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尋訪琦君筆下的故鄉(xiāng)

2024-01-11 03:49:46周吉敏
臺港文學(xué)選刊 2023年6期
關(guān)鍵詞:故鄉(xiāng)

周吉敏

重讀琦君的作品《煙愁》,依然被后記《留予他年說夢痕》那段文字打動:“像樹木花草似的,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忘掉故鄉(xiāng),我若能不再哭,不再笑,我寧愿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然而,這怎么可能呢?”

琦君的夫婿李唐基曾在一次訪談中說起,琦君在臨終的病榻上常常于夢中語:“我要回故鄉(xiāng)溫州?!?/p>

琦君最終還是沒能葉落歸根。故鄉(xiāng)于琦君“依舊是海天一角,水闊山遙”(《鄉(xiāng)思》)。而琦君的文字不曾離開故鄉(xiāng)半步。她一直在以文字鋪砌一條回鄉(xiāng)的路。想到此,不禁泫然。

我有此情緒波瀾,或因與琦君養(yǎng)育于同一脈山水有關(guān),作家筆下的文字情境就是我熟知的生活環(huán)境,故此比別人多一些體察吧。

大時代驚心動魄,作家那寧靜的角落善美而永恒。小生命匯入時代的洪流,已然是大?;貫?,壯美廣闊中蘊藉無限的悠遠綿長。

季節(jié)已是桂花飛雨,橘子壓枝,此時尋訪琦君的蹤跡,倒契合了琦君的文境,似乎內(nèi)心的感念就多了一些落腳之處了。

澤雅:青山綠水間,領(lǐng)受人世第一縷光

琦君已出版的50多種著作的作者簡介里都是寫“浙江永嘉瞿溪鄉(xiāng)人”,或者是“浙江永嘉人”。這一句簡單的話里藏著琦君的身世——永嘉是溫州舊稱,瞿溪是琦君童年生活過的地方。其實琦君出生于澤雅廟后——潘氏的祖籍地。

除了簡介,琦君的筆下也從未出現(xiàn)過“澤雅廟后”四個字,也未言及自己的身世。直到1998年,82歲的琦君,在臺灣出版《永是有情人》的代序《敬祝大媽媽您在天堂里生日快樂》一文中,第一次透露了自己的身世之謎——“寫至此,我忍不住要向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吐露一件心事:數(shù)十年來,我筆下的母親,其實是對我天高地厚之愛的伯母,我一歲喪父,四歲喪母,生母奄奄一息中,把哥哥和我這兩個苦命的孤兒托付給伯母,是伯母含辛茹苦撫養(yǎng)我們兄妹長大?!?/p>

我想著,如果不是自己內(nèi)心的認定和感恩,誰會將心事隱藏如此之久,手中那支寫盡故鄉(xiāng)的筆從不拐彎抹角透露半點口風,直到白發(fā)蒼蒼才說出實情。

細讀琦君的作品,祖居如雪泥鴻爪,還是隱約可見——“我自幼生活在瞿溪鄉(xiāng),一年里總有一兩次到山里去做客,族中的長輩們都把我當貴賓款待。……在山里做客,最快樂與興奮的事,就是跟著大人們?nèi)タ醋黾垺!?(《紙的懷念》)這是琦君作品里唯一有關(guān)出生地澤雅的文字。

澤雅位于溫州的西部大山中,最遲于明朝開始至上世紀90年代期間,山中200多個村落都以手工做紙營生,最盛時,紙農(nóng)達到10萬多人,素有“紙山”之稱。

山中寂靜,竹子還在生長,澗水還未止息。四處散落的水碓、紙槽、腌塘等造紙作坊散發(fā)著濃重的遠古遺址的氣息。僅剩的幾個還在操持古法做紙的鄉(xiāng)人,仿佛是中國造紙古文明在這一方山水間作長時間的延宕后不忍離去的背影,讓人心生力不從心的無奈。

廟后在澤雅的北境,海拔有600多米,在浙東南已算高山之巔了。車沿著山間公路彎來扭去上升,植被豐茂的青山摩肩擦背,擠擠挨挨,人如入迷宮。在山間,人對世界的移動失去了知覺和分辨,仿佛不在趕路,倒產(chǎn)生了一種心界——寂靜,在這里你無須說話。

車子從右邊的一條岔路進去,不一會兒就看到了一個村落,就是廟后村了。青山合圍而集聚的清氣全部傾倒于這個小小的村子。掩映在竹林中的“某某農(nóng)家樂”“某某民宿”和“某某山莊”是村口那塊巨石上“琦君故里”四個字的衍生品。清涼的秋風迎面而來,南瓜、番薯、冬瓜、茄子、筍干、刀豆干……沿路擺出了村莊古老的味道。耳際仿佛響起琦君的聲音:“水果蔬菜是家鄉(xiāng)的甜,雞鴨魚肉是家鄉(xiāng)的鮮?!保ā都亦l(xiāng)味》)

水聲清凌凌的,仿佛是從萬竿青竹的根部奔涌出來,襲裹了人,腳不由自主地就跟著去了。自然依舊包圍著我們,人類文明對于自然就像一人置身于大海。眼前是一條大溪。大山如帷幕被推向兩邊,亂石滾滾,水流在石縫里穿行,一切保留著當初洪流切開山谷時的樣子,仿佛洪水前幾日剛退去。

溪以村名。廟后溪發(fā)源于海拔900多米的崎云山,村舍沿溪澗兩岸的山勢呈帶狀布落。溪上有漫水橋,橋下有涉水碇步,互通兩岸。潘氏從明代遷徙至廟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潘氏宗譜》記載,廟后潘氏自東嘉潘橋(今溫州甌海潘橋街道),遷往二十三都廟后,先主文珪公“見山水秀麗,層巒疊嶂,泉甘而干土肥,以為采于山美可茹,釣于水鮮可食”。此地“處萬山之中,跨三縣之界,兩山排闥,一水橫門。水口則山巒環(huán)抱,形若龜龍;石齒森羅,狀若虎豹。移下水濟,重疊瀑布千層,形勢險峻。猿則畏攀,鳥猶驚渡。至其地者,知重交疊縮,不得驟登,俱有羊腸曲徑繞山而行。術(shù)者謂其中必有賢人為斯地光”。

琦君的祖屋居于溪谷左岸的山腰上——一座有門臺的五間二層民房。村人說,原來房屋兩邊各有廂房三間,房前有照壁。房屋的主體建筑已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毀于火災(zāi),現(xiàn)存的磚瓦房為后建,只剩老門臺還是舊宅遺物。琦君就出生在這座房子里。

琦君在2001年臺北教育大學(xué)教授廖玉蕙一篇訪談中說道:“我出生時,父親出外經(jīng)商,一直沒回來,我媽媽認為我不祥,就把我丟在地上,是大伯母把我抱起來的,其實從那時起,她就是我媽媽了?!保ā杜_灣現(xiàn)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匯編——琦君》)

