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莉
2023年10月,我在遼寧美術館參觀“棟梁——一代建筑宗師梁思成學術文獻展(沈陽)”。在那些黑白照片和相關注釋中,除了不同時期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梁思成的兩位同學陳植和童寯(jùn)多次引起我的注意,前者是因其夸張的“C位狂人”(網(wǎng)絡流行語,核心位置),后者則是冷僻的名字以及遼寧老鄉(xiāng)的身份。他們都以建筑為專業(yè)、為職業(yè),是第一代中國現(xiàn)代建筑師的杰出代表。我嘗試梳理三人的求學及任職等信息,得出一段關于教育、職業(yè)、性格、愛好、友誼的故事。
水木清華,癸亥歲月
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為留美預備學校。學制上分為中等科和高等科兩種,主要有各省推薦和學校公開招考兩種選拔方式。學生在中等科完成學業(yè)后,成績合格者可以直接升入高等科就讀。此外,高等科學生的來源,還有相當部分的插班生(一般通過公開招考的方式選拔)。梁思成和陳植是前一種方式,1915年考入中等科,一直讀到高等科畢業(yè),共在清華學習8年時間,1923年畢業(yè);童寯則是后一種方式,1921年中學畢業(yè)后通過考試進入清華高等科,在清華學習4年時間,1925年畢業(yè)。
當時的清華學校效仿西方教育模式,十分重視藝術和體育的培養(yǎng)。學生的課余生活豐富多彩,各種學生社團活動十分活躍。在此次“棟梁”文獻展上,有四幅梁思成在清華時期的照片,分別是清華學校歌詠隊成員合影、清華學校管樂隊員合影、清華學校美術社成員合影以及《清華周刊》經(jīng)理部(編輯部)成員合影。從中可以得知,梁思成與陳植同為清華學校歌詠隊隊員,與童寯同為清華學校美術社成員。這也可以看出三人的興趣所在:陳植熱愛音樂;童寯對美術感興趣;梁思成興趣廣泛,身兼多職。
在清華求學期間,梁思成相當活躍,除了參加歌詠隊和管樂隊,編輯校刊,還是一名跳高健將,在全校運動會上得過第一名。梁思成與同班的吳文藻、徐宗漱等四人,將威爾斯的《世界史綱》譯成中文,1923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童寯酷愛美術,曾在清華舉辦過個人畫展。陳植在清華期間曾參加校歌詠隊及管樂隊,還在學生刊物《癸亥級刊》“瑣談”欄目中發(fā)表《雷車勒》一文,主要敘述古代羅馬的一位英雄故事。
這里要解釋一下《癸亥級刊》,這是一本早期清華的學生刊物。按照當時清華學校的學制,學生必須連續(xù)修滿中等科4年、高等科4年課程方可畢業(yè)。這級學生于1915年9月入中等科,高等科畢業(yè)應該在1923年(干支為癸亥),又名癸亥級。這和現(xiàn)在的說法不同。我們現(xiàn)在是以入學年份為“級”,以畢業(yè)年份為“屆”,當年清華學生的“級”相當于我們今天所謂的“屆”。
《癸亥級刊》是清華癸亥級學生1919年中等科課業(yè)結束時的紀念刊,未公開發(fā)行,僅供個人留念。在這本刊物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熟悉的名字,比如吳文藻、吳景超、孫立人、梁治華(梁實秋)等,清華八年是他們?nèi)松钠瘘c,《癸亥級刊》則記錄了他們青少年時期的心聲。
來自中國的學霸小分隊
當時社會上將清華學校畢業(yè)生赴美留學稱為“放洋”,癸亥級學生在1923年畢業(yè)后“集體放洋”。1923年8月,陳植和同學們先到上海集合,8月17日乘杰克遜總統(tǒng)號郵輪橫渡太平洋,于9月1日抵達美國西雅圖。到達美國后,大家分別去不同學校報到。陳植要去費城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筑專業(yè),這是他在好友梁思成的影響下選定的學校和專業(yè)。梁思成比陳植大一歲(兩人分別出生于1901年和1902年),1915年他們一起考入清華學校,因父輩之間友誼頗深,兩位少年也一見如故,在中等科班級又住同寢室,關系相當親密。