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家芳 阜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話題是好習慣。
什么是習慣呢?習慣就是指長時間養(yǎng)成的不易改變的行為、動作、生活方式、社會風尚等。
習慣有好壞之分,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習慣是思想與行為的真正領導者,習慣讓我們減少思考的時間,簡化了行動的步驟,讓我們更有效率,但同時也會讓我們封閉保守、自以為是、墨守成規(guī),所以好習慣與壞習慣是并存的。
如果您希望孩子出類拔萃,將來有一個美好的人生,那么你就必須明白一點,習慣決定未來。
齊白石是我國著名的書畫家。他非常珍惜時間,從不浪費時間,他給自己定了一個標準,就是每天要揮筆作畫,一天至少要畫五幅。雖然他已經90 多歲了,但他還一直堅持這么做。有一次,齊白石的家人、朋友和學生來給他過90 歲生日,在喜慶的氣氛中,他一直忙到很晚才把最后一批客人送走。
這時他想,今天五幅畫還沒有完成呢,應該做完畫再睡覺,于是他拿起筆堅持作畫。好習慣成就了一個偉大的書畫家。
才女武亦姝的父母在她上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言傳身教,培養(yǎng)她閱讀、背誦的好習慣。而這樣的好習慣不僅讓她在詩詞大會上一舉奪魁,也讓她以高分考入了清華大學。好習慣成就了一個有才情、有涵養(yǎng)的孩子。
好的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習慣時,要時時注意的一個概念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這個概念由教育心理學家列夫·維果斯基提出,指的是“孩子現(xiàn)在能做到的”和“孩子通過教育激發(fā)潛力后能做到的”之間的能力范圍。
我們期待培養(yǎng)孩子生活習慣,一定要落在他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才有意義。孩子已經做得很好的事情,沒必要再去要求和強調,孩子再怎么努力也暫時做不到的,就不用太著急培養(yǎng)。
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給孩子提出恰當?shù)囊笈c任務,習慣的養(yǎng)成才會有意義。
第一,家長看似容易的收拾玩具、刷牙、洗臉,如果孩子沒有經過細致的學習過程,他很難做得很好。
尤其是如果孩子還沒到學會某項能力的年齡,加上父母也沒有給孩子做過細致的講解和模擬演練,那么,看似簡單的日常行為總是做不到位就一定是必然的。
所以,選擇能夠匹配孩子當下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行為要求,并做好模擬演練,才能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第二,允許孩子求助,并告訴孩子爸媽時刻準備給他提供幫助,而且也非常樂意幫助他,這樣孩子覺得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爸爸媽媽是可以幫助他的,他就有信心把事情做得更好。
第三,認可孩子,不僅認可他做的事情還要認可他本人以及他做事的態(tài)度。一定要有具體的細節(jié)和具體的鼓勵,給孩子一個方向上的指引,讓孩子能夠有信心越做越好。
第四,家長還要試著讓習慣變得有趣,好習慣的養(yǎng)成,貴在堅持,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很多生活習慣不好培養(yǎng),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些習慣太無趣了,激發(fā)不了孩子的興趣。
第五,家長可以嘗試讓孩子的行為成為群體行為的一部分。
因為人是社會化的動物。讓行為具有社交共振會更好地激發(fā)孩子的行為動機,所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起摘菜,一起出門都是不錯的選擇,刻意給孩子當榜樣的效果遠比不上帶領孩子進入一場大家都扮演著特定身份的互動來得更好。
總結一下,我們期待培養(yǎng)孩子好的生活習慣,一定要落在他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才有意義,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夠給孩子提出恰當?shù)囊笈c任務,習慣的養(yǎng)成才會落到實處,也更有意義。
一位家長給老師寫過這樣一條短信:“老師,我的孩子寫作業(yè)的時候特別不專心、不認真,每天都著急把作業(yè)寫完,急著去看電視,我?guī)退麢z查作業(yè)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他的作業(yè)寫得很潦草,而且錯誤很多,我也很著急,我講孩子,孩子也煩。老師,你有沒有好的辦法能夠教一教我呢?”有這樣煩惱的家長可能不止一個,其實這是因為孩子沒有養(yǎng)成基本的學習習慣。
第一步就是幫助孩子確定目標,要根據(jù)孩子的年齡和具體的情況和孩子共同商量,選擇其中相應的內容,在一定階段進行培養(yǎng),當每個階段都確定了培養(yǎng)目標后,我們才能有針對性地引導孩子培養(yǎng)習慣。
