之冠”,是綠汁鎮(zhèn)當之無愧的鎮(zhèn)花,它綻放在每年5月、6月綠汁氣溫最高的時節(jié)。從入鎮(zhèn)的主道路鳳凰大道一直延伸到木奔集鎮(zhèn),隨處可見它的身影?;鸺t的花團像一只只小鳳凰在飛舞,吸引了大批游客、攝影愛好者,人們不畏108彎的艱險也要來一睹它的芳容,為綠汁文化旅游節(jié)增添了熱鬧氣氛。
距綠汁鎮(zhèn)臘品村委會12公里的舊地基小組村中間有一棵榕樹王,這棵榕樹高30米左右,需14個成年人手拉手才能把這棵大榕樹團團圍攏。在榕樹的下方靠近根部處有一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四季不斷。據說,臘品茶要用這口井打上來的水沖泡,才能盡顯其味。至于是先有樹還是先有井,已經無從考證了。
穿鎮(zhèn)而過的綠汁江,也有人說是因冬春江水碧綠,如柳汁初染而得名,它屬紅河水系,是元江右岸一級支流,發(fā)源于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貓街鎮(zhèn)干沙溝村西麓,由北向南流經祿豐、雙柏、易門、峨山、新平等縣后匯入紅河的中游元江。綠汁江長294公里,自然落差1651米,滔滔不絕的江水為礦山的發(fā)展提供了必需的水資源,也灌溉了周邊的農田、果園。
我來的時候是春末初夏季節(jié),雨季還沒有來到,江水不多,但清澈溫柔,緩緩流淌在江底的大小石頭之間,從兩岸山谷里流下來的小溪經過村莊、田園以后注入江水。過小鎮(zhèn)這段河床有近百米寬,因而很多淹不到水的地方就長成了草坪,開出了小花,有村民在這里放牧牛羊,更多的游客在河道里玩水、撈魚、撿石頭,還有人在河床上野餐,甚至搭起帳篷來露營。
可以說是,綠汁江江水浩蕩,帶走無數風流往事;綠汁古鎮(zhèn)風采依舊,處處鳳凰花開景美。因而,綠汁鎮(zhèn)有“千年滇銅古鎮(zhèn),百里果蔬長廊”之稱,我想,有江水的陪伴和慰藉,曾經居住在這兒,現在依舊住在這里的人們,都會永遠幸福開心。
這個綠汁鎮(zhèn),是易門銅礦的所在地,有“滇銅之鄉(xiāng)”的美譽,在以綠汁鎮(zhèn)為中心的區(qū)域,北起獅子山,南至爐房村,從1960年到1971年,三家廠、鳳山、里士、豈富郎、老廠、獅子山、梭佐七座大中型礦山和大小銅礦點50余個,組成了礦山的主體格局,它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點項目,就隱藏在群山壁立、溪流縱橫的綠汁江峽谷間。
易門銅礦作為滇銅的古老礦區(qū),自明、清、民國以來幾經興衰,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尤其新中國成立后,為滿足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易門銅礦被列為國家“一五”計劃重點項目,入列156個蘇聯援建項目。1953年開始勘探,1958年進行基本建設,到1960年正式投產,成為年產萬噸銅的大型采選聯合企業(yè)。在巔峰時期有3萬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在這片土地上揮灑青春與汗水,這里的每一片廠房都深深地銘刻了三代奮斗者在綠汁江畔接力發(fā)展基礎工業(yè)、創(chuàng)造輝煌的歷程。
然而,伴隨著銅礦資源的逐年枯竭,一代代建設者、生產者先后離去,留下大量蘇式廠房、住宅、橋梁以及“筒子樓”式職工住房等生產生活設施,以鮮明的時代特色佇立著,仿佛凝固的歷史,生動存留下新中國重工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的點滴記憶。2020年,易門銅礦與北京電報大樓、海鷗表業(yè)手表制作生產線等61個項目一同被認定為第四批國家工業(yè)遺產,它將以新的方式繼續(xù)鮮活在人們的記憶里、生活中。
5月初,正是鳳凰花的盛花期,借著“五一”長假,綠汁鎮(zhèn)舉辦了“綠汁銅韻·時光小鎮(zhèn)”最美國家工業(yè)遺產2023年文化旅游主題系列活動,以“賡續(xù)易門銅礦精神·汲取時代奮進力量”百名老礦工綠汁行、“砥礪初心七十載·矢志奮斗鑄未來”系列文藝演出、“綠汁銅影·時光記憶”懷舊電影放映、“憶芳華·夢綠汁”礦工群藝展演、“夢回綠汁江·醉美鳳凰花”啤酒狂歡節(jié)、“追憶時光·味道綠汁”特色餐飲商品一條街、“走進易門·遇見綠汁”虎掌舞非遺文化體驗等系列活動回望小鎮(zhèn)的70年光輝歲月。
漫步在工業(yè)小鎮(zhèn),回味著過去的舊時光,老舊廠房、店鋪、辦公樓上“讓獅鳳山低頭,叫綠汁江讓路”“中國人民解放軍萬歲!”等當時寫下的標語口號,以及電影院、供銷處、百貨商店……門前的商品介紹和海報,還在墻面清晰可見,仿佛時光倒流,一個個遺址、故事就出現在眼前,人們又回到了那個艱苦奮斗發(fā)展基礎工業(yè)的歲月。
