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詞匯是文化在語言表達上最直接的體現(xiàn)。親屬稱謂詞蘊含著使用者對親屬關系的認識,在整個詞匯系統(tǒng)中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研究平潭方言親屬稱謂詞,能夠從語言詞匯的角度對平潭的地域文化做最直接的關注。文章通過描寫平潭方言母系核心親屬稱謂詞,以點帶面,對其作縱向的梳理和橫向的比較,從接觸視角看平潭方言親屬稱謂詞的特點,關注平潭方言今后的發(fā)展路徑,并分析現(xiàn)有親屬稱謂系統(tǒng)背后的文化機制。
【關鍵詞】平潭方言;親屬稱謂;母系;歷時;共時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03-0111-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3.036
平潭綜合實驗區(qū),簡稱“嵐”,古稱海壇,位于福建省東部沿海,由126個島嶼和702個礁石組成,主島海壇島為福建省第一大島,全國第五大島。平潭東瀕臺灣海峽,與臺灣新竹港相距僅68海里,是中國大陸距臺灣省最近的地方,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也為其發(fā)展提供了時代契機。西臨海壇海峽,與福清、長樂、莆田隔海相望,距離省會福州市區(qū)僅128公里。
平潭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平潭方言既受周邊方言相接觸的影響,也有其相對獨立、保守的一面。平潭話在《中國語言地圖集·漢語方言卷》(2012)中被劃歸為閩語-閩東片-侯官小片。
詞匯系統(tǒng)中的小類—親屬稱謂系統(tǒng),是由所有表示親屬關系的親屬稱謂詞共同構成的,它反映了使用者對所有親屬關系的認識。在一種方言中,對同一親屬關系的表示可能有不同的親屬稱謂詞,即“同指異名”;相反地,同一親屬稱謂詞也有可能用來表示不同親屬關系,即“同名異指”。親屬稱謂系統(tǒng)的這種“形—義”不對等的情況在各個方言中都有表現(xiàn)。親屬關系是人與人之間最親密的一種關系,研究親屬稱謂詞能夠直接觀照當?shù)厝说乃枷胛幕瘍?nèi)涵,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同時關注歷時源流與共時比較,注重描寫平潭方言的母系核心親屬稱謂系統(tǒng),并從接觸視角總結特點,關涉平潭方言在新時期的發(fā)展路徑,同時借親屬稱謂詞研究探索其背后隱含的文化機制。
一、福建平潭方言的母系核心親屬稱謂系統(tǒng)
由于當前學術界對親屬關系的分類標準不一,導致親屬稱謂詞的分類存在差異。既有從是否有血緣關系切入,分為血親和姻親;也有根據(jù)是否與自己有直接關系,分為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也有同時選取兩個標準,將親屬關系分為直系血親、旁系血親、直系姻親、旁系姻親。還有直接從傳統(tǒng)宗法觀念入手,直接分為宗親、外親和妻親三類。還有一種從譜系出發(fā),將親屬稱謂體系分為四大類,父系、母系、夫系、妻系,每一體系中再分上輩、平輩、下輩?;蛑苯涌紤]輩分因素,分為祖輩、父輩、平輩、子輩、孫輩。各種分類方式各有側重點,本文選取譜系分類標準,具體關注母系核心親屬稱謂詞,即上下三代中最基礎、使用頻率最高的親屬關系。
平潭方言親屬稱謂詞調(diào)查的發(fā)音人是五十歲的中年男子,同時參考馮愛珍(1993)《福清方言研究》、李榮(1998)《福州方言詞典》中親屬稱謂部分。
(一)祖輩
1.外祖父:平潭話稱外祖父為“外公”。即在表示祖父的“公”前加上代表親屬遠近關系的“外”表示外親,也即母親的父親。
2.外祖母:平潭話稱外祖母為“外媽”。與“外公”的構詞方式相同,在表示祖母的“媽”前加上代表親屬遠近關系的“外”表示外親,也即母親的母親,也可記作“外嫲”。
(二)父輩
