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悅
老虎保育、犀鳥保育、海龜保育等聽得多,貓頭鷹保育卻很少聽聞,難道貓頭鷹不是受威脅物種嗎?一般來說,凡是野生動物都應該受保護!
不要因為貓頭鷹長得可愛而抓捕它,如果是出自真愛,你就應該深入地去了解它、守護它!
全世界分布廣
貓頭鷹,鸮形目,全球種類有130 余種,大部分為夜行性肉食動物。貓頭鷹頭寬大,嘴短而粗壯,前端成鉤狀,頭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盤,部分種類具有耳狀羽毛。因面盤和耳羽與貓極其相似,故俗稱貓頭鷹。
貓頭鷹分布相當廣,除了北極地區(qū),世界各地都可以見到貓頭鷹的蹤影。我國常見的種類有雕鸮、鵂鹠、長耳鸮和短耳鸮等。
不同種類的貓頭鷹體形大小不一。以體重計的話,小的貓頭鷹的體重不足200 克,大的貓頭鷹則不超過1500 克。
有別于一般鳥類飛行時會發(fā)出拍動翅膀的噪聲,貓頭鷹的一大特點是“靜音”飛行。這是它在大自然中經過千萬年的進化而形成的獨特特征。不過,它飛行時并非完全靜音,只不過它發(fā)出的聲音是所有鳥類中最低的。
貓頭鷹可以將大部分飛行噪聲控制在1600 赫茲以下的低頻范圍。作為一種夜行動物,這項技能在捕捉獵物時特別好使。獵物(如田鼠)只對頻率在2000 赫茲以上的聲音敏感,所以很容易成為貓頭鷹的美餐。
此外,貓頭鷹的翅膀翼型和初級飛羽的形態(tài)結構發(fā)揮著消聲降噪的作用,而大量分布在身體其他部位的絨毛形態(tài)結構,以及皮膚和皮下結構,則起到了吸聲降噪的效果。
管得了翅膀管不了嘴
不過,貓頭鷹管得了翅膀,卻管不了那張嘴,那“咕咕咕”的叫聲在繁殖期更為頻繁。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發(fā)現,分布在不同棲息地的同物種貓頭鷹會說不同的“方言”,它們的叫聲都不同。
很多人只知道老鼠是貓頭鷹的食物,其實昆蟲、蛇、鳥、蝙蝠、魚等也是它們的食物,需視不同物種的食性而定。
在研究倉鸮的食性時,有研究員撿了一堆食繭來做研究。這些食繭是貓頭鷹吐出來的毛團,里面裹著骨頭。由于貓頭鷹無法消化骨頭、皮毛和羽毛等物質,所以這些東西會在胃中緊緊壓縮在一起被吐出。從食繭的形狀可以反映出相應貓頭鷹的所屬組別,還可以從組成食繭的獵物殘留物中推測出它們的食性,是研究鳥類食物的有用材料。一般來說,倉鸮一晚上吃一只老鼠就足夠了。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fā)現,貓頭鷹在繁殖期會下4 至6 枚蛋,如果它們所在區(qū)域的老鼠較多,下蛋的數量也較多。這意味著,掠食者會根據獵物的數量改變其食性,而這也給獵物群帶來一定的壓力。
套腳環(huán)領“身份證”
夜間活動的貓頭鷹有一雙大眼睛,這讓它對周遭環(huán)境的敏感度提升,任何風吹草動都逃不過它的法眼。正因如此,研究人員要捕捉貓頭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三四米距離的范圍內就會被它們發(fā)現,這時就得使用“設陷待鳥”的招數。
貓頭鷹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但它的彎爪很尖銳,也是攻擊力最強的部分。要控制它的話,先要正確地握住它的爪子。完成各種測量后,研究人員會替它套上腳環(huán),然后把它放生。
套腳環(huán)的目的是做個標志,也是這只貓頭鷹的“身份證”。歷年來,鳥類研究人員都會為捕捉到的鳥套上腳環(huán)。腳環(huán)上有編號和一些聯(lián)絡資料,可為其他研究人員提供相關訊息。如果以后有其他研究人員再次捉到有腳環(huán)的鳥,便可查詢到它的年齡、活動范圍等。
不過,重復捕獲有腳環(huán)的留鳥的概率不高,是可遇不可求的。
貓頭鷹所面臨的威脅
目前,全球各地的貓頭鷹所面臨的威脅不外乎是棲息地遭破壞(森林物種)以及農藥威脅(開闊棲息地物種)。有些物種對環(huán)境干擾特別敏感,一旦特有的食物和棲息地被破壞,它們也會隨之消失。
即使倉鸮是數量最多、最為普遍的物種,但它們的活動區(qū)域都是在農耕地,農藥雖不會對它們造成直接威脅,它們卻會因間接吃到身體里有殘留農藥的老鼠而中毒。
因此,保護貓頭鷹,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