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霞
毛姆長篇小說三部曲中的主人公在經(jīng)歷創(chuàng)傷后各自試圖通過逃離、分享或思考等方式進行自我療愈,本文將從上述三個方面對三部曲中的創(chuàng)傷療愈做初步研究。
毛姆三部曲的主人公都有“逃離”的經(jīng)歷?!度诵缘募湘i》中菲利普的伯父的唯一愛好是收集書刊。一次菲利普因為背不熟禱文而委屈地獨自哭泣,看到這一幕的伯母給他拿來了一本圖畫書,菲利普立刻被妙趣橫生的圖畫吸引住了。自此菲利普便經(jīng)常去伯父的書房拿書看,讀得廢寢忘食,不久玩具就對他再也沒有吸引力了。不知不覺中,菲利普養(yǎng)成了世上最能給人帶來快樂的習慣——閱讀。菲利普曾經(jīng)對朋友海沃德談及自己讀書的原因:一是因為樂趣,二是因為想從書里認識自己。正如毛姆在書中所說:菲利普在自己心中已經(jīng)搭起了一個避難所,一個能夠遠離生活中種種悲戚之事的地方。他在冥冥之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完美的幻境,而幻境之外的現(xiàn)實世界則是無盡苦澀與失望的源頭。讀書是菲利普逃避苦難的桃花源,一方面使他平靜、專注,另一方面也增強了他的能力和自信?!疤与x”同樣幫助菲利普暫離俗世的紛擾,獲得片刻的心靈安寧。
《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蘭德為了追尋心中的藝術(shù)夢想而拋棄了自己的家庭,來到塔希提島。他原本是倫敦的一個普普通通的證券經(jīng)紀人,有一個愛好結(jié)交文藝人士的妻子,兩個孩子都已經(jīng)十幾歲。突然有一天,他給妻子留了一封信表示要離家出走,然后便拋妻棄子跑到巴黎去畫畫。思特里克蘭德在巴黎的生活質(zhì)量一落千丈,他毫無怨言;妻子以為他跟其他女人私奔,托人帶話請他回倫敦,還表示既往不咎,他不為所動;有人在看過他的畫作認為他是一個天才,盡全力幫他賣畫助他成名,他并不領(lǐng)情;恩人的妻子在他病重得奄奄一息時照顧他,后來成為他的情婦和模特,并在他拋棄她時自殺,他滿不在乎;在馬賽,他靠救濟所才得以勉強為生,后因酒吧斗毆差點被追殺,他不以為意;在塔希提,他和一個土著女人生活在遠離喧囂的種植園,數(shù)年不曾跨出叢林,后不幸患上麻風病,在生命的最后時刻讓人燒掉了他最偉大的作品。
《月亮和六便士》中還描寫了另一個為了月亮放棄六便士的人物——阿伯拉罕醫(yī)生。為了內(nèi)心的理想,他毅然辭去高薪工作,去一艘船上做醫(yī)生。雖然收入微薄,但是阿伯拉罕并不后悔,因為內(nèi)心感到滿足。有舍才有得,想要追求夢想必然要放棄一些東西,然而世界上又有多少人能不顧及世俗的眼光和牽絆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呢?阿伯拉罕醫(yī)生放棄了即將達到高峰的事業(yè)和衣食無憂的生活;而思特里克蘭德放棄了原本幸福的生活,顛沛流離、窮困潦倒,最終才抵達繪畫藝術(shù)的頂峰,靈魂也得以安放。思特里克蘭德堅守初心,才得始終。在代表俗世的六便士和象征夢想的月亮之間,阿伯拉罕和思特里克蘭德選擇了后者。別人眼中的荒唐和不可理喻卻是他們?nèi)松囊淮文鶚?。他們的選擇令人敬佩,因為無論別人怎么看,他們都沒有打亂自己的節(jié)奏,而是堅定地朝著自己月亮的方向前進。
藝術(shù)家的內(nèi)心往往是孤獨的,他們認為生命的意義在于尋找美和創(chuàng)造美,這種另類的想法往往不為世俗理解和認可。藝術(shù)家追求夢想的過程往往是折騰自身的肉體和靈魂,只有在找到理想的表達方式后才能真正釋放內(nèi)心的沖動。