1.母親:平潭話稱母親為“依娜”。在《漢語方言地圖集》(2008)中,平潭話中對母親的稱呼被劃為“其他”,也即與閩方言,甚至與全國其他方言的稱呼都不相同。故無從得知其準確的字形,本文參考馮愛珍(1993)《福清方言研究》中對母親稱呼的別稱,即“依娜”,借此表示平潭話的母親稱謂詞。福清方言中稱母親主要使用“依奶”,福州方言中早先也主要使用“依奶”,后來還出現(xiàn)稱“依媽”表示母親。福州方言和福清方言中表示母親的稱謂在許寶華(1999)《漢語方言大詞典》中都有記錄,但平潭方言卻沒有任何相關文獻記載,由此可見,平潭方言還沒有受到學界的普遍關注,平潭方言研究還有很大的空間。平潭話中用“依娜”稱呼母親,主要是用在面稱,而背稱時則常使用“X+奶”的結構?!癤”主要是人稱代詞“我”“汝”“伊”,即“我奶”“汝奶”“伊奶”,依次表示我媽、你媽、他媽?!澳獭贝蟾攀莻€后起字,最初寫作“嬭”,《說文》未收錄。《漢文典》收“嬭”,釋為母親?!稄V韻》:“嬭,楚人呼母?!薄豆乓魠R纂》引《合并字學集韻》:“奶,乳也?!蓖瑫r引《中州全韻》:“奶,乳母。” ①由此可見,“奶”的本義即母親,而后引申為母乳?!澳獭北砟赣H,最早見于北宋《太平廣記》:“其家樹上,忽有靈語,呼阿嬭,即會妻乳母也。”此后文獻記載也較少,故可以斷定“奶”是個活躍在口語中的詞。平潭話的背稱中還保留中古時期的這種叫法,由此可見,平潭話中還存有中古漢語的遺跡,從中也可看出平潭話保守封閉的一面。
2.母親的兄弟及配偶:平潭話稱母親的兄弟為“阿舅”,稱其配偶為“阿妗”。這里有新老派稱呼的不同,“阿舅”“阿妗”主要是老派稱呼,而新派大多以疊音“舅舅”“妗妗”稱之。“舅”在平潭親屬關系中代表至高無上的地位,當一個家族中的女兒結婚了,她的舅舅是整個婚禮中最重要的人,也是被奉為最上座的,其次才是父母長輩等?!墩f文·男部》:“舅,母之兄弟為舅,妻之父為外舅。從男臼聲?!薄稄V韻》:“舅,夫之父也,亦母之兄弟?!薄夺屆め層H屬》:“舅,久也,久,老稱也。”《釋名》用聲訓解釋“舅”,但含義不明,《說文》和《廣韻》皆認為“舅”有“母之兄弟”義,故可以斷定“舅”的本義為母親的兄弟。相同地,若在平潭方言中給舅舅排行的話,則稱“大舅”“細舅”“三舅”“尾舅”等。至于“妗”則并非一開始就表示舅母義。朱夏蔚考證“妗”具有舅母義最早是由“舅母”二字合呼而來的,并且引宋代張耒《明道雜記》:“經(jīng)傳中無嬸與妗字,嬸字乃世母二字合音,妗字乃舅母二字合呼也?!奔础版 笔羌俳枳郑伞熬四浮倍旨弊x而成。②“妗”最早出現(xiàn)于哪個朝代還不明確,但它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分布較廣,南方方言與北方方言區(qū)皆有涉及。蘇新春(2000)運用詞頻選取法調(diào)查“妗”,發(fā)現(xiàn)“妗”在北方的三個點中擁有2個詞,而在閩、粵方言中構成的詞語多達14個,由此得出“妗”在北方統(tǒng)一程度較高,在南方的構詞則存在相當分散的結論。在平潭方言中,“妗”的組詞能力也比較強,有“阿妗”“妗妗”“妗媽”等稱呼。
3.母親的姐妹及配偶:平潭話稱母親的姐妹為“姨姨”,稱其配偶為“姨丈”?!耙桃獭睂崬樾屡煞Q呼,老派稱呼則會以“排行+姨”表示。例如“大姨”“細姨”“三姨”“姨姨”等。稱最小的姨姨還可用“尾姨”。而對“姨丈”的稱呼則跟從姨姨的排行稱呼,直接在“大姨”“細姨”等后加上“丈”即可。
(三)平輩
母親兄弟姐妹的子女:平潭話稱母親兄弟姐妹的子女為“表兄弟姊妹”。該親屬關系的稱呼與父親姐妹的子女的稱呼相同,但與父親兄弟的子女的稱呼略有不同。對父親兄弟的子女稱為“叔伯兄弟姊妹”。稱呼母親兄弟姐妹的子女以及父親姐妹的子女一律將前綴“叔伯”替換為“表”。由此可見,在平潭人眼中,只有父親兄弟的子女關系最為親近,母親兄弟姐妹的子女與父親姐妹的子女則擁有相同的地位。
(四)孫輩
1.本人的外孫及配偶:平潭話稱本人的外孫為“外甥”,稱其配偶為“外甥人”。這里稱“外甥”與上文父系子輩中表示本人姐妹的兒子的稱呼一樣。按照本人稱孫子為“孫”的標準,外親孫子則應前加“外”表示,即正常情況下平潭話稱本人的外孫應是“外孫”,但此處卻往低了一輩稱,因此可以認定此處是從子稱。大概是因為外親與宗親本就有隔閡,再加上祖輩與孫輩年齡差距較大,為彌補這種差距和隔閡,故選擇從子稱。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為強調(diào)親屬關系,有時也稱“外甥孫”。至于稱呼本人外孫的配偶,參考“弟新婦”“孫新婦”,按理說應該是在“外甥”后加上“新婦”表示,例如《漢語方言大詞典》(1999)中記載吳語-上海崇明區(qū)稱外孫妻子/外甥妻子為“外甥新婦”。但平潭話中沒有這樣的稱呼,而是稱作“外甥人”,與福州方言稱呼相同。筆者認為是因為在平潭人的觀念中,本人外孫的媳婦不是來到自己家里的婦人,終究到底是外親家的媳婦,故在構詞方式上不使用“新婦”二字以示區(qū)別。
