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中華禮儀傳統(tǒng)的文化認同研究

2024-01-30 14:29王玲玲
生活文摘 2023年6期
關鍵詞:禮儀傳統(tǒng)文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命題,其核心在于不斷增強“五個認同”,其中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禮儀傳統(tǒng)作為一種約定俗成的文明精神和原則,經過歷史積淀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且被人們普遍認同的文化符號系統(tǒng)。系統(tǒng)探究蘊含在衣食住行之中、貫穿在人生各個階段的敬凈靜雅之禮儀傳統(tǒng),深入挖掘仁愛、愛國、和諧的精神內蘊,有助于形塑家風、促進社會和諧、塑造良好國家形象,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有效路徑。

前言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和國家民族工作的最強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五個認同”,其中“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1]。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民族擁有著悠久的文明史,有著很多古老的文化傳統(tǒng),中華禮儀傳統(tǒng)作為其中一種獨特的文明精神和原則,以無形的文化和態(tài)度,流淌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這種依托禮儀傳統(tǒng)形成的普遍文化認同,深深植根在每一個中國人的文化基因之中,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靈魂,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推進。

“禮儀”,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禮節(jié)和儀式”。也就是說,禮儀實質上包含禮和儀兩方面的內容?!岸Y”即禮節(jié),“儀”指儀式,據此,傳統(tǒng)禮儀可以理解,針對個人的行為問題提出的約束人們行為的一些約定俗成的規(guī)范。禮儀傳統(tǒng)則是這些行為和規(guī)范背后所積淀而成的文化認同。由此觀之,傳統(tǒng)禮儀與禮儀傳統(tǒng)二者的區(qū)別在于,前者側重于行為、形式等外在的表現,而后者側重于這些外在表現背后所傳遞和承載的對于中華文化、內在精神及態(tài)度的認同。中華民族毋庸置疑是一個擁有悠久文明史的古老民族,鄒昌林先生認為“禮”可以作為“中國文化之總名”①,孟德斯鳩也以“禮教”來看待中國的政治統(tǒng)治,認為“中國人的生活完全以禮為指南”[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立和規(guī)范一些禮儀制度,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慶典活動,傳播主流價值,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3]在我國的文化體系中,禮樂教化從未缺席,一直作為調節(jié)社會關系的手段,在國家的治理和人際關系的處理中充當著重要角色。正如《左傳》記載:“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4]在文化認同的強大作用下,揚棄中華禮儀傳統(tǒng)對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良好家風、構建和諧社會、助力穩(wěn)定富強國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一、中華禮儀傳統(tǒng)的文化表征

禮儀的表意是指人們的外在言行所表現出來的禮儀、禮節(jié)、禮貌,他包含的內容甚廣,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每一個國人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是任誰也不可能完全脫離禮儀而存在的,中華禮儀傳統(tǒng)的深層內涵到底是什么,這就需要我們透過表面的一點一滴去深入體悟。

(一)敬靜凈雅——日常生活的基本禮儀

禮者,敬人也。禮學精神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尊敬,尊敬他人、尊敬自己、尊重萬物?!抖Y記》開篇第一句就是“毋不敬”,沒有敬就沒有禮,對人、對事、對工作都要懷有敬意,這些敬意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祭祀與軍事活動,都不能沒有“敬”。古籍中有很多戰(zhàn)事的記錄,起因都是“不敬”或“大不敬”。即使是現代社會,涉及外交事務,處理國家與國家的關系,同樣尤其講究禮儀,即懂得敬的重要性。敬反映在稱呼上就要使用敬語,我們中國古人對于稱呼非??粗亍1热鐚ν馊朔Q呼自己的親屬,要用謙稱,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小兒”“小女”等。稱呼他人的親屬時,務必要用敬稱,如“令尊”“令堂”“令愛”“令郎”,如“尊祖父”“尊叔”等。自稱和他稱萬勿弄混,否則就會鬧出笑話。嚴格意義上講,這種對第三人對自己與某人的親屬關系的概括或描述性的稱呼應該叫作稱謂。稱呼或者稱謂恰恰又是微觀的禮儀的外化,反映著人與人之間的地位關系,提醒著他們各自應當遵循的基本禮節(jié)和行為規(guī)范。[5]比如,《三國演義》里有一段,關羽拒絕孫權提出聯姻的建議時,說自己的女兒是“虎女”,將孫權的兒子說成“犬子”,這恰恰是將自稱與他稱弄反的典型例子。而這兩個稱謂正是通過一種打破禮儀的手段,重申關羽和孫權二者的關系,是有關個人立場的有力回答。這一例子恰恰反映出關羽對禮儀的看重。舉凡一切禮儀,都必須有“敬”的精神。所以《孝經》里說:“禮者,敬而已矣?!比寮覍W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說:“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論語·八佾》)儒家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尊敬師長、尊敬長輩先賢等很多道德規(guī)范都跟敬有關。貫穿中華文明的孝道,其精神內核也是敬,所以稱作“孝敬”。甚至古代選拔官員的察舉制度也是以孝敬為前提。敬的前提是對他人的尊重,所以懂得禮儀、遵守禮儀的人總能夠表現出以他人的心理需求為重、時刻關心他人、處處尊重他人、凡事為他人著想的傾向。