在《紙的懷念》一文里琦君寫了自己這個“八九歲的傻姑娘”去廟后看做紙的經(jīng)歷:“我自幼生活在瞿溪鄉(xiāng),一年里總有一兩次到山里去做客,族中的長輩們都把我當貴賓款待?!谏嚼镒隹?,最快樂與興奮的事,就是跟著大人們?nèi)タ醋黾??!鄙嚼锶藡故斓膿萍埡头旨垊幼髦卑选靶〈骸保ㄧ∶┛吹媚康煽诖?。這也是琦君作品里唯一一篇寫祖籍地廟后的文章。

此時的廟后,舊日造紙的盛況已是蹤跡難覓,祖屋里也無鍋香碗叫、人丁興旺之象。小歇山頂?shù)拈T臺,斑斑駁駁,雜草萋萋。這經(jīng)歷了火煉的荒涼何嘗不是另一種豐富呢。

在潘氏宗祠邊有一棵700多年樹齡的南方紅豆杉,寄生著楊、榆、桂、松、漆、楓等不同的樹,當?shù)厝朔Q它為“七寄樹”,真是一棵奇樹。這生命的際遇何等玄妙,有如當年襁褓中的“小春”在生母逝去后依附于伯父這棵大樹生長的氣象。

一百年后的今天,生命的流動又作何種呈示呢?

琦君祖屋后面的小山包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三合院建筑,是琦君的“父親”潘鑒宗當時為附近山里的孩子接受免費教育而創(chuàng)辦的“廟后小學(xué)”(曾名鑒宗小學(xué))的舊址,今已改建為“琦君紀念館”,在主體展廳的右側(cè)是“我思故人”潘鑒宗生平事跡展示廳。

父女還是相依,只不過此時,女兒已能獨撐門庭了。這正應(yīng)了當年潘鑒宗去世后琦君的恩師夏承燾的日記之言:“潘家惟此女可成,而身世如此,可哀也?!?/p>

這已是生命最深最極致的流轉(zhuǎn)。世上又有多少人明白此中之真諦——生命共生的緣分呢!

2001年10月,琦君回廟后尋根問祖時看到宗譜上自己的名字時,寫下“崎云山水秀,廟后鄉(xiāng)情親”。這是琦君對根的一種確認吧。

琦君從母胎里出來第一口呼吸的是廟后的空氣,領(lǐng)受人世的第一縷光是廟后的天光。

即使琦君不說自己的身世,她筆下的文字也會開口說話,故鄉(xiāng)的青山綠水也會認出她來。

瞿溪:琦君寫作的出發(fā)地,也是回歸地

琦君在《鄉(xiāng)思》一文的開頭就寫道:“來到臺灣,此心如無根的浮萍,沒有了著落,對家鄉(xiāng)的苦念,也就與日俱增了。昨夜夢魂又飛歸故里……”

空間的隔絕,時代的斷裂,故鄉(xiāng)的一切成了琦君精神的原鄉(xiāng)——那是一個人的原點,一個人的底氣,琦君借助文字讓它慢慢地釋放出來,又慢慢地凝聚,賦予她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重構(gòu)另一個家園的力量。琦君在《家鄉(xiāng)味》一文中寫道:“我們從大陸移植來此……生活上盡管早已適應(yīng),而心情上又何曾忘懷于故鄉(xiāng)的一事一物?!痹凇栋s伯》的開頭就寫:“直到現(xiàn)在,他那慈愛懇切而堅定的音容,常常是我寂寞時的安慰,困難中的啟示。”

琦君近50年的寫作時光里幾乎寫盡了故鄉(xiāng)的人和事。鄉(xiāng)思驅(qū)動回憶,點點滴滴地寫,一步一步逆流而上,親近故鄉(xiāng)?!肮鸹ā薄爱T柑”“楊梅”“玉蘭酥”“爛腳糖”“月光餅”……帶著親人——“母親”“父親”“外公”“阿榮伯”的溫暖,在琦君的筆下成為一篇篇飽含天真而善美的文章。也正是這樣的書寫讓琦君在臺灣獲得了認同感,繼而再次獲得生活的定力。

琦君筆下的故鄉(xiāng)是瞿溪。她在一些文章里常常用一陳述句——“我的故鄉(xiāng),是浙江永嘉縣的瞿溪鄉(xiāng)?!薄獊碇刚J自己的故鄉(xiāng)。

瞿溪又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呢?

車子從澤雅這邊一頭扎進“天長嶺隧道”,重見天光時已是瞿溪地界了。從青山林立的山區(qū)到高樓林立的平川,恍若兩個天。

瞿溪與澤雅一山之隔,是一個山區(qū)與平原接壤點上的小鎮(zhèn)。瞿溪最遲在晉時已有文明的聚落,謝靈運曾有詩《過瞿溪山飯僧》。宋時稱沈岙。山在瞿溪的西南、西北面。山的后面還是山,一直綿延到瑞安、青田的邊界山區(qū)。大山重重疊疊的褶皺里居住著世世代代以手工做紙營生的澤雅紙農(nóng)。舊日,瞿溪街是澤雅屏紙的集散地,紙農(nóng)做的紙翻山越嶺挑到瞿溪街上銷售?!耙患埳鲜?,百業(yè)俱榮?!痹诿鞒?,朝廷在瞿溪還設(shè)有紙局,專門差官監(jiān)造。

瞿溪的東南、東北面是廣闊的田垟河汊。肥沃的土壤給瞿溪帶來生活的豐澤和水運的便利。澤雅屏紙就從水路走出去,到溫州市區(qū)的碼頭裝船,再運往全國各地。而運到上海十六鋪碼頭的紙,再轉(zhuǎn)運到中國香港、澳門以及新加坡等地。上海有“瞿溪路”——這一路名也是因紙聞名而起。琦君在《紙的懷念》中還寫道:“我們的小鎮(zhèn)瞿溪鄉(xiāng),都上了中小學(xué)地理課本?!宾南且粋€因紙而聞名、因紙而繁榮的浙南商貿(mào)名鎮(zhèn)。

而那一張手工紙從“山頭”到“鄉(xiāng)下”再到“城底”,而后漂洋過海,恰似琦君的生命歷程——從澤雅到瞿溪,再到杭州、上海大城市,而后離原生地千萬里之遙。人和物的命運何其相似呢!