2.本人的外孫女及配偶:平潭話稱本人的外孫女為“外女”,稱其配偶為“外女孫婿”。同上文,這里稱“外女”與上文父系子輩中表示本人姐妹的女兒的稱呼一樣。同樣是選擇從子稱拉近與孫輩的距離。表示外孫女的配偶稱呼“外孫女婿”,與表示外孫的配偶稱呼不同,它沒有另造構詞方式,而是直接參考孫女的配偶稱呼,在“孫婿”前加“外女”表示外親關系。
總結母系親屬稱謂詞,大都是在表示親屬關系的詞根前加上“外”或“表”等表示外親關系,以區(qū)別父系親屬稱謂詞。
二、從接觸視角看平潭方言母系核心親屬稱謂詞的特點
美國語言學家坎貝爾認為“語言接觸會引發(fā)語言變化”,在其著作《歷史語言學導論》中列舉了語言接觸的研究內(nèi)容,包括借用、區(qū)域語言學、洋涇浜、克里奧爾語、混合語等。其中,語言接觸最基本、最典型的表現(xiàn)是詞語的借用。從母系核心親屬稱謂詞的描寫中可以窺見,平潭方言中有與閩方言共通的一些性質,也有與普通話共通的一些性質,這些相關的詞語表達體現(xiàn)了平潭方言與周邊方言、普通話的積極的語言接觸。吳喜(2012)稱平潭方言呈現(xiàn)出一些語言過渡地帶混合型方言的特點。
(一)與周邊方言的共性
平潭方言是閩東方言,更是閩方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閩方言存在較強的內(nèi)部一致性,因此,平潭方言與周邊其他閩方言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共同點。
平潭方言與周邊方言的親屬稱謂詞大都是由“詞綴+詞根”的形式構成。包括加前綴、中綴、后綴。例如平潭話大都是“阿+親屬稱謂詞根”:阿舅、阿妗等;廈門方言也多以“阿+親屬稱謂詞根”:阿公、阿母、阿娘、阿姑等;福州方言則大都是“依+親屬稱謂詞根”:依公、依爸、依姑、依姨等。
平潭方言背稱親屬時常加人稱代詞“我”“汝”“伊”。福清方言中“我”“汝”“伊”皆為詞語前綴,稱本家親屬時,在稱謂前加“我”,稱別家在稱謂前加“伊”,稱對方親屬時加“汝”。③ 由于詞匯雙音化,若在稱謂前加人稱代詞,則會對原稱謂作相應的簡化,例如“阿舅”—“我舅”,“阿妗”—“伊妗”等。
平潭方言重視同輩間的排行次第,區(qū)別同輩排行有特殊的前綴“大”“細”“尾”。福清方言中也使用這一套排行稱謂,但有一點不同,表示排行第二時,福清方言可以使用“細”也可以使用“二”,平潭方言只能使用“細”。例如,平潭方言稱呼母親的兄弟:大舅、細舅、三舅、四舅……尾舅。福清方言稱呼母親的兄弟:大舅、細舅/二舅、三舅……尾舅。
(二)與普通話的共性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即從明清官話發(fā)展而來。普通話與平潭話也存在一些共性,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以后,普通話作為強勢語言在各地方言中大肆發(fā)展,平潭方言也深受其影響,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都出現(xiàn)向普通話靠攏的現(xiàn)象。平潭話是從福州話發(fā)展來的,據(jù)吳喜(2012)統(tǒng)計,平潭話與福州話基本相同的親屬稱謂詞占85.65%。由此可見,平潭話大致上與福州話一致,但也有自身的發(fā)展變化。這一部分變化中就有平潭話向普通話靠攏的結果。
例如前綴“伊”和“阿”。福州話在親屬稱謂詞根前大都加“依”,但平潭話則大都加“阿”,平潭話的這個特點就是受普通話影響。普通話中多用“阿+人名”表示親切,還有“阿姨”等親屬稱謂泛化成社會稱謂,基于此,平潭話多以“阿”為前綴,方言中仍然以“依”作前綴的親屬稱謂詞,例如“依娜”等都是較為存古的說法。