《刀鋒》中的萊雷為了尋求生命的意義,和未婚妻解除婚約,只身游歷世界,最后在印度佛教教義的指引下了悟生死之道。萊雷實際上是在逃離俗世的價值觀念。萊雷和未婚妻伊莎貝爾解除婚約是因為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之后他的價值觀發(fā)生了變化。萊雷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這樣的哲學命題,認為應該追求精神富足;而伊莎貝爾則一直是拜金的,她認為金錢意味著錦衣玉食和華冠美服,意味著權(quán)力和社會地位。三觀的差異是兩人分道揚鑣的根本原因。萊雷拒絕工作,隨后在世界各地的游歷也是在逃離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束縛。人人都覺得他應該工作,為國家做貢獻。然而萊雷卻想先找到問題的答案,找到靈魂安放之所。毛姆在《刀鋒》中塑造了艾略特作為追求名利者的化身,與萊雷的經(jīng)歷形成對比,互為映照。艾略特是一位頗具鑒賞力的古董掮客,也是巴黎上流社會的社交達人,熱衷舉辦宴會和參加宴會。他年輕時白手起家,憑借精明能干、結(jié)交權(quán)貴,成為一個“體面人”,過上了理想中的“體面生活”。艾略特認為萊雷不務正業(yè),不值得托付終身,他很贊成伊莎貝爾和格雷的婚事,認為兩人婚后將會過上幸福的有錢生活。艾略特對名利的追逐可謂登峰造極,他加入教會,只因教會是有教養(yǎng)的人應該參加的;他的生活圍繞著宴會打轉(zhuǎn),因為他自認為自己是名利場的靈魂人物。甚至在病入膏肓、奄奄一息之時,他還為沒能收到一張請柬而耿耿于懷,因為這意味著他被社交圈拋棄了,被上流社會拋棄了。而萊雷無法融入這樣的生活,所以選擇逃離。
萊雷逃離的過程實際也是尋覓答案、療愈創(chuàng)傷的過程。他從小接受的是基督教教義的教育,然而目睹朋友的死亡后,他發(fā)現(xiàn)很難再相信上帝的存在。因為如果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為什么還會出現(xiàn)邪惡呢?為了尋求令人信服的答案,萊雷遍覽哲學書籍,游歷歐洲各國,法國、德國、西班牙都留下了他流浪的足跡。最終他來到印度,并在佛教教義的指引下參悟生死之道。
逃離的過程也是療愈的過程。思特里克蘭德在塔希提島找到了自由創(chuàng)作的場所和靈感,內(nèi)心熊熊燃燒的藝術(shù)之火得以噴薄而出,曾經(jīng)在童年和婚姻中經(jīng)受的創(chuàng)傷也得以療愈。與思特里克蘭德的逃離不同的是,萊雷在了悟生死之道后又回歸了正常的生活,他的逃離只為找到生活的方向。而思特里克蘭德最終在塔希提島度過余生,因為他視畫畫為生命,為靈魂棲息之所。和他們相比,菲利普的“逃離”雖沒有那么驚心動魄,卻同樣幫助他暫離俗世的紛擾,獲得片刻的心靈安寧。
《人性的枷鎖》中的菲利普四處游歷,結(jié)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諾拉是一位離異的單親媽媽,靠寫通俗小說養(yǎng)活自己和孩子。她溫柔顧家,善解人意,豁達樂觀,聰明健談,善于夸獎,富有同情心,有很敏銳的鑒賞能力,還有一套踏實而實用的處世哲學。最重要的是她真心喜歡菲利普。和她在一起,菲利普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她在他講述曾經(jīng)的失敗戀情時軟語寬慰他,在他對自己的跛足耿耿于懷時好言勸解他,在他終于通過醫(yī)學院的考試時真誠祝賀他,也在他棄她而去后大度包容他。諾拉幫菲利普重拾自信,并給他千瘡百孔的靈魂敷上藥膏。他們是戀人,亦是朋友。諾拉是菲利普的解語花,是他的精神伴侶。和諾拉在一起,菲利普感受到幸福。遺憾的是當米爾德里德回來找菲利普后,菲利普便殘忍地離開了諾拉。而當米爾德里德再度拋棄菲利普后,菲利普又回去找諾拉,卻發(fā)現(xiàn)對方已經(jīng)訂婚了。