琦君的親生父母亡故后,伯父潘鑒宗和伯母葉夢蘭,這兩位有著“天高地厚”養(yǎng)育之恩的“父親”和“母親”,給予琦君生命長成的豐厚土壤。

琦君在瞿溪度過十二年的童年生活?!拔壹业睦衔萁ㄖ?,在鄉(xiāng)里是最大最氣派的?!保ā都埖膽涯睢罚翱磻颉薄坝瘛薄皠濤堉邸薄?zhèn)上豐富的民俗活動,和潘宅里發(fā)生的事,成了琦君筆管里寫不盡用不完的活水,流淌成一條河——一條倒淌的河,載動琦君半個世紀的鄉(xiāng)愁。

潘宅舊址在今天的瞿溪街道崇文路36號——現(xiàn)在是三溪中學(xué)校址所在。在門衛(wèi)處登記了身份證進入校園,琦君筆下的花廳、橘園、聽雨軒、回廊……盡數(shù)已有了現(xiàn)世的替身,好像一出戲,戲文變了,背景換了,演員也換了。

如果說還有什么舊物遺存——校園內(nèi)還保留著一幢潘宅的主體建筑,像一座舊臺基,現(xiàn)已改建為“琦君文學(xué)館”。這真是最好的歸宿了。

這是一幢中西合璧的磚木結(jié)構(gòu)歇山頂?shù)亩訕欠俊G傲⒚鏋橹惺酵づ_樓閣式建筑,左右和后立面仿造西班牙建筑風格,外墻以灰磚勾縫,二層均有走馬回廊,二層前廊設(shè)中式美人靠,其他均用西式券頂和護欄。內(nèi)部采用傳統(tǒng)形式,中間為廳堂,左右為起居室。舊日主人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養(yǎng)心寄廬。

一堵一人多高覆著小青瓦的白粉墻,似一脈波紋柔和溫婉地向兩邊漾去圈住“養(yǎng)心寄廬”。水墨般低調(diào),是陶潛歸來的疏淡之風。當年主人的心思全在“養(yǎng)心寄廬”這四個字里了。這里介紹一下琦君的父親。

“養(yǎng)心寄廬”的主人是何許人也?是琦君筆下的父親——潘鑒宗,其實是琦君的大伯父。在此這樣介紹琦君的伯父吧。

潘鑒宗(1882—1938),一作介宗,名國綱,別號鑒園,以字行,齋名“養(yǎng)心寄廬”“云居”“云居山房”,浙江省永嘉縣北林垟二十三都廟后村(今屬溫州市甌海區(qū)澤雅鎮(zhèn))人。清光緒廿八年(1902)補縣學(xué)生員。次年考入福建陸軍武備學(xué)堂,畢業(yè)后任江北督練公所委員等職。宣統(tǒng)元年(1909)進保定陸軍學(xué)堂。1916年任浙軍第二師四旅旅長,晉級少將。1919年為浙江陸軍第一師師長,晉升中將。1925年,加上將銜,并任執(zhí)政府參議。1938年7月病逝,享壽57歲。

潘鑒宗熱心社會公益事業(yè)。作為溫州旅杭同鄉(xiāng)會發(fā)起人,歷任第一屆至第三屆正會長,第四屆、第五屆名譽會長,溫州旅滬同鄉(xiāng)會名譽會董,溫處旅杭同鄉(xiāng)聯(lián)合會副干事長。為購置溫州旅杭同鄉(xiāng)會會館,潘鑒宗不僅出資最多(第一次四千大洋),在當時不是一筆小數(shù)目,而且為爭取安徽省發(fā)還蕪湖米局向溫商附收的關(guān)稅,與林大同謁見省長沈金鑒,懇請省政府出面與北京稅務(wù)處交涉,經(jīng)過不懈努力,這筆關(guān)稅最后得以返還,溫籍米商感動之余將其中八成稅金共一萬一千一百多元捐贈同鄉(xiāng)會,為購置會館奠下堅實基礎(chǔ)。爾后為保證同鄉(xiāng)會的有效運轉(zhuǎn),以他的聲望繼續(xù)給予支持。

民國初年,溫州交通閉塞,商業(yè)落后,衛(wèi)生醫(yī)療條件簡陋?!安橛兰螢樯滩褐?,而商業(yè)之發(fā)達獨蒙牛后之譏,董事等為便利交通、振興實業(yè)起見,籌辦此舉,原期為吾甌商業(yè)之一助?!薄案`甌地瀕海潮濕,人煙稠密,夏秋之間,不免疫痢為災(zāi);雖有中西醫(yī)院嚴為之防,慎為之治,然而病院設(shè)備至難,醫(yī)者精力有限,地廣人多,恐難遍顧?!保ā饵S群集》132、133頁)潘鑒宗與黃群(溯初)、呂渭英(文起)、吳璧華、楊振炘(雨農(nóng))等人密切合作,共同致力于實業(yè)和社會公益活動,著意推動故鄉(xiāng)的近代化建設(shè),舉辦的社會事業(yè)跨越眾多領(lǐng)域,有電信、衛(wèi)生、醫(yī)療、金融、教育、文化、市政、園林、慈善等等,為溫州近代化事業(yè)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參與創(chuàng)辦東甌電話股份有限公司、普華電燈公司改組之后出任董事,還參與甌海道育嬰堂,甌海醫(yī)院的建設(shè)。甌海醫(yī)院是溫州醫(yī)科大學(xué)附屬第一醫(yī)院的前身,值得注意的是,首任院長楊玉生,正是浙江陸軍第一師軍醫(yī)正出身。潘鑒宗發(fā)起修復(fù)景德寺,資助光緒《永嘉縣志》補刻本,還出資修建飛霞橋,而且為家鄉(xiāng)紙農(nóng)著想,修造瞿溪至林垟、廟后、藤橋等地山路五條、石板橋兩座、路亭三座,諸如此類,造福鄉(xiāng)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還出資在家鄉(xiāng)北林垟創(chuàng)辦廟后小學(xué),讓家鄉(xiāng)及附近縣域貧苦人家的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

此外,1915年,新文化運動興起,1919年7月溫州成立永嘉新學(xué)會,1920年1月創(chuàng)辦《新學(xué)報》,在永嘉新學(xué)會會員中,留學(xué)日本的有8人,在北京等高校讀書的有21人。潘鑒宗與黃溯初、吳璧華、張云雷、呂文起、徐寄庼、楊雨農(nóng)等人,都是新學(xué)會的捐助人。

正是在潘鑒宗的培育和影響下,琦君得以長大成材,畢業(yè)于杭州之江大學(xué)中文系,師從夏承燾。潘鑒宗曾一度計劃送琦君師從馬一浮,因琦君未予接受,執(zhí)意讀新式學(xué)校而作罷。

琦君念中學(xué)時,跟父親說起在歷史課本上看到父親的名字時,潘鑒宗嘆了一口氣,調(diào)侃似的說:“這實在是一生恨事,幸得在整個的一段戰(zhàn)爭史上,我究竟是個微不足道的人物?!保ā陡赣H》)潘鑒宗的見地可見一斑。