“靜”,安靜的靜,古人認為,靜能體現一個人的性情。王弼提出“性其情”,認為以性制情,目的是“欲而不遷”,就是使情欲不流蕩忘返。正所謂“情正實,而后言之不怍”(王弼《論語釋疑》)。要使情不流蕩往返,就是要“儀”和“靜”。靜,就是要回歸本性,同時約之以禮?!抖Y記·玉藻》說:聲容靜。意思是有教養(yǎng)的人說話聲音平靜、從容。人的聲音過大就會變成噪音,成為一種污染源,這種污染源會對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甚至影響民族形象。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在公共場合說話聲音的分貝也在漸漸降低,公共場合禁止喧嘩也就成了婦孺皆知且自覺遵守的常理。在古代,這些都是童蒙教育的內容,如《弟子規(guī)》中講:“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意思就是說在尊長面前說話聲音過大就會有不敬之嫌,但是聲音太小,低到別人聽不清楚也是失禮的。

“凈”指干凈的“凈”,也是禮儀精神之一。中國傳統(tǒng)禮儀中,幾乎大小事物都是通過“凈”來體現敬。越是文明的民族,對衛(wèi)生程度要求也就越高。從文化經典著作中我們看到,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婚喪嫁娶,都注重潔凈,以此表達對人、事、物的敬意。比如古儀接待朋友有“凈水潑街”“拭榻以待”的說法。這是日常生活,要是遇到重大的節(jié)慶儀式那就更要注意“凈”,比如天子祭天前要齋宮沐浴,不光要洗手洗面,還要沐浴焚香,所有祭品清洗干凈。人要凈,場所凈,意境也要凈,才能體現出恭敬之意。如《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中就有記載,伯牙彈琴前,要凈手焚香以示恭敬。

“雅”,即文雅、雅致。禮,無論是語言還是動作,都一定是高雅的。一個講禮的社會,人們必然舉止文雅,具體表現在吃飯、談吐、舉止等各個方面。一個具有良好禮儀素養(yǎng)的人,言談舉止必然是溫文爾雅的。雅是對一個人極高的認可。比如夸贊一個人舉止得體會用優(yōu)雅來形容。南齊謝覽儀態(tài)超凡脫俗,書中說他“意氣嫻雅,視瞻聰明”(《南史·謝弘微傳》)。古人交往中表達敬意的言語叫“雅言”,有一些雅言傳承至今,比如稱贊彼此竭誠相交叫“金蘭之交”,雅稱對方父母健在叫“椿萱并茂”。雅言的使用不僅能涵養(yǎng)德行,更能塑造一個人的氣質,涵養(yǎng)君子般的浩然之氣。雅作為禮儀的外在表現形式,更是一個人內在修身品格的道德外化,是中國人對禮儀精神長期積淀最終形成的禮儀習慣。