菲利普結(jié)束門診實習到住院部做醫(yī)生助理的時候認識了一個叫索普·阿西爾尼的病人,兩人經(jīng)常閑聊,成了好友。受阿西爾尼的邀請,菲利普在他病愈出院后去他家拜訪,受到阿西爾尼一家的熱情款待。自此菲利普便經(jīng)常在禮拜天去阿西爾尼家拜訪,并很快和一家人都成了好朋友。菲利普孤獨的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后來菲利普因為投資失利不得不提前離開醫(yī)學院,他付不起房租甚至連飯也吃不上。絕望之際他想到過自殺。多虧阿西爾尼一家收留了他,阿西爾尼還推薦他到自己所在的公司上班,使他的人生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阿西爾尼一家還邀請菲利普去阿西爾尼夫人的老家采啤酒花,溫馨的家庭氛圍深深地感染了菲利普。最終菲利普憑借伯父留下的遺產(chǎn)順利從醫(yī)學院畢業(yè)后,找到一份助理醫(yī)師的工作,并和阿西爾尼的大女兒薩利訂婚。
和朋友分享自己的不幸遭遇幫助菲利普宣泄了內(nèi)心積壓的痛苦,而朋友真摯的安慰和幫助也給菲利普帶來了久違的自信和家庭溫暖,有效地療愈了他的心理創(chuàng)傷。
《刀鋒》中的萊雷會把修行中的所學和心得體會與人分享。書中的“我”在整本書中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每次見面,萊雷都把修行的心路歷程跟“我”分享。股票市場崩盤后,格雷患上了嚴重的頭痛癥,而萊雷用自己在印度學到的精神治療法引導格雷治好了頭痛。
索菲是萊雷、格雷和伊莎貝爾兒時的好友,是個真誠、充滿活力且熱愛詩歌的姑娘。索菲長大后嫁給了一名律師,婚后的生活非常甜蜜幸福。然而一場車禍改變了一切,丈夫和孩子當場殞命,她雖受傷卻逃過一劫。索菲的精神世界隨之崩塌,無法承受的痛苦吞噬了她的心靈,命運的不公使她喪失了理智。索菲自殺被阻攔后向命運展開報復,開始借酒澆愁,私生活也混亂不堪。婆家覺得難堪,給她一筆錢后讓她離家。索菲自此墜入深淵。很久之后,萊雷和索菲在一個酒館重逢,了解了索菲的遭遇后,他不禁對爛醉如泥的索菲心生憐憫。萊雷最終決定要和索菲結(jié)婚,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萊雷和索菲的精神世界是契合的。首先,萊雷和索菲都經(jīng)歷了至親的死亡。萊雷目睹最好的朋友為救自己犧牲,而索菲經(jīng)歷了喪夫喪子之痛。他人的死亡成為他們生命中的重要轉(zhuǎn)折點,萊雷無心俗事開始探究生命的意義,而索菲自甘墮落用酒精麻醉肉體。他們的行為不被他人理解,都被視作自我沉淪、自甘墮落,但他們卻產(chǎn)生了共情,了解彼此內(nèi)心深處的真實感受。其次,萊雷和索菲價值觀一致,都不在乎物質(zhì)享受,都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索菲從小便愛閱讀和寫詩,同時擁有崇高的理想,自小便立志要當社工。這種浪漫而無私的精神世界也是萊雷追求的。雖然索菲因遭受打擊變得放蕩,但是她的精神世界卻是高貴的。萊雷認為酗酒和干下流事都是壞習慣,就像咬指甲一樣,是可以改正的。另一方面,經(jīng)受過佛教洗禮的萊雷想要拯救索菲。萊雷要娶一個自甘墮落的女人,有人認為他犧牲自己拯救索菲,替他惋惜;也有人認為他偽善,博取關(guān)注和同情。然而實際上萊雷只是在踐行他的信仰。佛教認為人的痛苦來源于“我執(zhí)”,要想脫離苦海,就要放下心中的“我”,達到無我的境界之后便不再懷有私心,從而能夠包容地看待周圍的一切人和事。參悟生死之道后,萊雷不再有分別心,在他眼中眾生平等,而索菲就是在苦海中掙扎的蕓蕓眾生中的一個。萊雷拯救索菲其實也是在救贖自己,他曾經(jīng)眼看好友死去而無能為力,所以當他有能力之后會幫助身邊每一個遇到困難的朋友,因為他的生活“會對別人產(chǎn)生影響”。因此,萊雷決定和索菲結(jié)婚是因為他愛她,同時這個決定實際也是他修行成果的體現(xiàn),他確實放下了心中的小“我”,參透了生命的意義,并在這一過程中實現(xiàn)了內(nèi)心創(chuàng)傷的自我療愈。
