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童說,寫作在某種意義上是作家自己呼吸、血液的再現(xiàn)方式。這說的是寫作的高級狀態(tài),即作者與其筆下的文字交織融合,文字是作者生命的流瀉,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奔涌,它們一起構(gòu)成了寫作者的生命。因此,寫作本質(zhì)上是一種對話,是作者與世界、生活甚至是與自己的對話。本期,陳鷺洋、劉蘇淇和吳玎宸三名同學的習作,對應了這種對話的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與生活對話。陳鷺洋同學在《一堂特別的作文課》中,緊扣“特別”二字,生動地記錄了一節(jié)作文課上老師的妙思。老師別出心裁,把自己當成“教材”,讓學生從她用心搭配的穿著中感悟?qū)懽魇址ā5珜懽髡吲c生活的對話,不能僅僅是簡單的記錄。寫作者不但要感知社會生活,還要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價值判斷。在這一點上,陳鷺洋的作品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第二個層面,與著作對話。名家著作之中,有大量的素材、金句及觀點等待大家發(fā)掘和提煉。劉蘇淇同學就把目光投向樊錦詩教授的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聚焦這位令人敬佩的女性學者。小作者展現(xiàn)了敦煌壁畫修復者以文化為信仰,用微小的力量,用日復一日的堅守,守護民族文化的精神。結(jié)尾,小作者發(fā)出深情的贊美: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把信念變成信仰,即可安頓夢想。
第三個層面,與文化對話。吳玎宸同學的《夢回栟茶》,選材著眼于文化藝術(shù)的傳承。她聚焦古鎮(zhèn)栟茶館中陳列的那些琳瑯滿目的工藝品,從茂林修竹的石頭畫、盤虬臥龍的木根雕、崖柏串珠、小葉紫檀的把件中,感悟到沉香文化的博大精深,生發(fā)出對栟茶人文化興鎮(zhèn)、藝震華夏的贊美。選擇這種重民族特性,重本土文化的素材,可以寫出意蘊厚重的習作。
喬伊斯·卡羅爾·歐茨說,我們之所以寫作,就是為了賦予這個世界一幅更有條理,更為簡潔的圖景。因此,同學們,不要將寫作當成一個負擔。寫作就是對話,會讓我們遇見更好的自我。
黃友芹,江蘇省“蘇教名家”培養(yǎng)對象,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任教于江蘇省東臺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