(二)衣食住行——禮儀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國古話講“民以食為天”,作為傳統(tǒng)農耕型社會,飲食是本能,也是人們日常生活首要關注的目標。這從中國的神話和成語之中可略見一斑。如伏羲,又叫庖犧,庖就是庖廚,犧就是犧牲,由此可見伏羲是主管飲食的,史書上說他教民漁獵畜牧,也就是解決大家的吃飯問題的。再比如“問鼎中原”,鼎是政權和權力的象征,但其實在古代,鼎單純只是一口做飯用的鍋,后來統(tǒng)治者用一口鍋來做神器和權柄,至少看出吃飯問題非常重要。歷史證明,凡是大治之年,多是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而天下大亂和改朝換代的時候,肯定是天災人禍,連年饑荒,餓殍遍野,甚至易子而食。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史記·管晏列傳》),也就是說生存是人生的第一要義,然后才能求發(fā)展,正如魯迅所說:“我們目下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fā)展。”(《華蓋集·忽然想到》)在發(fā)展的路上,人就有了高低貴賤之分,人物等級有了明顯的劃分。涉及禮儀問題,這就有了餐桌禮儀和宴請禮儀。餐桌上座次如何安排,菜品如何搭配,由誰來做,餐具如何選用,這里面蘊涵著很大的學問。在中國,請客吃飯,在觥籌交錯中很多大事就可以得以解決,比如著名的鴻門宴,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我們現在把吃飯時的個人座位稱為席位,是因為古人吃飯時是席地而坐,所以席位背后傳遞出來的信息就是地位。什么人可以入席,入席后坐在什么位置,這些都有一定之規(guī),一旦坐錯位置就有可能影響一個人的發(fā)展。例如不小心坐上龍椅,那就會招來滅頂之災,這個規(guī)矩也沿用至今。雖然用餐禮儀里有一些包含著封建思想,但是傳承下來的很多禮儀還是值得繼承并贊賞的,比如要等大家都到齊了再吃飯,長輩不上桌小輩不能先吃,吃飯時要做到“食不言”,不能浪費糧食,要常懷感恩之心,不能隨便評價食物做得不好吃,要正確使用筷子、端正坐姿等,這些都是飲食方面的禮儀。而且?guī)缀跛械墓?jié)日、儀式都離不開吃飯,由此可見了解飲食禮儀的重要性。

吃飯是頭等大事,穿衣事也不容小覷。服飾僅次于飲食,是人生第二大重點問題。因此我們老百姓常說“衣食父母”“衣食住行”。前面提到伏羲是大廚師,而黃帝(軒轅)則是大裁縫。人們經常用烹調術和紡織業(yè)來比喻治國之道,例如“烹小鮮如治大國”“經天緯地”等。而“治理”一詞,本就是紡織業(yè)的術語,指把一團亂麻或亂絲,梳理出頭緒來。據說,黃帝是我們民族最早的服飾發(fā)明家,也是最早擬定服飾體制的大禮學家。他的正妻嫘祖和他的臣屬胡曹則發(fā)明了養(yǎng)蠶和領導了制衣業(yè)。自從黃帝制定了服飾禮,紊亂無序的天下也被治理得井然有序了。服飾也便成了區(qū)分文明與野蠻的標志。所以按照傳統(tǒng)禮法,不穿衣服是野蠻的象征,沒有特殊情況,身體是不可以裸露在外的。只有極特殊的情況,才可以裸露上身或胳膊,謂之“肉袒”,否則就是極為嚴重的失禮行為,比如廉頗至藺相如門負荊請罪。就連《詩經·鄘風·相鼠》上都說:“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意思就是說,連老鼠尚且都有一張皮,人怎么能沒有禮儀呢?人如果沒了禮儀,還不如死了算了??梢娙嘶钤谑溃蟹?,而且中國人非常重視服飾。在中國人看來,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衣不蔽體和食不果腹是同樣悲慘的。因此,“解衣衣我”和“推食食我”對于一個人來說可謂是恩重如山。

中國人對于服飾的重視,最重要的在于“合禮”,而漂亮和舒適倒在其次。所以穿著服飾第一要符合身份,同時要符合場合。比如正式場合,就不能穿著太隨便;休閑在家,也不宜穿著太正式;出去旅游穿著西裝革履讓人看了也覺得怪怪的?;诖?,古代那些有身份同時又在意禮儀的人,就需要不停地更換著裝。比如,行禮時需著禮服,祭祀時需著祭服,上朝時需著朝服,閑居時則著燕服。同時所穿衣服又要和相應的鞋相配。例如漢朝就制定了非常嚴格的鞋履制度。除鞋服外,冠也是區(qū)分等級地位的重要標志之一,同時,各種衣服還要有相應的發(fā)型、配飾等來搭配,總之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而且必須嚴格遵守,如果穿不對就會因此而獲罪。后代在秦漢服飾的基礎上加以改良,又各有風格,但都有自己的禮儀要求。