琦君的父親在故里養(yǎng)病期間,還每日教誨琦君必須要背誦《論語》《孟子》《傳習錄》《日知錄》等書,囑咐琦君為人為學(xué)是一貫的道理,而端品立行尤重于學(xué)業(yè)。琦君在《父親》一文中寫到父親對她的影響:“父親的教誨,使我于后來多年的流離顛沛中,總像有一股力量在支撐我,不至顛仆。”

而琦君的父親與夏承燾、許淑璣、劉景晨諸多文人名士交往,在琦君身邊形成一個優(yōu)質(zhì)的人文氣場,他們參與了琦君的成長,無形中把各自的一些特質(zhì)融進了琦君的生命,同時在琦君的生命里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春雪·梅花》里的“劉景晨伯伯”,字貞晦,號冠三、梅隱、梅屋先生等,早年就讀于京師學(xué)堂,善詩文書畫金石,繪畫尤長于畫梅。他經(jīng)常來琦君家小住,到了冬天下雪,就與琦君的父親在家中溫酒,對著一窗寒梅吟詩唱和。而一旁的琦君“看他們兩位老友一唱一和的快樂,我這個十三四歲的小女孩,意興也濃起來了”。琦君愛吟詠梅花,作品中多處寫到梅花意象,那篇文風飄逸高潔的小說《梅花的蹤跡》,以及在西湖邊尋找“一生知己是梅花”的心境,跟這位愛作詩畫梅的長輩從小的熏陶不無關(guān)系吧!

燕京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許淑璣是琦君如愿進入杭州弘道女中讀書的說客。而琦君考入杭州之江大學(xué),完全是遵從父親之命,他要女兒追隨自己心儀的青年學(xué)者和詞人夏承燾。后來夏承燾成了琦君生命里的恩師。

父親及其身邊的友人,他們的思想行藏和人文品格影響了琦君人格的養(yǎng)成。1949年1月,于亂離中,琦君把杭州4000余冊父親的藏書全部捐給了浙大圖書館,把瞿溪老家的5000余冊藏書捐贈給永嘉籀園圖書館(現(xiàn)今的溫州圖書館)。琦君此“豪舉義舉”(夏承燾語)可謂是秉承其父之行止。

琦君的父親潘鑒宗就在這座“養(yǎng)心寄廬”里去世。屋旁那株“父親”親手栽下的玉蘭樹,枝繁葉茂,生機盎然。樹比人長久,守著老屋。

走進月洞門,是一方庭院。兩株金桂分植左右,繁茂的枝葉幾乎遮蔽了整個庭院的天空,但還是善解人意地留出一條石板路方便行走。風送桂香陣陣。“??!真像下雨,好香的雨??!”(《桂花雨》)一個矮矮胖胖的小女孩從桂樹下跑出來?!皳u花樂”的小女孩就是“小春”。

小春開智較別人晚,三歲了只會像牛一樣發(fā)單音“哞”。五歲時,父親特聘本地私塾老師葉巨雄為家庭啟蒙教師。葉師信奉佛教,食物先供佛再給自己吃,一個月有六天過午不食,連跳蚤也不攫死,而是紙包起來塞進墻縫。但他教學(xué)嚴厲,給琦君打下了厚實的古文底子。日后,琦君就是憑著扎實的文言文功底考上了杭州的弘道女中。

而養(yǎng)育小春長大的母親,是一個宅心仁厚又蘭心蕙質(zhì)的舊式女性,在功成名就的丈夫面前,隱忍退讓,吃齋念佛,化解人心的痛苦。她遵循著傳統(tǒng)的時序,有條不紊地轉(zhuǎn)動著潘宅這個大家族的日常,給了小春一個中國傳統(tǒng)的老底子,特別是母愛。母親睡前會給小春念《孩兒經(jīng)》《月光經(jīng)》《心經(jīng)》;桂花成熟時,搖下桂花,先供佛,而后送鄰居,再做桂花茶、桂花鹵、桂花糕;玉蘭花開的時候摘了滿籃子叫小春分送鄰居;端午包種類很多的粽子,還會為乞丐準備一批,美其名曰“富貴粽”;八月十五除了做團圓餅,還會在屋檐下掛月光餅祭拜月神;一邊納鞋底織帶子一邊陪著小春讀書……這個老底子像一個搖籃,溫潤著小春的心靈,搖著小春憨憨地成長。母親的老底子,成了琦君的生命底子,以及日后的文字底子。

潘宅古雅的亭臺樓閣和奇花異草在陽光下也會投下濃重的陰影,曲徑通幽處也有陰暗潮濕的地帶,吱嘎作響的門扉也似一聲聲沉重的嘆息。這些也都映涵在小春童稚的眼睛里——花枝招展的二姨娘進門,母親躲起來哭;二姨娘收走了小春的壓歲錢包,母親擰緊了嘴,讓淚水在眼眶里打轉(zhuǎn);母親繡的梅花手帕被父親退回來后呆呆地坐在床沿上的那種凄苦;哥哥在北平去世時,一家人悲泣;父親去世時,母親的鎮(zhèn)定比哭更讓人悲切……

飽嘗了離亂之苦、喪親之痛的琦君,在空間上與故鄉(xiāng)隔離斷絕之后,這些帶了故鄉(xiāng)親人氣息的淚水,仿佛在彼岸也有了故鄉(xiāng)糖年糕的溫暖。她選擇以一個懵懂孩子的心境寫出來,點到為止,不渲染不擴大不憎恨,以善念去填滿崎嶇的生命空間。人生的驚濤駭浪之后,見之筆端卻是一溪流水,卻讓人讀出了淡淡的哀愁。琦君說這是“煙愁”。她對“煙愁”有自己的詮釋:“淡淡的哀愁,像輕煙似的,縈繞著,也散開了。那不象征虛無縹緲,更不象征幻滅,卻給我一種踏踏實實的,永恒的美的感受?!?/p>

在琦君的筆下,連愁緒都是踏實美麗的。這些笑影里的淚光,已然是暗夜里的星星,智光閃爍。顛沛流離之路,也是金沙鋪地,開了一地的蓮花,給多少失根的靈魂以慰藉療傷。

有人曾質(zhì)疑琦君只會寫好的,難道世間就真的這么美好嗎?琦君回應(yīng)說:“社會上壞事情已經(jīng)很多了,所以為什么不把好的一面表現(xiàn)出來呢?……寫好的事情,一寫,心里想到的都是溫馨的?!庇衷f:“太過真實,會很殘忍的。”

我曾拜訪過琦君的表弟周惠津先生。琦君生前與表弟保持著通信往來。周老說,其實,琦君生活在這個大家庭有難言的苦,她只能在信里跟我傾訴,她把苦難都自己一個人承擔了。

琦君的傷痛在其恩師夏承燾的日記里明晰可見。1938年夏承燾在日記里寫道:“晴。聞希真哭其伯父,暈厥數(shù)次。晚往視之,知其于鑒老逝時,曾飲洋墨水自殺,幸無恙。希真父母兄弟皆早逝,孑然一身,依其伯父,鑒老以為己女,而臨終無一遺囑,后日不知如何處置?!?946年日記寫:“午后希真與烈蓀先后來。希真訴其家庭郁伊,語次泣下。予與烈蓀勸其不可長此屈伏于不道德之積威。對小人一味巽順,于人己皆無益處?!?/p>

