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肉豆蔻原產(chǎn)于印度尼西亞班達(dá)群島,又名迦拘勒、肉蔻、肉果、頂頭果、玉果、扎地、麻失等,是一種全球知名的珍貴香料和中藥材。作為中世紀(jì)歐洲人鐘愛的的“神秘香料”,肉豆蔻貿(mào)易一度被阿拉伯商人壟斷,這間接導(dǎo)致了著名的“香料戰(zhàn)爭”—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1204),故而肉豆蔻也被認(rèn)為是“撬動歐洲歷史的傳奇香料”。在中國,最早的關(guān)于肉豆蔻的記載始于唐代的《本草拾遺》,言:“肉豆蔻生胡國,胡名迦拘勒,大舶來即有,中國無之。”
說了這么多,對于這味典型的藥食同源中藥(肉豆蔻為原國家衛(wèi)計委第一批公示的86種藥食同源中藥之一),你想不想多了解一下呢?肉豆蔻的“藥”和“食”都有哪些應(yīng)用呢?今天,我們就來認(rèn)識一下這味“傳奇香料”—肉豆蔻。
一、肉豆蔻的來源與性狀
肉豆蔻為肉豆蔻科肉豆蔻屬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的干燥成熟種仁。主產(chǎn)于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巴西等地,我國在臺灣、廣東、云南、海南等地有引入栽培品。原植物為常綠喬木,高可達(dá)5 m;果常單生,具短柄,梨形或近于圓球形,長5~7 cm,淡黃色或橙紅色,成熟時縱裂成兩瓣,露出緋紅色肉質(zhì)的假種皮;內(nèi)含種子1顆,種皮紅褐色,木質(zhì)堅硬。
肉豆蔻種仁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2~3 cm,直徑1.5~2.5 cm。表面灰棕色或灰黃色,有時外被白粉(石灰粉末)。全體有淺色縱行溝紋及不規(guī)則網(wǎng)狀溝紋。種臍位于寬端,呈淺色圓狀突起,合點呈暗凹陷。種脊呈縱溝狀,連接兩端。質(zhì)堅,斷面顯棕黃色相雜的大理石花紋,寬端可見干燥皺縮的胚,富油性。氣香濃烈,味辛。
二、肉豆蔻的成分及作用
肉豆蔻的主要化學(xué)成分為揮發(fā)油、脂肪油、木脂素、苯丙素、有機(jī)酸和黃酮類等?,F(xiàn)代藥理學(xué)研究表明,肉豆蔻具有較強(qiáng)的抗菌消炎、止瀉、鎮(zhèn)痛、抗腫瘤、興奮、致幻、抑制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作用。
三、肉豆蔻的藥用方法和食用方法
1.藥用肉豆蔻
(1)性味歸經(jīng)與功能主治。
味辛,性溫;歸脾、胃、大腸經(jīng)。功效溫中行氣,澀腸止瀉。用于脾胃虛寒,久瀉不止,脘腹脹痛,食少嘔吐。
(2)炮制方法。
肉豆蔻的主要藥效成分為非揮發(fā)性成分;揮發(fā)性成分肉豆蔻醚、黃樟醚等具有致幻和中樞抑制等作用,而炮制可使含量減少:所以,炮制可起到減毒以及增效的作用。
因此,肉豆蔻臨床上大多是炮制后才入藥的。其炮制方法最早見于南北朝劉宋時期的《雷公炮炙論》:“凡使,須以糯米作粉,使熱湯搜裹豆蔻,于搪灰中炮,待米團(tuán)子焦黃熟,然后出,去米,其中有子取用,勿令犯銅?!蔽宕鷷r期的《續(xù)傳信方》進(jìn)一步將其拓展為:“治脾泄氣痢等,以豆蔻二顆,米醋調(diào)面裹之,置搪灰中煨令黃焦,和面碾末,更以炒黨子末一兩,相和?!焙髞?,此法亦為宋代的《本草圖經(jīng)》所收錄,自此以后,歷代一直沿用。
其實,以“肉豆蔻炮制”為中心,后來的《太平圣惠方》《蘇沈良方》等80余個古籍中均記載有各種不同的炮制方法。綜合來看,現(xiàn)在的主流炮制方法有凈制、切、煨、炮、炒及浸,有加輔料的,也有不加輔料的。輔料有糯米粉、面、大麥麩、醋、紙、生姜、丁香、乳香、鹽、酒、補(bǔ)骨脂、吳茱萸等10余種。其中,歷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的炮制方法均為麩煨法。