除了什么場合穿什么衣服外,什么人穿什么衣服也是非常講究的,也就是說,穿著服飾時合乎身份也非常重要。中國古代等級制度森嚴,體現到服飾上,什么人穿什么服飾,包括款式、面料、色彩、紋飾,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如果用了高于自己身份的服飾,便是“僭越”,是大不敬。比如趙匡胤“黃袍加身”,只有皇帝才可以穿龍袍,所以部下的意思不言自明。但如果是特許使用,則是極大的恩典,應予特別的炫耀和聲明,典型的例子便是清朝的黃馬褂,比如商人胡雪巖,靠幫左宗棠籌餉而獲賞黃馬褂便是一例。服飾是身份的象征,比如“布衣”代表平民百姓,“冠蓋”代表達官貴人,貴族一般穿深衣,即長袍,勞動人民為從事勞動方便起見,一般穿上短下長的短打。再比如唐代的“石榴裙”,明代的“烏紗帽”,現在都用來特指一定的階層。所謂“石榴裙”者,色如石榴之紅,顏色純凈艷麗,穿著之人往往會因此而更顯俏麗動人,成為唐時為婦女所喜愛的一種流行服飾。唐代有詩曰:“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保ㄌ啤とf楚《五日觀妓》)韋莊也唱道:“莫恨紅裙破,休嫌白屋低”(《贈姬人》)。杜審言詩:“桃花馬上石榴裙”(《戲贈趙使君美人》)。石榴裙的風行一直流傳到明清時代,《紅樓夢》里還有大段有關石榴裙的描寫,可作為印證。因為石榴裙流傳時間相當之久,所以俗語中就用“拜倒在石榴裙下”來形容男人被美色所征服,這個俗語至今仍在鮮活地使用著。

人的一生,身份屢次發(fā)生變化:由孩童至少年、由成年至婚娶、由新婚至為人父母;有的人由平民至官宦,為官員有所升遷等,服飾也就隨著人生身份的轉換而不斷發(fā)生變化,成了一個人戲劇般人生的禮儀儀式。除了衣食之外,住和行同樣也各有禮儀,所住房屋、所用車馬同樣和人物身份直接相關。比如走路時,晚輩或地位低的人在長輩或地位高的人面前經過時,一定不能冒犯,要低頭彎腰,這就同敬酒時晚輩的杯子必須低于長輩的杯子是一個道理。聽長輩教誨或上級訓示后不能轉身離開,必須躬揖之后倒退離開以示尊敬。為表謙遜,晚輩走路時應靠路邊,中間的位置要留給長輩。除此之外,這類諸多禮儀規(guī)范至今依然流行于國人之中,限于篇幅,不作贅述。衣食住行,一式一禮皆為文化,正如老舍所言:“一人群單位,有它的古往今來的精神和物質的生活方式;假如我們把這種方式叫作文化,則教育、倫理、宗教、禮儀,與衣食住行,都在其中,所蘊至廣……有文化的自由生存,才有歷史的繁榮與延續(xù)?!盵6]

(三)人生禮儀——禮儀貫穿人生的各個階段

禮乃立身之本,所以人的立身與行事,當以禮為根本,無禮則無以成人?!岸Y,身之干也。”(《左傳》)以禮立身自先秦賢達已達成共識?;诙Y的重要意義,禮幾乎貫穿人生的各個階段。比如兒童入學有開蒙禮,年滿二十有成年禮,成年以后娶妻成家則有婚禮,同事相見有相見之禮,鄉(xiāng)人飲酒有飲酒禮,人死有喪祭之禮,如此種種,不可盡數。這些儀式旨在教人尊師重教、孝順父母、夫妻和順、尊老敬長、選賢舉能、敬畏生命、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人生漫長,但關鍵的地方往往只有幾步,人生禮儀就是在人生重要關頭的人文提示,對于人的成長,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在這些重要的人生時刻,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人情之禮尚往來便形成一定之規(guī),成為風俗流傳下來。例如中國人講究多子多福,所以事涉子孫繁衍必是家族大事,既是大事,則需舉全家之力來慶賀一番,所以孩子的誕生禮自然隆重熱鬧。尤其如果是男嬰,更受重視,到了嬰兒滿月之時,家族也會盡己之能大操大辦,親戚朋友們自會錦上添花,紛紛上門恭賀,這項禮儀也一直傳承至今,即使在貧困年代,人們也絕不會落下此禮,或多或少地送上一份禮物以示祝賀,可見此禮被重視程度之高?;閱始奕壅Q之禮更不在話下,這些都是人生的重要節(jié)點,是一生中的大事,歷來為中國家庭所重視。這些禮儀牽涉到的不光是一家之事,甚至是整個家族、整個村莊的人際往來之禮,顯示的是整個家族和村莊的和諧團結氣象,不能不對其格外重視。