長溝流月去無聲。時光流逝刀削般的表情,在琦君這兒卻成了一副圓潤祥和的模樣?!稛煶睢贰豆鸹ㄓ辍贰赌感摹し鹦摹贰端枪枢l(xiāng)甜》《紅紗燈》《一襲青衫萬縷情》《橘子紅了》……琦君把人生的悲歡離合化作花瓣般的文字,結(jié)集成書,合上。一旦打開,落花一片天上來。

琦君文學(xué)館以“一花一木耐溫存”“萬水千山師友情”“橘子紅了正當時”“夢路應(yīng)同繞永嘉”“留予他年說夢痕”五個單元的內(nèi)容展出了琦君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成果。展出的大部分書籍資料都是琦君生前寄回來的。作品永遠比作者早一步抵達故鄉(xiāng)。

童年和故鄉(xiāng)是一個人時間和空間上的生命之根。琦君一直沒有放棄回歸根的念想。

1996年,琦君委托美國任江浙滬同鄉(xiāng)會的秘書長林德憲先生返溫時到她舊宅看一看。得知了她童年的舊居還在的消息。后來她又通過臺胞葉國星先生首次與三溪中學(xué)的時任校長何治權(quán)取得通信聯(lián)系。1997年,琦君聽聞故鄉(xiāng)要把自己的舊宅改建為“琦君紀念館”,高興地將自己作品和獲獎證書寄回故鄉(xiāng),并拿出一萬美金資助“琦君文學(xué)館”的修建。個人出資5萬元人民幣作為啟動資金,創(chuàng)設(shè)了中學(xué)生琦君文學(xué)獎。

2001年10月23日,琦君從客居的美國回來,參加了“琦君文學(xué)館”開館儀式。琦君終于以文字給自己鋪砌了一條回鄉(xiāng)的路。

坐在琦君文學(xué)館二樓的“小姐靠”上,身子探出去,視線觸及的就是那棵幾丈高的玉蘭樹。我看到“花匠阿標叔架了梯子爬上樹摘下,我在樹下捧著籃子接”。而后,我提著滿籃的玉蘭花分送給左鄰右舍。

恍惚中,我真分不清那個一身花香的小女孩是我還是小春了。這個小女孩怎知以后生命對她的款待呢?

杭州:湖山信美,杭州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

琦君在《西湖憶舊》一文的開頭就寫道:“我生長在杭州”,接著句尾點出“杭州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

回觀琦君的生命歷程,這句中的“生長”用得貼切又扣人心弦?!吧L”給我內(nèi)心的感應(yīng)就是情感與學(xué)識的增長。人生的歷練和智慧不就是這兩種嗎?

琦君十二歲隨父母遷居杭州,一直到她三十三歲赴臺,初中、高中、大學(xué)幾乎都在這座城市里完成。人生最美的年華留在杭州。在最美年華里在這座城里嘗盡了悲歡離合,最后還是從這里匆匆啟程渡海而去,隔海如隔世。最美和最苦交融的地方,或者歲月,是刻骨銘心的。琦君以“第二故鄉(xiāng)”稱呼杭州,透著無限的銘記和依戀。

我在這節(jié)的標題上用了“湖山信美”。這四個字來自抗日時期夏承燾在上海懷念西湖和之江大學(xué)時寫下的一首詞:“湖山信美,莫告訴梅花,人間何世。獨鶴招來,共臨清鏡照憔悴?!?/p>

我想著,這“湖山信美”也就西湖與之相配。改朝換代在任何地方都會帶來文化的斷裂,唯獨西湖安然無異,總讓人找見來處,知道去處,如此,可安頓靈魂。我以為,這“湖山信美”是一種大德行。

此番前往杭州,琦君應(yīng)該還在老地方——錢塘江畔,秦望山麓,孤山上,斷橋邊,滿覺隴,或是臨湖的暖閣里,等我尋去吧!

“我的家在旗下營一條鬧中取靜的街道上。街名花市路,后因紀念宋教仁,改為教仁街?!保ā段骱浥f》)琦君杭州的家在教仁路36號,如今這條街已改叫郵電路了。潘家寓所自是無影了,“父親”吟詠的“門臨花市占春早,居近湖濱歸釣遲”的情境也自是不見了的。街上來來往往的車和人投下的碎影,像歲月的老年斑浮上來,提醒你那只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手的存在。

殘忍的是一些被時間啃噬過的碎末丟在某些角落,或者附在一些小東西上,讓今人唏噓感嘆那些逝去的繁華。

——這是一張琦君拍于杭州寓所的照片。照片里的琦君穿著格子連衣裙,坐在窗臺的書桌前,扭身回眸燦然一笑,露出白白的牙齒,活潑又不失文雅。這是一個含苞待放的少女琦君。

再細細審視照片中房間的陳設(shè):書桌一邊靠左墻壁,一邊靠窗,墻上掛著一幅書畫卷軸;書桌上鋪著一塊格子桌布,右角上是碼放整齊的一疊書,最上面厚厚的那本應(yīng)該是一本字典;左角上是一盞臺燈,琦君的手邊是一本打開的書。琦君坐在一張有靠背的折疊式木椅上。她的身后和右邊分別擺放著一張木扶手的布面坐墊的單人沙發(fā)。

這房間的一角,折射出琦君在杭州時的生活環(huán)境——一個典型的民國時期西化的環(huán)境,完全不同于瞿溪鄉(xiāng)下田園牧歌式的農(nóng)耕生活。

琦君的父親之所以帶十二歲的琦君來杭州,是因為他認為一個大家閨秀除了讀古書之外,還要見見世面,懂些人生進退的禮儀??墒钱旂痴b完古書,爬上寓所的陽臺,看到圍墻外不遠處一所女校那些穿著淺白短衫和過膝黑裙的學(xué)生們開開心心的樣子時,琦君的命運已然轉(zhuǎn)向父親預(yù)先沒有設(shè)計的一條道上。琦君視線里的學(xué)校就是杭州弘道女子中學(xué)。