普通話影響平潭方言最明顯的就是當代老、中、青三代人在使用方言時出現(xiàn)的詞匯上的差異。老年人用詞最存古最穩(wěn)定,中年人既受方言影響、又受普通話影響,很多時候出現(xiàn)兩說的情況,至于青年人則很多已經(jīng)只會普通話不會方言,出現(xiàn)“方言失語癥”。例如對母親的兄弟的稱呼,老年人稱“阿舅”,中年人稱“阿舅”/“舅舅”,青年人只稱“舅舅”。
可以預見,隨著推普工作的進一步完成,平潭方言的生存空間會越來越狹窄,方言使用也會越來越老齡化,這種發(fā)展是不可逆的,也是時代的訴求。因此在平潭方言逐漸消失在口語之前,應重視對現(xiàn)有方言的保護與傳承,語保工作應盡快全面地深入地開展,讓平潭方言至少可以留存在書面語或一些音像視頻中。
三、平潭親屬稱謂詞體現(xiàn)的文化內(nèi)涵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非常密切,語言是民族文化的載體,不同民族的語言反映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稱謂詞語有著深刻的文化烙印,它的歷史變遷反映了新舊文化觀念的變化?!?④如鄭獻芹所言,體現(xiàn)親屬關系的親屬稱謂詞是文化在語言上的外顯,透過當?shù)卣Z言特征可以洞視該地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
1.嚴明有序的大宗族觀念。宗法制度影響華夏子孫長達三千多年,商周時代的宗法親族組織、秦漢以后的宗族組織、唐宋以后的姓氏宗族組織、明清以下直到近代的鄉(xiāng)黨家族組織 ⑤,不同時期具體形式不同,但都是以血緣為紐帶、以親族關系為框架建立起的家庭-社會制度。在平潭親屬稱謂詞中最明顯的就是父系稱謂體系較母系復雜、母系稱謂體系又較姻系稱謂復雜。母系親屬稱謂大多是在父系稱謂基礎上前加“外”“表”等表示外親關系的前綴構成。例如父親的兄弟的子女要稱“叔伯兄弟姊妹”,但母親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稱“表兄弟姊妹”。
2.長幼有序的傳統(tǒng)等級觀。這是封建宗法制度的延伸影響。要想維護宗法秩序,必須有尊卑觀念,而體現(xiàn)尊卑觀念則必須明確輩分和長幼。親屬稱謂詞先輩分后長幼,配合宗法制度維護宗法秩序。祖輩、父輩、平輩、子輩、孫輩等都是輩分觀念的直接體現(xiàn),每個輩分中的稱謂有相應的詞根,例如祖輩有“公”“媽”,父輩有“奶”“舅”“妗”“姨”,平輩有“兄”“弟”“姊”“妹”,孫輩有“甥”等。這些詞根各司其職,不允許越位,不可能出現(xiàn)用“公”稱孫輩,用“甥”稱父輩的情況。即使出現(xiàn)輩分長于自己,但年齡卻小于自己的,也一定得按稱謂稱呼,不可直呼其名。輩分中又必須明確長幼次序,在稱呼中強調(diào)排行,即平潭盛行的一套表示排行的“大”“細”“尾”前綴。
3.尊卑有禮的儒家文化。傳統(tǒng)社會尊孔、尊儒,儒家文化作為主流文化長期影響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在親屬稱謂中也有直觀的體現(xiàn)。儒家文化講求仁義,重視禮法,認為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益,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其中有三項都和家庭親屬關系有聯(lián)系,先齊家再治國是孔子一直信奉推崇的,由此可見孔子對家庭倫理的重視程度。傳統(tǒng)中國社會大家庭大都四代、五代同堂,且妻妾、子女眾多,旁親外親人數(shù)也很可觀,且親鄰間常走動聯(lián)系,那么就急需建立一套能夠體現(xiàn)權威、尊卑、長幼、親疏的親屬稱謂系統(tǒng)。這樣一套親屬稱謂系統(tǒng)除卻能夠保證家族內(nèi)管理,對維護社會穩(wěn)定等也有明顯的作用。例如古代刑法的連坐制度,“夷三族”“株九族”等都是從親屬關系入手。平潭親屬稱謂系統(tǒng)完善,從以上所描寫的核心親屬稱謂系統(tǒng)中即可窺見,每個親屬關系都有相對應的親屬稱謂詞表示,決不會出現(xiàn)混淆、不明所以的情況。