二、中華禮儀傳統(tǒng)的精神內蘊

中華禮儀傳統(tǒng)的精義發(fā)展至今,有很多在時代的發(fā)展進步中已消亡殆盡,但還有很多精髓的東西,我們不能拘泥于表面,應對其發(fā)揚光大。香港著名學者饒宗頤說:“中國文化所以能綿延數千年,仍有如此凝聚力量,實乃受兩個因素所驅使,一是文字,二是綱紀,即禮也。依我多年所悟,中華文化的特點,實在儒家思想中的‘禮,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學問,這個關系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要明是非,方能取得‘和,所以《論語》說:‘禮之用,和為貴?!盵7]挖掘中華禮儀傳統(tǒng)精神內蘊,揚棄“三綱”“六紀”,弘揚儒家仁德思想,堅持“以人為本”的內涵思想,知禮、懂禮、守禮、行禮,對國家、社會、人民的發(fā)展有著重要價值。

(一)經世愛國,教化為先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禮儀牽涉甚廣,可以說涉及生活的各個領域,種種細節(jié),但歸根結底,這些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還是思想和文化的外顯。禮儀傳統(tǒng)及禮儀文化也是我們文化自信和文化血脈重要的源頭活水。禮儀具化為禮節(jié)儀式,通過人們對這些形式的踐行,從而“使禮的精神潛入人心,化成民俗,實現禮的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目的?!盵8]中國人自古主張“學而優(yōu)則仕”,就是因為在中國人的血脈中流淌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血液,而這一血液的重要來源就是傳統(tǒng)禮教的經世愛國、禮樂教化功能?!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中國的知識分子這種參政意識的背后其實隱含著一顆經世愛國之心。不論是孔子孟子還是墨子,他們無不以治天下為己任,他們希望能通過自己對君王的輔助,對民眾的啟迪,使國家富強昌明,人民安居樂業(yè)。在我國歷史上,有很多愛國主義的英雄涌現,他們?yōu)榱藝液腿嗣竦睦?,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甚至寧愿放棄自己寶貴的生命來保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也有一些人,他們可能沒有為官,但是國家的利益,民族的興亡,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卻始終是他們關注的焦點。我們中國人喜歡談政治,尤其是男性,不論是王侯將相,還是普通老百姓,他們都將國家的禮儀看得至高無上,所以才會有歷史上的一次次變革,一次次進步,也才會有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民的覺醒,有了學生和工人登上歷史舞臺的壯舉,才會有無數仁人志士為了國家的進步發(fā)展拋頭顱灑熱血的撇小家為大家的壯舉,這一切皆因中國人心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經世愛國的思想。民國時期,國父孫中山先生曾親自設計并推廣中山裝,同時將上衣的四個口袋寓以禮義廉恥之意,主張用禮義廉恥來教化我國國民。

(二)“仁愛”思想的傳承

儒家思想在我國歷史上長期占據著正統(tǒng)地位,儒家思想中又以孔子的思想為核心,而孔子思想的核心即為“仁”——“仁者愛人”(《論語·顏淵》)“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等等,這些內容充分反映出孔子對“仁”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在孔門儒家的大力倡導下,“仁”的思想不斷深入人心,成為禮儀傳統(tǒng)的精神內核,最終為“仁德”思想的傳承夯實文化基礎。“仁愛”思想要求人們寬以待人,推己及人,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對待別人應該以寬容為懷,博愛為基,對待他人應該多些愛護。因此,中國人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同理心。長輩對待晚輩,父母對待子女多是無條件的愛,基于對父母之愛的回饋,子女對父母孝順有加,幾乎是無條件的。孝也成了我國的傳統(tǒng)美德。古代關于講孝道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勝枚舉。將這種仁愛的孝文化推己及人,就有了兄弟之愛、鄰人之愛、尊師重教,從而也就有了大眾之博愛。也是這種仁愛精神讓中國人在做任何事時都能充分考慮他人的感受,謙和有禮,也正是因為擁有這些美德,才有了“三顧茅廬”“程門立雪”“孔融讓梨”“以孝治天下”等各種各樣的美談。