琦君懇求當時來家做客的父親的好友燕京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許淑璣當說客,勸父親讓她進女中上學(xué)。父親當然是不同意的。后來“許伯伯”想了一個理由:“一個新式的大家閨秀,一定要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彈一手漂亮的鋼琴。這所弘道女子中學(xué)是教會學(xué)校,非常重視英文與音樂教育。”父親聽了居然點頭了。弘道女中的招生都是附小直升初中,額外向社會上招生的名額只有五名。琦君以算術(shù)五分,作文九十五分的成績被錄取,考了第三名。琦君通過自己努力成了弘道女中一個穿著淺白短衫、過膝黑裙,梳著齊耳短發(fā)的“學(xué)堂生”。依琦君的說法是“瞎貓逮到死耗子”,“一個只會背‘之乎者也’的小老太婆,成為一個要學(xué)ABCD的女學(xué)生,在我的心靈上,猶如從地獄升入天堂”。

琦君在《一襲青衫萬縷情——我的中學(xué)生活回憶》寫了自己在弘道女中點滴的學(xué)習生涯。筆下的老師們也是各有特點、各具性情——圣母般溫暖的教英文的韋老師,鑲金牙的教物理的梁老師,嚴厲的教體育的王老師,冷酷的教鋼琴的曹老師,以及那個讓學(xué)生們一看到就直打哆嗦的有著寧波口音的周校長。琦君寫老師,是感恩當年老師們的關(guān)愛。但琦君何嘗不是寫自己呢!寫出了一個接受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鄉(xiāng)下小女孩一下子掉進西式教育環(huán)境的苦和樂,字里行間活潑潑地跳將出一個努力向上不服輸?shù)亩罐⒛耆A的琦君來。

杭州弘道女中現(xiàn)已改為浙江大學(xué)醫(yī)學(xué)院附屬婦產(chǎn)科醫(yī)院。站在杭州學(xué)士路上,熙來攘往的人群中又有幾個人知道這里曾是一所教會學(xué)校呢?醫(yī)院對面是一片腳手架林立的建筑工地,正在建設(shè)一個叫“禧月閣”的母嬰護理中心。從學(xué)校到醫(yī)院,這般世情的替換總還是一條根藤上的兩朵花,一生一滅,次第開放,人心稍可慰。

琦君從弘道女中高中畢業(yè)后,志愿是能進入燕京大學(xué)深造。父親應(yīng)允,可是母親不舍女兒遠行,終日哭泣,琦君只好作罷。最后以優(yōu)異成績直升杭州之江大學(xué)國文系。琦君在《三十年點滴念師恩》里寫道:“我進入之江大學(xué),完全是遵從父親之命,要追隨自己一生心儀的青年學(xué)者和詞人?!边@個青年學(xué)者和詞人就是當時之江大學(xué)國文系的系主任夏承燾。

夏承燾,溫州人,字瞿禪,可謂是琦君父親潘鑒宗的一位小友。溫州師范畢業(yè)后,執(zhí)教琦君的故鄉(xiāng)瞿溪小學(xué)時,曾拜訪過潘鑒宗。琦君的父親對這位年輕人贊賞有加,說將來一定是一位大學(xué)問家。夏承燾在琦君二十五歲生日時曾有詩贈琦君回憶年少這段經(jīng)歷:“我年十九客瞿溪,正是希真學(xué)語時。”那時,夏承燾還想不到眼前這個牙牙學(xué)語的小女孩日后會成為自己一生關(guān)愛的女弟子。

琦君帶著對志愿不遂的遺憾去了之江大學(xué),聽了夏承燾的國文課后,完全改變了對之江大學(xué)的偏見。琦君在第一本書《琴心》的代序《吾師》中寫道:“高中畢業(yè)進入大學(xué),一位終身欽仰的夏老師給了我更多的啟示?!?986年,夏承燾在北京去世,琦君聽聞后寫了萬余字的悼師文——《三十年點滴念師恩》,文中寫到了“自己大學(xué)四年,得恩師耳提面命的親炙,而獲益無窮”。

在琦君筆下著墨最多的,除了母親就是恩師夏承燾了。筆下深深淺淺的文字里,或隱或明的總浮出那令人敬慕的一襲青衫的身影。在夏承燾的日記中也可見師生之間那亦師亦友的情誼,特別是琦君痛失至愛雙親后更多了一層亦父的深厚情感。

“湖山信美”,總能為這三十年的師恩見證些什么吧?

車往城外疾馳,很快把我?guī)щx西湖深情的視線。從布局精致的山水盆景置身于山青水闊的大自然,猶如短夢醒來,凌然一振,心如明月高懸——正是壯闊渾厚的錢塘江涵養(yǎng)了西湖的精致靡麗,杭州作為南宋“臨安”那種危急時刻的大擔當氣質(zhì)正源于此吧!這也是一種“湖山信美”的情懷吧!

六和塔似一位身披道袍臨風而立的道人從我右側(cè)一閃而過。車隨即往山上而去,“之”字形一折后,停下。入眼即是左側(cè)山墻上一塊花崗巖校名碑上銘刻的“浙江大學(xué)之江學(xué)院”幾個字。繼而看到校門后面的小山坡上一幢隨茂密的古木一起長到云天里的紅磚建筑。這座古典復(fù)興主義氣質(zhì)的建筑已然泄露了之江大學(xué)的歷史淵源——之江大學(xué)是一所教會大學(xué),始建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抗戰(zhàn)后校舍被毀嚴重,于1946年開始修復(fù)后,現(xiàn)今完整地保留了鐘樓、慎思堂、懷仁堂等22幢美式風格建筑。

拾級而上,走近藏于秦望山麓的古典復(fù)興主義和中世紀哥特風建筑,視線掠過紅磚和青磚拼接的幾何圖案,還有那棵樹齡210年的三人合抱的香樟。這里一切都還是原來的樣子。

下課后,琦君就與同學(xué)結(jié)伴走在林蔭道上。她們學(xué)“瞿師”(學(xué)生之間對夏承燾的稱呼)的永嘉官話吟詠,卻不知瞿師就在身后。瞿師聽見并不生氣,而是說:“多好呀!在這么好的湖山里,你們用功讀書喲!”

瞿師不同于其他老師,風趣幽默,平易近人,他的教學(xué)方法,不僅以文教、以言教,更以日常生活教,讓學(xué)生與他同游一處名勝,同看一場電影,同訪一個朋友,甚至同擠一次公交車,啟發(fā)學(xué)生無限的生活情趣,使其能更深地體會人事情理。錢塘江畔,秦望山麓,留下瞿師于山水間教導(dǎo)學(xué)生的身影。

課余,瞿師帶著學(xué)生們爬鐘樓遠眺,看西湖像銀白色的一個圓點,點在銀白色彎曲的錢塘江邊,形成一個“之”字,告訴學(xué)生這就是之江大學(xué)得名的原因。

夕陽西下,紅霞染彩錢塘江時,瞿師被學(xué)生簇擁著出校門下山,向左走不到數(shù)百步登六和塔,賞片云過江,觀錢江潮水。給學(xué)生講錢江潮與伍子胥、文種、勾踐的故事,啟示學(xué)生“君子不立于危崖之下”。