(3)常用驗方。
①肉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面裹煨)30 g,附子30 g。
【制法】上藥為散。
【主治】主治脾胃虛冷,泄利水谷,兩脅氣脹,飲食無味,稍食即壅。
【用法】每服3 g,空腹時用米飲調(diào)下。
②二神丸。
【處方】補(bǔ)骨脂(炒香)120 g,肉豆蔻(生)60 g。
【制法】上藥研為細(xì)末。取大棗49個、生姜120 g,切片同煮;棗爛去姜,取棗剝?nèi)テず耍瑢⑷庋袨楦?。膏入上藥末杵勻,捏成丸,丸如梧桐子大?/p>
【主治】溫脾暖胃,進(jìn)食固腸。用于脾腎虛寒所致的五更泄瀉、不思飲食、食而不化、嘔吐泄瀉、腰痛、水腫、瘡瘍等。
【用法】每服30丸,鹽湯送下。
【注意】濕熱泄瀉者忌用本方。
③真人養(yǎng)臟湯。
【處方】人參18 g,當(dāng)歸18 g,白術(shù)(焙)18 g,肉豆蔻(面裹煨)15 g,肉桂24 g,甘草(炙)24 g,白芍48 g,木香42 g,訶子36 g,罌粟殼108 g。
【制法】上銼為粗末。
【主治】澀腸固脫,溫補(bǔ)脾腎。用于脾腎虛寒所致的久瀉久痢、瀉痢無度、滑脫不禁,甚至脫肛墜下、臍腹疼痛、不思飲食等。
【用法】每服6 g,水煎去滓,飯前溫服;亦作湯劑,水煎去滓,飯前溫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注意】忌酒、面、生冷、魚腥、油膩。若瀉痢雖久,但濕熱積滯未去者,忌用本方。
2.食用肉豆蔻
(1)常見用途。
在日常生活中,肉豆蔻是一種常用香料,有獨特的清香、松香、花香以及柑橘和胡椒等多層香味。另外,肉豆蔻磨粉后對食材有解腥增香的功效,常用于肉類、蔬菜、醬料、蛋奶、甜品和果酒等食品和飲品中。
(2)推薦食法。
①肉豆蔻餅。
【原料】肉豆蔻30 g,生姜汁30 mL,面粉500 g,鹽適量。
【做法】肉豆蔻研磨成粉,備用。將面粉加生姜汁和適量水和面,揉勻后密封醒發(fā)30分鐘;將醒好的面團(tuán)再次揉面排氣,搓成長條,分成等份面劑,每份面劑整理成圓形后搟成小餅坯。每個小餅坯兩面沾勻肉豆蔻粉后整齊碼入烤盤中,放入預(yù)熱的烤箱,烤箱溫度180℃,上下火,烤制20分鐘即可出爐。每天隨餐適量食用;也可將此餅再研為細(xì)末,每次取適量,用米湯調(diào)服。
【功效】暖脾健胃。適合脾胃虛寒、脾胃不和、久瀉久痢、水瀉無度、腸鳴腹痛、惡心嘔吐、反胃噎嗝以及小兒脾胃不和者食用。
【注意】春、夏季節(jié)不宜食用。
②肉豆蔻粥。
【原料】生姜、肉豆蔻各6 g,粳米適量。
【做法】生姜搗爛成泥,肉豆蔻研磨成粉,備用。鍋中放入適量清水,水開后加入粳米,小火熬煮30分鐘,加入生姜泥和肉豆蔻粉,攪拌均勻后再燜煮5分鐘即可。
【功效】溫中行氣,澀腸止瀉。適合脾胃虛寒型胃炎、胃脘脹滿、腹中冷痛、食少嘔吐、泄瀉者食用。
③肉豆蔻燉羊肉。
【原料】羊肉500 g,肉豆蔻5 g,白胡椒粉、花椒、蔥段、姜片、料酒、鹽各適量。
【做法】羊肉洗凈后切塊,冷水下鍋,放入少許蔥段、姜片、料酒去腥,水開后撇去浮沫,焯好后用溫水洗凈,備用。另起鍋,加適量水燒開后,依次放入羊肉、肉豆蔻、蔥段、姜片、花椒,大火煮沸后轉(zhuǎn)小火燉煮1小時左右,再加入鹽和白胡椒粉調(diào)味后即可。
【功效】暖脾胃,補(bǔ)腎陽。適合脾腎陽虛、氣虛、胃寒冷痛、食欲不振、食少便溏、泄瀉、風(fēng)濕痹痛、四肢不溫者食用。秋、冬寒冷季節(jié)食用尤佳。
【注意】羊肉性大熱,故陰虛內(nèi)熱以及有實證、熱證者不宜食用;夏季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