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明威曾說,所有的美國現代文學都起源于一本書,那就是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馬克·吐溫對美國文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還為兒童讀者創(chuàng)造了兩個家喻戶曉的“壞孩子”角色——湯姆·索亞和哈克貝利·費恩。
1835年,一個名叫塞繆爾·蘭霍恩·克萊門斯的男孩出生于美國密蘇里州的鄉(xiāng)村,在那里度過貧窮的童年。12歲時,克萊門斯因父親去世輟學,而后進入當地的報館做印刷徒工。盡管沒有接受過正規(guī)的教育,他依然承擔起為報紙撰寫諷刺小短文的工作。1852年,他的處女作在波士頓幽默周刊《手提包》上發(fā)表,當時他年僅17歲。次年,18歲的他離家遠行,從一個城市輾轉到另一個城市,靠印刷工作為生。1858年,他和弟弟亨利一起在“賓夕法尼亞”號客輪上工作,然而一次鍋爐爆炸事故帶走了他的弟弟和很多年輕船員的生命。美國內戰(zhàn)爆發(fā)后,克萊門斯的領航員生涯也很快結束,但他永遠忘不了在密西西比河上度過的四年時光。1862年年底,他去弗吉尼亞的一家報社當了記者,并開始使用筆名“馬克·吐溫”,這個名字很快享譽全國乃至全世界。
故鄉(xiāng)小鎮(zhèn)的童年記憶
馬克·吐溫四歲時,父親帶著全家人搬到漢尼巴爾小鎮(zhèn)上。童年生活雖然貧苦,但馬克·吐溫每年可以去富有的伯父家住上三四個月。他在自傳中寫道:“伯父農場的院子很大,農舍就位于院子的中心,正對面是儲藏熏肉的屋子。院子的三面都有柵欄圍繞,最后一面則用高高的圍籬代替了柵欄。高高的圍籬外邊是果園?!樦黄毷暮拥讱g快地流淌……流過兩岸濃密的葡萄藤的倒影,歡笑著蜿蜒流去——這是我們玩水的天堂……”在那里,馬克·吐溫還認識了一位善良、和藹的中年黑奴“丹尼爾叔叔”。后來,馬克·吐溫在作品中不時送“丹尼爾叔叔”到各地游歷——一會兒讓他乘著木筏順著密西西比河漂流而下,一會兒又讓他乘坐大氣球飛躍撒哈拉大沙漠……
根據童年的記憶,馬克·吐溫創(chuàng)作了著名小說《湯姆·索亞歷險記》。我們不難發(fā)現,小說中那座松木教堂就是作家照著故鄉(xiāng)漢尼巴爾小鎮(zhèn)的教堂搬來的:“坐席區(qū)的椅背很高,并且沒有坐墊,能容納大約三百個人;整棟建筑又小又寒磣,上頭用松木板拼了一個圍樹柵欄似的玩意兒權充尖頂?!?/p>
我們還能從書中讀到馬克·吐溫擔任領航員的些許印記:“在密西西比河上做領港,對我而言那并不算是干活兒,而是在玩,一種同以往那種混沌地玩所不同的新鮮玩法——快活地、精力充沛地、驚險刺激地玩——我打心底里喜愛這個差事?!被蛟S,在馬克·吐溫看來,自己這一輩子就像是隨著他筆下的小主人公湯姆·索亞乘著小筏在密西西比河上無憂無慮地探險罷了。
馬克·吐溫在夏威夷
1866年,馬克·吐溫乘坐輪船漂洋過海,不遠萬里來到當時還沒有被納入美國版圖的夏威夷群島。當時正值北半球的初春,馬克·吐溫欣賞著島上一座座用干草、泥土和珊瑚蓋成的屋舍,看著當地被陽光曬得黝黑發(fā)亮的土著居民,吹著和煦的海風,穿著簡樸的衣服悠哉地走在路上,感到心曠神怡。他將這一切寫進通訊中,毫不掩飾自己對夏威夷群島的贊美、喜愛。
在夏威夷群島的日子,大大滿足了馬克·吐溫從小就過剩的探險欲。夏威夷群島是火山島,馬克·吐溫與另一名游客沿著狹窄的小路抵達300多米深的活火山口底部去觀賞熊熊燃燒的熔巖,一路上不僅路面相當燙腳,他倆甚至還在中途迷了路。離開活火山后,他又不知疲倦地登上了海拔3000多米、世界上最大的休眠火山口。下山后不久,城中傳來了“黃蜂號”輪船在太平洋上起火遇難的消息,馬克·吐溫當即決定乘船前往探看情況。在海上度過了40 多個晝夜后,他們抵達了“黃蜂號”船員死里逃生的地點,進行了詳細深入的采訪。他用獨家通訊報道了“黃蜂號”遇難的整個過程,引起極大的轟動。
馬克·吐溫在夏威夷群島游覽了4個多月,他在當地淳樸的居民身上看到許多美好的東西,但也發(fā)現美國正掠奪島上的財富,甚至欺壓剝削土著居民。幾年后,馬克·吐溫專門撰文,對當時自己在夏威夷所目睹的一切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馬克·吐溫筆下的歐洲小鎮(zhèn)
1867年,馬克·吐溫搭乘輪船前往歐洲等地采訪,寫下了五十多篇通訊和游記,后結集為《天真漢在國外》一書。
《威尼斯的小艇》是馬克·吐溫的一篇游記散文。文中,他把船夫的高超駕駛技術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融合,展現出一派寧靜、美好的異國風情:“半夜,戲院散場了,一大群人擁出來,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擁在一起的小艇一會兒就散開了,消失在彎曲的河道中,傳來一片嘩笑和告別的聲音。水面上漸漸沉寂,只見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搖晃。高大的石頭建筑聳立在河邊,古老的橋梁橫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碼頭上。靜寂籠罩著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登勃朗峰》也是很有特色的一篇游記。此文記述了馬克·吐溫與友人游覽勃朗峰所見的種種美景,他獨具匠心地將勃朗峰的云彩比作在陽光下破碎的肥皂泡,色澤變幻不可名狀。而為他們趕車的那位自信、健談的車夫更令人難忘,無論是化險為夷后的自我夸獎,還是在險遭不測后的面不改色,馬克·吐溫的描摹都是那么生動幽默,充滿生活情趣。這也正是馬克·吐溫所一貫堅持的寫作風格。
1900年,在旅居歐洲近十年后,馬克·吐溫回到了美國。1910年,他因心臟病不治逝世。據說,他的出生伴隨著哈雷彗星的出現,而他也曾預言自己將隨哈雷彗星再次劃過天空而離開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