走數(shù)百步又至“九溪十八澗”的茶亭中坐定,等一盞清茗端來,瞿師開始吟:“短策暫辭奔競場,同來此地乞清涼,若能杯水如名淡,應(yīng)信村茶比酒香。無一語,答秋光,愁邊征雁護成行。中年只有看山感,西北闌干半夕陽?!边@是弟子們背得最多最熟的一闋詞。

琦君得了瞿師的教誨,跨越了古文和白話文之間的千山萬水,使二者的氣韻貫通。琦君曾說自己的作文從“人生在世,豈不悲哉”的古文到“時代的巨輪”和“一切的一切”,老師看了翻白眼,父親更是蹙緊了眉頭說“完了,你的文章再也不好了”。自己也心灰意冷再也提不起興趣寫文章。到了大學(xué),是瞿師教會她寫作的技巧、鑒賞的能力,一掃“文以載道”的陳腔濫調(diào),才算是真正開始讀古書。

瞿師寫給琦君的格言是:“時時體驗人情,觀察物態(tài),對人要有佛家憐憫心腸,不得著一分憎恨。”又說:“做人和寫文章一樣,寫文章時心情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你總愿意你的文字予人以更多的快樂和美感!那么你一定要培養(yǎng)一顆優(yōu)美的心靈。”

琦君的文章不正契合這兩句格言的行旨嗎?瞿師于琦君的影響之深見文已明然。

求學(xué)生涯于人的一生是為數(shù)不多的一段美好時光吧!——鉆研知識的純粹之美,師長的無私教誨之美,同學(xué)的情誼之美。但美好的時光總是轉(zhuǎn)瞬即逝。一夜之間,時代就把每個人的命運置于洪流之中上下浮沉。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杭州淪陷。琦君父親潘鑒宗攜家小回瞿溪鄉(xiāng)下老家避亂并養(yǎng)病。1938年,琦君也因戰(zhàn)爭輟學(xué)回家,其師夏承燾亦避亂瞿溪。琦君得以就近求益,學(xué)詩詞讀老莊。這期間,琦君杭州的家被劫七次,藏書損失嚴重,傳言說留在杭州照看書籍的忠仆陳勝德也遇難。潘鑒宗留在身邊的另一忠仆胡云皋聽后不辭而別去杭州打探消息,也一去杳無音信,傳言被日軍所害。琦君的父親接連受到沉重的打擊,病情日益加重。七月三日,琦君的父親潘鑒宗去世,臨終,無一遺囑。

父親的棄養(yǎng)對于二十二歲的琦君來說是瞬間被抽走生命里唯一的靠山。

生命再次向琦君呈示無常和其命運的跌宕起伏。局勢的變幻不定、家庭的糾紛,隨著父親的死,一下子赤裸裸地殘酷地攤開在琦君的面前。于琦君,顯然此刻又是她個人命運的另一個轉(zhuǎn)折點,官家大小姐的優(yōu)厚生活已收尾。

1939年,之江大學(xué)已和其他三所基督教會大學(xué)(滬江、東吳、圣約翰)借上海英租界慈淑大樓聯(lián)合開課。琦君求得母親同意,冒著海輪被炸的危險,返滬完成學(xué)業(yè)。

1941年6月,琦君大學(xué)畢業(yè)。夏承燾在這一年的日記中寫道:“六月十八日,午后邀希真母女、璇慶看《月宮寶盒》電影。希真訴家庭環(huán)境,謂暑中非有職業(yè)不可?!?/p>

琦君畢業(yè)后,留下任母校中文系助教,后又任教上海匯中女中。

是年11月,琦君的母親葉夢蘭去世。琦君取道陸路返回家鄉(xiāng),歷經(jīng)二十一天的風餐露宿,趕回瞿溪家鄉(xiāng)時,母親的靈柩已停在橘園。

至此,潘家再也無人替她作主,再也無人可依傍了。戰(zhàn)爭的硝煙里,琦君開始為謀生而奔波。

1943年,琦君返鄉(xiāng)任教于永嘉縣立中學(xué)(今溫州第二中學(xué))。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回杭州任教母校之江大學(xué)兼浙江高等法院圖書管理員。家人認為,家中一門女流,怕家中財產(chǎn)遭人覷覦,家人希望她到法院做事,以保護她們,琦君于是轉(zhuǎn)入蘇州法院擔任機要秘書,開始了往后數(shù)十年同時在司法界與教育界工作的生涯。

夏承燾的日記里,幾條有關(guān)琦君的簡潔文字,已然向我們呈現(xiàn)了琦君大學(xué)畢業(yè)后近十年間里既要擔當家庭,又要解決自己生活問題的抑郁苦悶。

1942年夏承燾的日記寫道:“四月二十七,希真送書來,饋鯧魚四合,談婚事流涕,謂誓死嫁黃君,其伯母(二媽)猶豫不定。予勸其稍冷靜?!薄鞍嗽戮湃?,得希真六月廿五上海書,在途中四十余日矣,云夏正四月初三與黃君訂婚,家庭煩惱仍甚多?!薄笆仑σ蝗?。潘國周送來希真上海書,仍多憂患語,謂己從予教,清晨讀《論》《孟》。”“十二月七日,季思過談。作一書招希真來任圖書館員?!保ù藭r之江大學(xué)已遷往內(nèi)地龍泉)“十二月九日,昨季思為予發(fā)一函與希真,招其來龍泉。今日接國周轉(zhuǎn)來希真十一月八日上海函,謂家庭之間嘵嘵不休,有‘但恨久處人間’之語,其伯母定本月中旬返里,希真欲留滬不歸?!?/p>

1943年夏承燾日記寫道:“四月十九日,希真近極愁郁瘦削,既失伯母歡,近又以黃君治學(xué)興趣不合,去書商量解約。此至可驚訝。此子聰明多不幸,懼其竟不得永年。午后作一書,錄歌德語慰之。望其能肯定人生,勿為命運所玩侮,并錄《論語》‘子在川上’語,說知其不可而為之精神?!薄拔逶率?,接希真七日長函,囑問之江事,欲隨予入閩,以在鄉(xiāng)家庭煩惱太多。謂與黃君訂婚,似出于一時之詩情畫意,玩弄人生,致為人生所玩弄,已去書乞璇慶解鈴?!?/p>

1947年夏承燾日記寫道:“五月三日,晴。翁璇慶、潘希真來,留午飯。希真病中強起,尚甚備倦。同過蘊、夢處小坐。希真戀戀家庭,不能高飛遠行?;槭聫?fù)不得解決,予勸其返廟后鄉(xiāng)間養(yǎng)病,暫與老事隔絕。心叔勸其必離杭州?!?不曾想,“心叔”一語言中。

日記真正道出了琦君苦痛的根本原因——一個龐大的舊制貴族家庭,其錯綜復(fù)雜的家事永遠是個解不開的結(jié),也是壓在琦君肩上的一副重擔。作為潘家長女的琦君是有責任而無實權(quán)實利。自己個人尋求情感和生活上的依傍和溫暖卻不得,以致心力交瘁。