4.新時期的婚姻生育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廢除一夫多妻制,實行一夫一妻制,20世紀70年代起國家還推行晚婚晚育和獨生子女政策,這些都使得中國家庭結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tǒng)的大家族已難以存見,取而代之的是簡單的三代親屬,且許多旁親距離較遠、聯(lián)系漸少,與之相應的親屬稱謂也就逐漸消失。未來或許僅存“外公”“外媽”“依娜”“外甥”“外女”等稱謂。至于其余的稱謂,史寶金認為:“它們將從今后家庭的人倫關系中逐步消失,或者只是作為一種非實際的血緣或姻緣親屬關系的社會化泛稱,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社會交際語言中?!?⑥
“語言是文化的產(chǎn)生和關鍵,文化的發(fā)展也促使語言更加豐富和細密。” ⑦語言和文化的發(fā)展互相交織,互相促進。因此,本文通過關注平潭方言親屬稱謂詞,分析現(xiàn)有稱謂系統(tǒng)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展現(xiàn)平潭歷史文化風貌。
注釋:
①宗福邦等主編:《古音匯纂》,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第397頁。
②朱夏蔚:《親屬稱謂詞“妗”的歷時考察》,《漢字與歷史文化》2021年第16期,第94頁。
③林學陽:《福建福清方言親屬稱謂特點》,《漢字文化》2021年第24期,第8頁。
④鄭獻芹:《近十年來漢語稱謂詞語研究概況及分析》,《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第1-2頁。
⑤李樹新、楊亭:《漢語親屬稱謂泛化的文化心理考察》,《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5年第3期,第89頁。
⑥史寶金:《論漢語親屬稱謂的特征及其社會歷史文化背景》,《語言學研究》2003年第2期,第140頁。
⑦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頁。
參考文獻:
[1]福建省平潭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平潭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1-2,687-691.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等編.中國語言地圖集·漢語方言卷(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11.
[3]曹志耘.漢語方言地圖集·詞匯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42-56.
[4]胡士云.漢語親屬稱謂研究[D].暨南大學,2002:1-2.
[5]馮愛珍.福清方言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186-188.
[6]李榮.福州方言詞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8:467-469.
[7]陳章太,李行健.普通話基礎方言基本詞匯集·詞匯卷(上)[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2387.
[8]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9:244,309,3441-3442,3687.
[9]吳喜.福建平潭本地話詞匯比較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2:2.
作者簡介:
高佳麗,女,漢族,福建平潭人,上海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yè)202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