童年時期的不幸經(jīng)歷和成長過程中的挫折使菲利普萌生了掙脫種種枷鎖的念頭,他向往精神的自由,一直努力找尋擺脫苦難的方法,并試圖弄清生命的奧義。因為跛足,他早早地擺脫懵懂,開始清醒而苦澀地認識自我。他曾嘗試信仰上帝然而最終放棄。他認為自己沒有信仰宗教的天性,但為自己制定了道德標準:純粹地修德行善,而不為獎罰所煩擾。后來他又試圖從哲學中找尋答案,卻始終不得要領(lǐng)。一天他和朋友克朗肖在一個咖啡館遇見了兩個兜售波斯地毯的小販,克朗肖調(diào)侃道:“燦爛的東方文明給了我們答案?!彼嬖V菲利普生命的意義就藏在那些波斯地毯中。最終歷經(jīng)挫折和磨難的菲利普找到了讓自己滿意的答案:所有遇到的不幸充其量只是生命中精美的裝飾?!耙苍S由出生、工作、婚姻、生育、死亡編織出的最簡單的形狀才是最完美的模樣?!彼庾R到他的跛足讓他性格扭曲,但是也賦予他內(nèi)省的能力;他選擇原諒曾經(jīng)傷害自己的人,“接受人性之善,寬容人性之惡”。最終他意識到人世間最為珍貴的是尋常;他與自己達成了和解,與人生中的苦難達成了和解;最終當他不再視這些不幸為枷鎖,他也就不再為枷鎖所束縛。
《刀鋒》中萊雷對于生命意義的思考貫穿始終。戰(zhàn)爭結(jié)束后,萊雷回到美國,在跟未婚妻伊莎貝爾的交談中,他指出朋友的死亡使他耿耿于懷,“在沒有對事情徹底得出結(jié)論以前,我是永遠不能平靜的”。就在那時,萊雷已經(jīng)決定要找出以下問題的答案:生活有沒有任何意義?究竟有沒有上帝?為什么會有罪惡?萊雷隨后開始自己的知識和精神之旅。他求知若渴,在巴黎大量閱讀書籍,包括法文、拉丁文和希臘文的書。此時萊雷已經(jīng)認識到精神生活的重要意義,它使人振奮,是任何權(quán)力和榮華都交換不來的。他不愿跟伊莎貝爾回到美國,甚至認為回去就是出賣自己的靈魂,這是拜金的伊莎貝爾無法理解的。之后萊雷又踏上了游歷的路程:他做過水手;在法國的煤礦干了六個月的活;隨后去了德國,在那里他邊學習德語邊在農(nóng)場收莊稼謀生;后來又去了西班牙和印度。萊雷在印度教的教義中參悟了生命的意義:生活的意義在于追求幸福。真正的幸福不是隱藏在物質(zhì)性的事物中,而是隱藏在精神性的事物中。人類可以通過自我完善(可理解為修行或增長智慧)求得幸福。善與惡之間存在天然的聯(lián)系,善惡本為一體,沒有善也就沒有惡,沒有惡也不存在所謂的善,二者此消彼長且能相互轉(zhuǎn)化。人生的苦難是由輪回和業(yè)力而來,若要得救需摒棄自我,即人生的苦難皆由“我執(zhí)”(可理解為私心)而來,如能放下“我執(zhí)”,不為自己的利益做事,可使心靈凈化,從而擺脫痛苦和煩惱。人們應該平靜地、有耐心地、有同情心地、無私地、節(jié)欲地生活。
創(chuàng)傷是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毛姆“三部曲”中的主人公因各自的不幸經(jīng)歷造成心理創(chuàng)傷,又各自通過逃離、分享和思考等方式得以療愈?!叭壳敝械膭?chuàng)傷書寫引人深思:人的創(chuàng)傷經(jīng)歷,特別是童年的創(chuàng)傷經(jīng)歷會對人的一生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來治愈。”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應該學會正視創(chuàng)傷,及時進行干預,避免造成精神創(chuàng)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