鎮(zhèn)中心的綠汁電影院建于1976年,采用劇場設計,建筑面積3142平方米,設有地下室、會場、會議室、休息室、化妝室等。20世紀80—90年代,影院每月放映2~3場次,每場可容納1314人觀影,現在仍然完好可用。
著名景點三家廠吊橋是三家廠至獅山礦上下班過往的主要橋梁和礦石運輸通道,位于綠汁鎮(zhèn)以西3公里的綠汁江上,三家廠礦洞東側。20世紀80年代,由易門銅礦工程處自行設計建造,原建有人行吊橋、車行吊橋各1座,現保留為車行吊橋。橋為東南至西北走向,全長50米,寬3.8米,橋面寬3.3米,橋面距離水面高9米。橋面采用鋼鐵鋪成,兩側各有6根鋼索護欄,橋兩端由混凝土澆筑的牽引柱及粗大鋼索牽拉。
易門銅礦機修廠始建于1953年,因隨礦山設立而設置的三家廠,主要承擔建礦初期勘探機械的小修和備件加工,供應礦山生產生活用電。1961年搬遷至綠汁鎮(zhèn),當時承擔礦山和選廠部分備品備件的生產。1996年更名為易門礦務局機械總廠,2000年改制為易門達鑫礦業(yè)機電有限責任公司。機修廠坐北朝南,部分廠房由蘇聯專家設計,分為鑄造、鍛鉚焊、精加工、機大修及現已拆除的鋼球五大車間,現存廠房保存相對較好,見證了易門銅礦的發(fā)展歷程。
木奔大橋位于綠汁鎮(zhèn)小木奔,1959年建成通車,呈南北走向,全長169米,寬9.4米,高23米,為機動車、牽軌電機車和人行三用橋。為易門礦務局運輸銅礦和綠汁江西岸坑口所采礦石運至選廠的主要橋梁,現已經停用,仍保留原來風貌。
豈富郎礦舊址,豈富郎礦在清朝時期曾有土法采煉,有舊洞50多個。1957年易門銅礦對其進行地質勘探,探明礦石儲量為500萬噸,銅礦物以斑銅礦為主。1966年易門銅礦在豈富郎建設,1970年正式投入生產,時稱易門銅礦四坑,1989年更名為易門礦務局豈富郎分礦。豈富郎礦生產的銅礦石經索道和電機車運到木奔選廠。到1997年停產,一共開采了27年。當時職工最多的時候900多人,礦區(qū)幼兒園、學校、衛(wèi)生所、商店、派出所、職工文化娛樂設施一應俱全,曾是易門銅礦最繁華的礦山之一。
當時的銅礦主要用運礦列車把礦山里采出的礦石運到選礦廠,運礦列車由側卸式礦車、人車、電機車三大主體組成。車頭黃色部分是電機車,驅動列車行進,中間為人車,用來載人,后面是側卸式礦車,用來裝載礦石,容積有1.6立方米和2立方米兩種。三家廠、鳳山、里士和豈富郎的礦石,都是通過建在1208米高的獅鳳山主平窿,采用這樣的運礦列車,把礦石運到木奔選廠。
從易門縣城到綠汁鎮(zhèn)的老公路上,是有108道彎的盤山公路,是云南省內少有的盤山公路景觀。公路最高處綠汁二十五公里海拔達2275米,而最低處綠汁集鎮(zhèn)海拔僅為1238米,公路高差達1037米,其沿途跨越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北溫帶六大氣候帶。沿公路盤旋而上,萬山群間層巒疊嶂,山青林密飛鳥相伴,在觀景臺上可以看到“山舞銀蛇,一路山色一路景,無限風光在綠汁”。如今,玉楚高速公路在綠汁鎮(zhèn)設有出入口,大大方便了這里的交通出行。
因為來的游客實在多,鎮(zhèn)上把所有單位、企業(yè)、空場地都開門讓游客免費停車,并有工作人員維持秩序,還是停不下這些慕名而來的車輛,以至于道路兩邊都停滿了車,經常造成擁堵。小鎮(zhèn)的居民也趁此次機會在特色餐飲商品街出售土特產、蔬菜水果、美食小吃,讓旅游節(jié)為他們增加一些收入。
由于轉型生產和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需要,我國大部分國有企業(yè)在20世紀初改制或已經民營化,特別是礦山企業(yè)或礦山城市,比如云南的東川、個舊、易門綠汁等眾多大型國有企業(yè)都面臨礦產開發(fā)完以后,人氣不再的情況。因而,原本留下來的工業(yè)遺產很多,但有些企業(yè)停產以后就因城市建設而被拆遷了,什么遺跡也沒有留下,有些企業(yè)在改制后即使保留了下來,也重新換了名字,重新規(guī)劃建設了,原來的樣子和廠房幾乎無存。只有昆明主城周邊的一些企業(yè)因區(qū)位優(yōu)勢,得以保存下來,經過改造以后成為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區(qū),經營廣告、影視、印刷、演出、文創(chuàng)設計等行業(yè),以特有的方式繼續(xù)發(fā)揮著老工業(yè)廠房的社會價值。
工業(yè)遺產,是一頁鮮活的史書,它作為國家工業(yè)文化的重要載體,見證了國家和工業(yè)發(fā)展的歷史進程。而地處深山的易門綠汁銅礦,因人口稀少和交通閉塞,又不會被房地產等開發(fā)利用,有幸成為“中國工業(yè)遺產小鎮(zhèn)”被保留了下來,成為那個年代的人的美好記憶和懷舊,也可以作為文學及影視作品的創(chuàng)作、拍攝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可以算是不幸中的萬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