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恩虎
我的咨詢室里,接待過不少前來求助的“問題家庭”:
孩子上學了,總像個“多動癥”一樣,坐不住;
從小乖巧的孩子,突然變得叛逆、沉迷游戲;
父母掏心掏肺,孩子卻不領情,甚至以死相逼;
……
這些父母怎么也想不通:“明明我們都是為了‘孩子好’,毫無保留地給孩子最好的。怎么換來的,卻是孩子的不聽話,甚至連話都不愿意跟我們多說兩句?”
每每聽到類似的困惑,我都倍感心疼。
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們的愛與恐懼:因為愛孩子,他們恨不得一生為孩子保駕護航;因為恐懼孩子吃自己吃過的苦,他們逼著孩子繞開彎路,只做正確的事。
可同時,我也真的很遺憾。
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的“為孩子好”,也許恰恰是孩子“不好”的根源。
孩子因你而來
卻不是為你而來
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一集高中生茉莉的故事。
她的媽媽是海歸碩士,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放棄了原本的工作,甚至在家裝了隱形攝像頭,以期將女兒的一切掌控在手中。只要發(fā)現(xiàn)女兒有一點“不好”,她就毫不留情地評判、指責。
茉莉喜歡文學,她卻覺得文學丟臉,只有當醫(yī)生才好,地位、收入都高。即使茉莉拿了第一,她也不曾表揚:“不要太得意,要不是我這樣盯著,你以為你可以考第一嗎?”在這樣無微不至的“照顧”下,茉莉成了“別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品學兼優(yōu)。
然而,一個尋常夜晚,茉莉跨上陽臺,毫無留戀地跳了下去。
16歲的生命,戛然而止。
媽媽怎么也想不明白:學習優(yōu)異,家庭條件優(yōu)渥,媽媽無微不至,明明有著這么好的人生,茉莉為什么會自殺?
之后的劇情更加吊詭。
在通過黑科技提取了茉莉的記憶后,媽媽看到了一個陌生的女兒:從六年級開始偷東西;撒謊跑去見偶像作家;每考砸一次,就給自己手腕留一條疤……
其實大多數(shù)父母都是如此,為孩子做出各種犧牲,卻偏偏忽略了孩子的情緒。
我的咨詢室也曾來過一對相似的母子。因為父親的常年“缺位”,母親把兒子當成自己的一切。從孩子上初一開始,她就在學校附近租房子陪讀。
早上5點就起床給兒子煮早餐,送完兒子上學,再坐一個多小時的地鐵去上班。
每天如此。
她還插手著孩子的一切,從吃喝拉撒,到交友學習。同樣,在她的“照顧”下,兒子學習自覺,成績優(yōu)異??傻搅顺跞?,兒子卻變了。常常說自己壓力很大,向她發(fā)脾氣,找各種理由不去上學。還跟她說,“你再逼我去學習,我就死給你看?!?/p>
我問這位母親,“孩子是不是有在學校遇到什么事情?”她說,“我問過孩子,但什么都問不出來”。多問幾句,兒子還會不耐煩地把自己關進房間里,拒絕溝通。她十分不理解,卻不知道該怎么辦。
后來,我跟這個孩子聊了聊,從他口中我得知了緣由。上了初三后,孩子的學習越來越吃力,成績一點點在下滑。這讓他倍感內(nèi)疚,覺得自己辜負了母親做的犧牲。
但他同樣不知道該怎么辦。我問他,“有沒有試過跟母親聊一聊這個問題?”
他的回答,讓我至今印象深刻。他說:“沒用的。我說什么她都聽不進去。小時候就是這樣,覺得就這點小事,有必要聊嗎?再大點,就是一貫的評判和打擊。天天都說為我好,根本沒聽過我真正要什么。”
一方想盡辦法地付出,卻忽略了孩子真實的想法;一方無力抵抗,最后在壓抑下爆發(fā)。這樣的沖突,就是當下我們很多家庭的現(xiàn)實。
比起付出一切“為他好”
不妨試著做懂他的父母
作為處理過很多親子之間議題的咨詢師,我堅定地認為:做父母,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首先要意識到:父母應該給到孩子的“最好的愛”,不是“為你好”,而是“我懂你”。接下來,我將結合孩子的5個人生階段來與你分享:如何更好地“懂孩子”,讓他收獲真正的幸福與快樂。
A.0-1歲:請滿足我的安全感
0-1歲的孩子,初來到這個世界,所有的行動無外乎4個字“吃喝睡哭”。
哭,是他唯一能表達需求的方式。
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自己的需求被滿足,需要有安全感和親密感。
舉個例子:孩子出生后,一直哇哇大哭,這時老一輩告訴你不要抱,哭一會就好了,抱了之后就放不下來了,你會怎么做?
如果我們按照他們說的,就不管孩子,那么他體驗到的會是:“沒有人來管我,我的需求是得不到滿足的。我是不重要的。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
這份被拋棄的不安全感,會一直藏在他的心里。
哪怕沒有記憶了,也會形成不安全的依戀模型,長大以后也沒有辦法很好地享受美好的親密關系。
所以,在孩子0-1歲時,盡可能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
讓他們在早期就感受到安全感,長大后內(nèi)心就會相對更加富足。
B.1-3歲:請給我獨立自主的機會
1-3歲的孩子,會慢慢進入另一個狀態(tài):開始會說話了、會走路了、會表達了……這個時候,他會好奇地摸摸這、看看那,去探索一些自己能干的事。
這個階段的孩子,最需要的是能夠自主和獨立。
舉個例子:1-3歲的孩子開始要學著用勺子吃飯了,這個時候天氣特別冷,孩子每口飯會灑3/4,吃得還很慢,沒一會兒飯就涼了。這個時候,你還會讓他自己吃嗎?
