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陶宇
對于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家長總會下意識地夸獎孩子“聰明”,認為這個孩子的智力水平更高。但對于絕大多數孩子來說,學習效果的好壞,智力因素只占其中一小部分,而更多的是會受到信心、意志、習慣、興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影響。在這些非智力因素中,習慣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小學一二年級是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期,處在這一時期的孩子更需要家長的關注和正確引導,但很多家長容易對孩子抱有過高期待,往往一不小心就走進了教育誤區(qū),這很容易影響孩子三年級之后的發(fā)展,導致孩子與其他人拉開差距。
【案例】
樂樂上了三年級以后,父母為了他的學習問題煩惱不已。每次寫作業(yè)時,樂樂都不知道今天的作業(yè)是什么,樂樂的媽媽只好幫他去問同班同學。而且樂樂寫作業(yè)的時候總需要有人陪著他,也不敢隨便下筆,總要問一句“是這樣嗎”,有時候直接來一句“我不會做”,就坐在一旁等著父母來幫忙。好不容易把作業(yè)寫完了,就立馬丟到一邊,不去檢查。即使在父母的威逼利誘下敷衍了事地檢查一遍,也檢查不出任何問題,等到父母來檢查時才發(fā)現錯了很多。
樂樂還經常到了學校以后發(fā)現忘帶課本和學習用具,父母總要匆匆忙忙地送去。每次上課,他不是翻翻書,動動鉛筆,就是手里拿著橡皮把玩,小動作很多,根本坐不住。抄寫時明明是“b”,可他抄下來就變成“d”,考試時在草稿紙上明明做對了,可謄寫到試卷中又錯了。諸如此類的問題很多,面對這種情況,樂樂的父母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案例分析】
案例中的樂樂不知道每天需要完成的作業(yè),遇到不會的題目不思考,完全依賴他人,上課小動作多坐不住,經常丟三落四,寫作業(yè)從來不檢查等,都是學習中的壞習慣,綜合起來看就是:學習沒有計劃,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過度依賴他人,學習馬馬虎虎。
習慣是經過反復練習而形成的較為穩(wěn)定的行為特征,好的習慣可以帶來好的結果,而壞的習慣只能帶來不好的結果,所以像樂樂這種類型的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其實就是一些壞習慣在作怪,而這些壞習慣是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只是在三年級這個課程轉換的重要階段表現更加突出了。
三年級開始,孩子學習的內容多了,難度大了,若是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學習起來會更加吃力,和其他孩子差距就會越來越大。而且到了中高年級,孩子已經逐漸形成許多習慣,新習慣想要扎下根來就難多了。低年級階段正是孩子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孩子要學會學習,必須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對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提高學習成績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正如陳鶴琴先生所言:“習慣養(yǎng)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yǎng)不好,終生受其累?!绷晳T是一種慣性,也是一種能量的儲蓄,只有養(yǎng)成了良好的習慣,才能發(fā)揮出巨大的潛能。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的幸福,每一個家長都需要高度重視孩子的習慣培養(yǎng)。
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問題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幫助低年級階段的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書寫習慣。寫字與識字的關系非常密切,孩子掌握學過的字,且能寫得端正、整潔、速度較快,不但可以更好地完成各種作業(yè),而且對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低年級是書法訓練的黃金時期,從孩子上一年級開始,家長要重視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執(zhí)筆方法,要隨時提醒孩子,并及時糾正,不要只是簡單地告訴孩子好好寫字,而應該告訴孩子按正確筆順一筆一畫工整地寫字。同時還要注意加強孩子的書法訓練,提升書寫的技能,通過描紅、臨摹等方式逐步引導孩子形成規(guī)范的書寫習慣。
學習習慣。低年級階段,孩子的作業(yè)相對較少,家長要抓住這個階段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習慣,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是課前預習,做好語文熟讀課文,標注自然段和生字,不懂的地方做標注;數學獨立預習例題,不明白的做標記,幫助孩子養(yǎng)成預習的好習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第二是課上認真聽講,低年級孩子的自控力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經常不能專心持久地聽老師講解,這樣就會造成課堂學習效率低,家長可以通過專注力的專項訓練游戲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幫助孩子提高聽課的效率。第三是課后復習,每天課后用半個小時復習的效果要賽過做兩個小時的習題。寫作業(yè)的目的是為了檢查自己對學習內容掌握的程度,假如缺少了復習這個環(huán)節(jié),那對學習內容的把握也會大打折扣,作業(yè)中的錯題會更多,孩子的自信心也會受到影響。家長要引導孩子做到當天的學習內容要復習掌握,每周和每月進行階段性復習,期中、期末前集中復習。
獨立習慣。獨立習慣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生活獨立,家長不要面面俱到地照顧孩子的生活,比如:幫孩子穿衣服、幫孩子擠牙膏等,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事事包辦。另一方面是學習獨立,孩子在生活上養(yǎng)成的依賴心理同樣也會遷移到學習中來。孩子在學習或做作業(yè)時,家長不要全程陪伴、輔導,比如:當題目做錯時不要直接指出錯在哪里,讓孩子自己去檢查,否則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家長都要重視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和做事習慣。
眾所周知,習慣的養(yǎng)成并不容易,尤其是對低年級孩子來說,他們的自我監(jiān)督、管理意識相對較差,因此在培養(yǎng)學習習慣的過程中,會出現反復的現象。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保持耐心,對于孩子的每一次進步都要給予鼓勵,當他們取得了點滴進步時,只有及時給予表揚、鼓勵,才能激發(fā)孩子在學習上更大的興趣。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需要不厭其煩地履行監(jiān)督職責,反復提醒,當孩子出現壞習慣時需及時指出來、告訴孩子,與孩子一起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幫助孩子。
在培養(yǎng)習慣的過程中,家長千萬不要著急,也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幫助孩子一點一滴地堅持,只要不動搖,朝著一個方向不停止,就有了習慣的雛形,再一點點堅持,孩子的良好習慣就養(yǎng)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