(三)“以人為本”,重視和諧人際關系的營構

中國人講究“仁愛”思想,其實這和中國人講究“人學”,重視人,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的。從深層意義上來說,這和中國傳統(tǒng)禮儀所張揚的三綱六紀,以及以此解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精神是分不開的。“以人為本”這一理念在我國傳統(tǒng)禮儀文化中較為常見,在《管子》一書中,管仲對齊桓公說:“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辈⒅攸c說明了“以人為本”的文化內涵,這一思想在當時廣泛傳播,同時也影響了后世統(tǒng)治者的理念,唐太宗李世民更是謹遵“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民本思想,在《民可畏論》中對“以人為本”及其重要性做了進一步解釋。由此可見,“以人為本”是保障社會安定的最為必要的條件,也是齊家治國思想實現的保障。所以今天我們的國家在國內講的是“安定團結”,在國際上則主張和平,尊崇“和為貴”的中庸之道。中國人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更重視情感和心靈的溝通,而不是依靠理智,中國人講究給人留面子,而不是據理力爭,針鋒相對,這些禮儀傳統(tǒng)在構建和諧而的人際關系,營造安定和諧的社會秩序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就連在新文化運動中被作為舊文化代表的三綱六紀,在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方面也有其可取之處。

三、中華禮儀傳統(tǒng)的當代傳承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先輩代代相傳下來的優(yōu)秀禮儀文化,是世界文化長廊中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永遠驕傲并加以保護和傳承。著名史學家錢穆說:“中國文化說到底只有一個字,那就是禮。禮是中國人一切行為的準則,體現著中國文化的特殊性,在西方語言里沒有對等的詞可以對譯?!盵9]在我國古代,上至國家典制,下至人們的衣食住行,無不貫穿著禮的精神。中華優(yōu)秀禮儀傳統(tǒng)的弘揚與傳承在當代依然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用優(yōu)秀禮儀傳統(tǒng)重塑國民形象,營構良好家風

“國民形象”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其形象如何,不能靠下個定義或是抽象的描述和概括而定,那需要依靠國民的具體行為表現去判定。就像我們平時常說一個人是不是懂禮儀,也是看他平時做過哪些事,從而形成的一個印象。這些事不一定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也許是為客人斟上的一杯茶,也許是見面時的一個微笑,也或許是別人有困難時及時伸出的援手。平時很多人認為禮儀都是些細枝末節(jié)的小事,無關大局,也是繁文縟節(jié)的事,無關痛癢,所以從來不注意這些細節(jié)。卻忽略了一個古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币粋€人的大節(jié)往往通過一個一個的小細節(jié)展示出來。

我國自古是禮儀之邦,禮樂教化最為成熟,影響深廣。在我國的歷史進程中,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禮儀文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導致一定時間內禮儀甚至出現了斷層,好在我們進行了及時深刻的反思,現如今,我們將思想道德素養(yǎng)看得非常重要,而禮儀文化與道德素養(yǎng)相互融合,協(xié)調一致,能夠彌補遺留下來的問題,提升國民素養(yǎng),從各種細節(jié)之處給予人們以指導,讓人們在鄰里相處、日常工作生活中相互禮讓、互相幫助,懂得尊師重道、尊老愛幼,甚至擁有家國情懷。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禮儀非常注重家風家教的傳承,古人注重詩書傳家,歷代名人家訓都很看重這一點。傳統(tǒng)家風文化倡導勤勉治學。家風不僅對一代人產生影響,其重要作用更在于他會變成一種家門傳承影響一代代子孫。比如著名學者陳寅恪先生一家三代秉持愛國主義家風,為國家在不同的領域作出了巨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非??粗丶绎L家教,在2015年2月17日的春節(jié)團拜會上首次論及家風家教,強調家庭關系與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重要關系。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風家教的重要論述正是基于我國深厚的禮儀傳統(tǒng)的理論淵源,對于促進新時代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他強調“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10]昔人倡導的齊家,非常重視在家庭之內營造和諧的氣氛,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果一個家庭的倫理秩序都混亂不堪,那么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便無從談起。基于此,家風家教起碼要做到堅守孝道、尊親愛親,勤儉治家、力戒奢靡,和睦友鄰、禮暖人心。作為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對個人性格的養(yǎng)成十分重要,而家風家教作為家庭的內在思想引導,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天然一致的內在聯系,對整個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二)弘揚優(yōu)秀禮儀傳統(tǒng),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