如果我們選擇拿過勺子喂孩子,就打斷了孩子想自己吃飯的愿望,他想要自主獨立的意愿就會被打擊、被否定。
這個時候,孩子就會體驗到“是我不夠好”。
我們很多人成年之后,一旦有些事情沒做好或被別人批評了,就會產(chǎn)生很強烈的羞恥感。根源也許就在這里。
所以,在孩子1-3歲時,允許他獨立自主地嘗試想做的事,并給予足夠的信任與訓練。
這樣,他就會發(fā)展出有意志力的品質(zhì),羞恥感也會隨之降低。
C.3-6歲:請給我選擇的權利
3-6歲的孩子,大腦皮層不斷成長發(fā)育,正處于好奇心旺盛,定目標的階段。
這個階段的他們,最需要的是能有自己做選擇的權利。
比如,上幼兒園的女兒,希望自己上學時,能穿打底褲和裙子,配上小皮鞋。但這時天氣比較涼,這樣穿會冷,這時候你會怎么做?
如果我們因為穿衣服的事跟孩子大吵一架,并規(guī)定她要穿更暖和的衣服,那孩子的一些想法、創(chuàng)造力以及目標感就會被壓制。
這個時候,她會體驗到內(nèi)疚感,“都是我的錯,我的目標都是不對的”。
等她到了青春期、上大學,就會出現(xiàn)一個很顯著的問題: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所以,在孩子3-6歲時,試著滿足他的主動性,讓他去體驗、去試錯。
體驗過后,所習得的經(jīng)驗也能更牢記于心。
D.7-12歲:請給我信心
7-12歲的孩子,正處于小學階段。學習、成績,成了他們生活的重點。
這個階段的他們,最需要的是:信心。
如果我們把成績當成孩子唯一的成功指標,就會埋下非常大的隱患。
畢竟,一個班里的前三名,永遠只有三個。
很多時候,不管孩子怎么努力,都達不到要求。此時,孩子會感覺很受挫,覺得自己不行,進而產(chǎn)生自卑的性格。
如果這時,父母還“添把火”:“這么簡單的題你都不會,你怎么這么笨?”“你跟你們班誰誰誰比起來,差太遠了!”
那孩子的信心,基本上就被我們毀得差不多了。
這時,不妨試著找找孩子除學習外的其他優(yōu)勢,比如跳舞、足球、唱歌、畫畫……針對性強化,以增加孩子的信心。
所以,在孩子7-12歲時,幫助孩子豐富評價的支撐點,幫他去構建更整體的成就感,變成一個有信心的人。在這個階段欣賞、喜歡自己的孩子,往下的青春期一般也不會出現(xiàn)太多問題。
E.12-18歲: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這個階段的孩子,最核心的議題是“定義自己”。
在此之前,他對自己的評價都來源于外界、父母、老師。
但現(xiàn)在,他要自評,要實現(xiàn)“自我同一性”的整合。
如果他在前一個階段,沒有培養(yǎng)起來自己的自信;在這一階段,又沒有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方向,狀況就可能會變得糟糕。
假設他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
這個行為的背后,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在游戲中獲得了現(xiàn)實中無法獲得的需求和認可。
所以,在面對孩子青春期的種種“叛逆”時,我們要試著去翻譯:
孩子通過這樣的方式想得到什么?
很多時候,他是希望我們能夠去懂他、理解他,希望我們能成為他更好的依靠。
所以,在孩子12-18歲時,盡量讓他在一個相對安全、溫暖的家庭氛圍中,去獲得一些滿足、成就感和價值感。
在養(yǎng)育孩子前
先療愈自己
有一部分朋友,在看到這里時,可能會說:“道理我都懂,我也看了很多教育的書,但在教孩子的時候,我還是忍不住發(fā)火、說一些難聽的話,我該怎么辦?”
我們小時候,可能也常常聽到這樣的話:“我是你媽,還會害你不成?這都是為你好!”“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就按我說的做!”“你以為我想這樣嗎?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了!”
當時的我們,或許也很憤怒,卻無法辯駁。甚至還想著,以后我有了孩子,一定不像他們這樣??烧娴臑槿烁改噶?,卻又不由自主地對孩子說著相似的話,做著相似的事。這個時候,比起著急把孩子“拔”起來,我們要先把自己“拉”出來。
首先,試著去覺察自己的行為與方式,與父母相同或不相同的地方。然后去判斷,在自己已有的經(jīng)驗和認知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那些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部分,就是我們未能分化的部分。
當然,很多時候,這樣的行為模式藏得很深,單純通過看書或者聽課,很難將知識用于實踐,尤其是自我剖析。
這時,不妨試著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在心理咨詢師的陪伴下,在一段相對安全的關系中去探索你的苦惱。一方面可以一起去挖掘你個人情緒困擾的背后,未分化部分對你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能更針對性地給到你一些技巧和方法,去更好地教育孩子,形成一段較好的親子關系。
它能給你帶來價值,可能比你的一輩子還長。因為它會帶你看見、覺察自己,改變你的認知,解決當下的問題,并把這份改變傳遞到你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
當你最終走出咨詢室,完成與孩子的課題分離時,你會發(fā)現(xiàn):當你能當著孩子的面,解決自己遇到的困難,完成自己的課題時,也能給孩子帶來潛移默化的能量,他也能如你這般直面困難并克服它。給孩子留出多一點個人空間。
你不需要為了他做過多的犧牲,也不需要方方面面都照顧到。你需要的,只是“懂他”。
這樣,你的孩子也許就能更自在、幸福地成長為“參天大樹”。
世界和我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