第二步就是形成慣例,需要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計劃表,把每天的時間規(guī)劃起來,讓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更有規(guī)律,一般三個星期左右,孩子就能夠養(yǎng)成習慣,就會自覺地在固定的時間去做固定的事了。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觀念,也要從小抓起。如果你的孩子現(xiàn)在才兩三歲,可以通過日常對話教孩子認識時間,形成對時間和時間順序的大概認識,還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讓孩子感知時間,比如沙漏、鐘表。
第三步,要求一定要明確細化,明確每個階段培養(yǎng)的目標,在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對每個目標進行細化,把要求具體明確地告知孩子,比如一些基本的學習習慣,學會傾聽,明確告訴他傾聽時不要做其他事,眼睛要看著對方并能做一些回應,不打斷他人,在他人說完話后再說話等,這其實也是在培養(yǎng)孩子尊重他人的習慣。
第四步,習慣是條件反射長期積累和強化的結果,必須持之以恒地去堅持。很多家長都說要堅持可太難了。
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他們的自控力是比較弱的,需要家長長期的陪伴和鼓勵。 這個鼓勵不是“你真棒”“你真聰明”這樣的話語,鼓勵也是有秘訣的,通過具體描述孩子的行為和你的感受,可以讓孩子清楚地知道我們喜歡或不喜歡的行為是什么樣的,同時告訴孩子你的期望,讓孩子朝著這個方向繼續(xù)努力,這就是我們言語上的正向激勵法,除此之外,還可以給孩子獎勵小星星,一朵大紅花等,過一段時間,還可以讓孩子用這些小獎品換取更好的獎勵,這也能激發(fā)孩子持續(xù)向上的力量,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愛學習,會學習,學得好,是絕大多數(shù)家長夢寐以求的目標。但是如何達成這一目標卻讓很多家長感到難度很大,這就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付出更多的努力。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我喜歡,我要學
興趣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和源泉。要讓孩子愛上學習,首先要激發(fā)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這個興趣不單單指學校學科學習的興趣,而是讓孩子保持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引發(fā)他們探索的欲望。
小學階段的孩子,對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我們可以根據(jù)不同年齡段的認知特征,將現(xiàn)階段學校里傳授的知識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把學習的空間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去。
我快樂,我能學
積極的情緒體驗是維持行動的能源,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的快樂和滿足會促使他們更主動地去學習,在學習中我們更應該關注過程,而不只注重結果,當孩子完成一個階段的學習與探索,和他們討論在過程中收獲的快樂比單純地問孩子考了多少分要有意義得多。孩子看完了一本書,我們可以跟他交流,問一問孩子喜歡書中的什么故事,什么人物,哪些地方讓他感觸很深。
當孩子做了一個小實驗,我們可以問問他在這個實驗的過程中都有哪些新的發(fā)現(xiàn),這個實驗的成果帶給我們怎樣的喜悅。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和他們討論一下要如何克服困難,要稱贊他們在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學習是快樂的,孩子在學習中有所收獲,自然就愿意主動享受。
我堅持,我能行
成就感是源源不竭的動力。學習的道路不總是一帆風順,也不是每一處都有美妙的風景,偶爾的挫敗可能令人消沉,這時候我們要以成就感來激勵孩子堅持下去。幫他們制定一個在現(xiàn)有能力范圍內稍加努力就能達成的小目標,每次達到目標就給予鼓勵和適當獎勵,給孩子信心,用事實讓他們感受到“我能行”。
偶有失敗,也不用打擊批評他們,可以幫助他們調整目標,和他們一起總結經驗,改進方法,直到成功。然后再制定下一個小目標,循序漸進,持續(xù)給他們成就感,獲得堅持下去的動力,不知不覺,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離最初那個要求進步的大目標更接近了。