家國一體,小家和則大家安,大家安則小家穩(wěn)。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需要一個個小家為其添磚加瓦。從一國范圍來說,社會各個機構、各個行業(yè)如果都能秉持經世愛國、仁愛為先,“以人為本”的禮儀傳統(tǒng),都能做到恪盡職守,各盡其職,那么一個和諧有序的文明國家并不只是一個夢想。我國自古推崇仁愛德治,遇事看重以禮來化解矛盾、平息糾紛,這樣達到和為貴的和諧局面,這一傳統(tǒng)若是人人能遵守,國國肯踐行的話,加之以必要的規(guī)章法則,那么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就不會只是一個口號和理念。任何文化,包括禮儀文化,都是有其時代性的,我們完全可以在傳承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合理揚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優(yōu)秀的合理的科學的部分為我們現今所用,不越其底線,禮法并用,共同促進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

(三)傳承優(yōu)秀禮儀傳統(tǒng),塑造良好國家形象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形象,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形象,這些形象都是在與人與國交往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經過比較和鑒別所具有的屬于自己的獨特特點。中華民族形象,是內在本質和外在客觀形象的結合。我國的民族形象和國家形象,其內在的本質本性即建立在悠久歷史傳承上的“禮”,一個國家要想繁榮昌盛,真正強大,就要建立在這樣一個健康向善的敢于創(chuàng)新的文化基礎和思想基礎上,這樣才能構建出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生活狀態(tài)。每一個朝代的統(tǒng)治者,以及家族的尊長,始終堅信禮儀教化的非凡影響,于個人而言,禮儀可以涵養(yǎng)性靈;于社會而言,禮儀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文明和諧的秩序。禮儀來源于生活,優(yōu)秀的禮儀傳統(tǒng)指導生活,禮儀文化經過幾千年歷代先賢的傳承與完善,很好地詮釋了我們泱泱大國謙遜、友愛、公正、仁義的形象,傳承優(yōu)秀禮儀傳統(tǒng)對國家、民族、社會大發(fā)展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推動作用。

“人無禮而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家無禮則不興,國無禮則不寧?!保ā盾髯印ば奚怼罚┳鳛槎Y儀之邦,禮在中國社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禮儀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核,通過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繼承性發(fā)展,把內在的精神范式、促進機制提煉出來,有利于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文化助力。中國禮儀文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代表性文化,是由我國這個古老國度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所構筑的。在全球化的今天,充分發(fā)揮禮儀傳統(tǒng)的精神浸潤,對于構建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注釋:

① 鄒昌林認為:中國之禮,與政治、法律、宗教、思想、哲學、習俗、文學、藝術,乃至于經濟、軍事,無不結為一個整體,為中國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之總名.

參考文獻:

[1]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N].人民日報,2021-03-07(4).

[2]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313.

[3]王樹祥.積極推進禮儀教育[EB/OL].(2020-12-08)[2023-06-01].https://m.gmw.cn/baijia/2020-12/08/34440769.html.

[4]左傳[M].郭丹,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22:50.

[5]蘇力.綱常、禮儀、稱呼與秩序建構:追求對儒家的制度性理解[J].中國法學,2007(5):45.

[6]老舍.大地龍蛇·序.老舍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289.

[7]季羨林.讀書治學寫作[M].北京:華藝出版社,2007:51.

[8]呂麗.論中國古代的禮儀法[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0(2):63.

[9]彭林.彭林說禮:重建當代日常禮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218.

[10]習近平.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EB/OL].(2016-12-15)[2023-06-0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15/c_1120127183.htm?ivk_sa=1024320u.

◎ 2021年度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校級科研課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野下中華禮儀傳統(tǒng)的文化認同研究》(編號:ZL2021003)

作者簡介:

王玲玲,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禮儀教育。

猜你喜歡
禮儀傳統(tǒng)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飯后“老傳統(tǒng)”該改了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tǒng)
老傳統(tǒng)當傳承
誰遠誰近?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tǒng)
禮儀篇(下)
孝——禮儀第一禮
知禮儀,做謙謙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