時序轉(zhuǎn)到1949年。

一月,大寒,西湖冰厚得可行人。琦君的庶母于慌亂中把貴重的衣物和細軟,裝成十只大皮箱,托朋友先運到臺灣。而對于琦君父親的藏書一點也無法顧及。琦君聽聞后匆匆從蘇州趕回,面對父親珍愛的藏書,不知如何是好,庶母主張運到上海賣掉?!翱偸钦l家不肖子孫,無以為生,把先人的心愛遺物,隨便拿來賣了。小春,你要牢牢記住,這都是我的心愛之物,也是我唯一留給你的,你要珍重看待呀!”琦君想起父親的話,不禁放聲痛哭,自恨自己不能于危急中安頓家庭和父親的“寶愛”。“家中又沒有一個強壯的男人,幫我們策劃進退?!币换I莫展中,琦君父親的臨終遺言如古寺鐘聲傳來:“如逢大變,你保不了這些書籍,就把它捐給圖書館吧!”琦君遵父親遺言力主捐公,與恩師夏承燾商議,把杭州的藏書三千九百余冊全部捐給了浙大圖書館,又寫信給永嘉的叔叔,交代把家中藏書全數(shù)捐贈給永嘉籀園圖書館(現(xiàn)今的溫州圖書館)。

“亂離中最寶愛的東西是心情上最重的負擔。但到了不得不割舍的時候也只有割舍?!保ā陡赣H》)琦君割舍了“寶愛”,于1949年4月25日帶著幼妹和庶母,自己只穿了一身衣服,帶著一只小皮箱,從杭州啟程往上海,再轉(zhuǎn)廣州到臺灣。

琦君在寫給好友蒨因的《祝君無恙我將歸》一文中傾訴了自己離開大陸那一刻的心情:“人生別離原屬難免,可是像這樣隔海如隔世的別離,卻是人間罕事?!蹦峭礴粋€人躑躅在蕭條的上海霞飛路上,雨絲淋濕了她的頭發(fā)與衣裳,也涼透了她寂寞酸楚的心。

這一次不同尋常的別離也開始了她不同尋常的一生吧!

寫到此,我不禁潸然淚下,是為離愁中,琦君作為一個女流有此格調(diào)高潔的“義舉豪舉”(夏承燾語)而感動。

我此番來杭城,主要的任務(wù)是到浙大圖書館查詢琦君當年捐贈給“浙大中文研究所”的那一批父親潘鑒宗先生遺書的蹤跡。當年琦君捐給籀園圖書館的那批圖書書目齊全,如今安然于現(xiàn)在的溫州圖書館,而捐贈的書畫則存于溫州市博物館。

因浙大圖書館當時沒有做這批捐贈書籍的書目,經(jīng)過諸多變遷,如今要找書籍蹤跡,猶如大海撈針。

我特意帶上琦君作品《煙愁》,因書中《云居書屋》一文中提到《四庫珍本叢書》《四部叢書刊續(xù)篇》《四明叢書》等書名,想著依照這些書名或許可以找到幾本,哪怕是一本也好,也有個實物的見證。果然是派上用場,找到了《重刊宋本十三注疏伏??庇洝罚?56冊)、《四庫全書珍本初集》(1915冊)、《四明叢書》(567冊)、《四部叢刊績編預(yù)約樣本一卷》(1冊)、《大清一統(tǒng)志》《名齋集》《禪月集》(2冊)、《淳化閣帖釋文》(4冊)等八種書籍?!洞净w帖釋文》第一冊首頁上還印有“潘國綱”的圓形印章。此四冊作為善本,被圖書館慎重地放入樟木匣中保存。這八種書籍的封面都印有朱紅的“永嘉潘鑒宗遺書捐贈國立浙江大學(xué)中國文學(xué)研究所”方形圖章。

見書見印,也是托了琦君的福,在《云居書屋》一文中交代了一些書名,才讓我們有跡可尋。當年女遵父言的孝心和情懷也就有了實物見證,可慰潘鑒宗先生和琦君先生在天之靈了。

昨天還艷陽高照的杭城,今晨卻秋雨淅瀝,寒意驟起。漫步西湖,水墨湖山,千年不驚。

琦君說:“若他年重回西湖,孤山梅鶴,是否認得白發(fā)故人呢?”(《西湖憶舊》)怎么會不認得呢?您依然是那個與瞿師在西湖邊尋梅后在梅花圖上“惜取娉婷標格,好春卻在高枝”的女孩。

百年后,我尋琦君足跡而去——甌江之濱,錢塘江畔,西子湖邊,處處有琦君的身影。故鄉(xiāng)到底是故鄉(xiāng)。琦君有情,故鄉(xiāng)亦有情。故鄉(xiāng)以最高的禮儀接應(yīng)琦君歸根——“琦君文學(xué)館”“琦君紀念館”“琦君散文獎”,像花草樹木一樣在故鄉(xiāng)的泥土里生長起來;故鄉(xiāng)的舞臺上,甌韻甌腔正唱《橘子紅了》……

“湖山信美,莫告訴梅花,人間何世?!绷魉畷r間,匆匆而過。此中也正是夏承燾先生贈予琦君的詞——“留予他年說夢痕,一花一木耐溫存”——的禪境。

(選自《北京晚報》)

猜你喜歡
故鄉(xiāng)
故鄉(xiāng)的牽掛
心聲歌刊(2022年3期)2022-06-06 06:31:38
他鄉(xiāng)與故鄉(xiāng)
十幾歲(2022年6期)2022-05-15 11:25:30
月之故鄉(xiāng)
走在故鄉(xiāng)
鴨綠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6:14
坐上這趟車去“云的南方、花的故鄉(xiāng)”
云南畫報(2021年5期)2021-07-22 08:45:08
雷鋒精神的故鄉(xiāng)溯源
離開故鄉(xiāng)
草原歌聲(2021年4期)2021-06-10 02:25:46
故鄉(xiāng)·冬·雪
小讀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4:02
月之故鄉(xiāng)
老友(2019年9期)2019-10-23 03:31:58
《故鄉(xiāng)》同步練習
东乡| 许昌市| 龙胜| 榆树市| 栾城县| 固原市| 阳江市| 辽宁省| 青川县| 玉屏| 临江市| 青神县| 呈贡县| 新宾| 长阳| 武山县| 高碑店市| 辽中县| 二连浩特市| 福安市| 农安县| 保亭| 天水市| 塔城市| 田阳县| 庐江县| 剑河县| 莱阳市| 乌拉特前旗| 稷山县| 名山县| 海淀区| 辽宁省| 昭平县| 察哈| 蚌埠市| 永顺县| 从化市| 晋江市| 南昌市| 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