學習帶來了信心,孩子覺得努力了一定能行,他們就真的變得很棒!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獨特的種子,要等到不同的花期才綻放光彩。有的是梨花,春風拂過迎風招展;有的是梅花,大雪紛飛傲立枝頭。但不管是哪一種花,在生長發(fā)芽的階段,都需要我們用耐心、愛心、細心、精心來澆灌。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勞動是幸福的源泉,勞動可以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具有綜合育人價值。新時代勞動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要讓學生牢固確立“四個最”的勞動價值觀,即最光榮、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
勞動對于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勞動是一切創(chuàng)新和進步的基礎。培養(yǎng)勞動習慣對孩子獲得一生的幸福是非常重要的。
現(xiàn)在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自己都不做家務,不勞動,那怎么給孩子樹立一個勞動榜樣呢?所以,家長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永遠是家庭教育中不變的真理和制勝的法寶。勞動最光榮的理念以及家長參與勞動的狀態(tài),都會對孩子的勞動意識產生重要影響。
一項關于兒童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全家共同分擔勞動的家庭中,有超過七成的孩子表示非常樂意做家務,遠遠高于那些以家長老人為主或聘請家政做家務的家庭。所以,讓孩子養(yǎng)成愛勞動的習慣,家長必須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創(chuàng)造熱愛勞動的家庭氛圍。
很多忙碌的家長常常說實在沒有時間,沒有精力陪伴孩子。其實和孩子一起做家務就是最有意義的陪伴。衡量家長是否盡責盡職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關鍵是當家長有時間的時候,是否愿意把時間留給孩子,哪怕每天只有很少的時間,哪怕只做一件事。家長不妨利用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做做家務。在做家務的過程中既拉近了親子的關系又共享了勞動的喜悅。
如果家長改變一下觀念,孩子可以做的勞動有很多:自我服務是勞動,例如洗臉、刷牙、穿脫衣服、洗澡等;種植飼養(yǎng)是勞動,例如我們照顧小動物,種植植物;服務他人是勞動,例如在家里做家務,到外面去參加社區(qū)服務或者一些公益性的活動等;就連一些美術活動,其實也與勞動密切相關,例如折紙、剪紙、茶藝、插花等。最初的勞動主要是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隨后開始嘗試承擔一些服務他人的勞動。
許多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懶,覺得不愛做家務是現(xiàn)在孩子的通病。
其實不然,當孩子剛剛學會說話、走路,逐漸有了自我意識之后,就有了要自己做事的強烈愿望。他們經常跟在大人的身后,模仿大人做事情。
在他們的眼里,做事情可不是辛苦的工作,而是像做游戲一樣有趣的事情。
假如這個時候家長能因勢利導,鼓勵孩子勞動,并給予具體的指導,那就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習慣。
反之,如果家長認為孩子年齡太小了什么也做不了,讓他站在一旁不要添亂,那么就會挫傷孩子勞動的積極性。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小時候的經驗對長大后的行為習慣有很大的影響。
一個孩子如果總是不成功,體驗的都是挫敗感。那么久而久之,就會陷入習得性無助,喪失繼續(xù)嘗試的信心和勇氣。
所以,在培養(yǎng)孩子勞動習慣時,不僅要讓孩子勞動,更要讓他獲得成功的體驗。
家長應對孩子的勞動進行指導。孩子們因為年齡小,不知道怎樣使用勞動工具,家長們可以適當進行幫助或者指導,同時還要肯定孩子的貢獻和進步。
教會孩子必要的自我保護知識,提醒孩子安全第一。實踐持之以恒的勞動計劃。
有研究顯示,在有家務勞動固定分工和計劃的家庭中,孩子參與家務勞動的意愿明顯高于沒有分工和計劃的家庭。
孩子勞動獲得成就感會在大腦中建立一個刺激與反應的連接。
如果這一連接反復地出現(xiàn),就會形成習慣。倘若生活環(huán)境缺乏穩(wěn)定性,不時發(fā)生與原有連接不同的刺激,就會令孩子無所適從,不利于形成期望中的觀念與行為。
人們常說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習慣影響人的一生。
孩子生來就像一張白紙,思想、舉止都是由父母、環(huán)境、教育決定的。
家長若是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好的人生,就必須注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
孩子要養(yǎng)成好習慣,家長更要擁有好習慣,家長要努力成為好習慣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