當他們臨近畢業(yè)考慮留學院校和專業(yè)時,清華1918級的朱彬、1919級的趙深、1921級的楊廷寶已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專攻建筑專業(yè)。陳植接受了梁思成的建議,兩人計劃同往賓大求學。但不幸的是就在1923年春天,梁思成遭遇車禍腿部骨折,推遲了一年才出國。1924年,梁思成和未婚妻林徽因一起來到賓大,梁思成學建筑,林徽因入美術系選修建筑課程。1925年,小梁思成和陳植兩級的童寯也來到賓大建筑系求學。童寯1900年出生于奉天(今沈陽),在沈陽接受基礎教育。1921年,他的父親恩格去北京出差時了解到清華在這一年開始接收東北籍考生,于是鼓勵童寯前去報考。那一年報考清華的考生有三四百人,童寯名列第三。作為清華和賓大雙重校友,陳植、梁思成、童寯?shù)热耸冀K保持著密切的交往。
陳植曾說過,他們這批中國學建筑的留學生,因為特別顯眼,而被叫做一群“中國的小分隊”(The?Chinese?Contingent)。這不僅僅是人種上的特別,更是成績上的突出。賓大當時的學習評分分為三檔:第一檔是P,Pass(及格);第二檔是G,Good(優(yōu)良);第三檔是最高的分數(shù),Distinguished(杰出),標注為D。有中國學者在賓大檔案館找到了當時的成績單,中國留學生幾乎都是D、G兩檔,P檔比例極低。別的學生可能交完作業(yè)或者放假就到處去玩,但是中國留學生們都在徹夜畫圖。
1926年,賓大美術學院(現(xiàn)改名為韋茨曼設計學院)曾宣布,過去四年中,該校學生所贏得的建筑競賽超過其他所有學校學生獲獎總數(shù),其中,一半的獲獎者為中國學生。之后,來自中國的獲獎者層出不窮。陳植參加了1927年沃特·柯浦紀念設計競賽,在28人提交的作品中獲得第一名;童寯則獲得全美50多個學校學生參與的全美設計競賽一等獎。
學業(yè)之外,他們更是多才多藝。陳植始終是最活躍的一個學生,他師從著名男中音歌唱家霍·康奈爾教授學習聲樂,參加了賓大的學生合唱團,經(jīng)常隨團在費城附近演出。童寯沉默寡言,在賓大學習期間,他畫水彩畫的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1928年,童寯獲得建筑學碩士學位,之后在費城和紐約兩地建筑師事務所分別實習了一年。1930年他回國時途經(jīng)歐洲多國,用畫筆記述了歐陸風情,留下了200多幅寫生繪畫。2023年6月,其中的80余幅畫作原稿在童寯生前工作過的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展出。
賓大的教育強調(diào)與實踐相結合。趙深和陳植先后在費城的同一家建筑師事務所實習,陳植和童寯則先后在紐約的同一家事務所實習,陳植是童寯?shù)耐扑]人。這給三人之后長達20余年的實踐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與陳植和童寯不同,梁思成選擇了一條偏學術的道路。他在賓大獲得了建筑學學士、碩士學位,又入哈佛大學研究中國古代建筑。
第一代中國現(xiàn)代建筑師
據(jù)統(tǒng)計,1918年至1941年間,有23位中國留學生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筑,這些學生多來自于清華學堂。他們歸國后成為開啟中國建筑行業(yè)和建筑教育的先鋒,因此被譽為“第一代中國現(xiàn)代建筑師”。林徽因是這批學生中唯一的女性,也是唯一一位完成學業(yè)但未被授予建筑學位的學生(因當時賓大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畢業(yè)時僅被授予美術學士學位)。賓夕法尼亞大學官網(wǎng)在2023年10月宣布,該校將于2024年5月18日舉行的賓夕法尼亞大學韋茨曼設計學院畢業(yè)典禮上,向林徽因頒發(fā)遲到已久的建筑學學士學位。
1928年,學成歸國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受聘東北大學,創(chuàng)建東北大學建筑系。四年制的課程教學主要借鑒賓大模式,僅增加了宮室史和東洋美術史兩門課,教師僅梁、林二人勉力支撐。梁思成便邀請海外的同學回國任教。陳植說:“我就是由他(梁思成)函催,于1929年秋往東北大學的”,因此還放棄了回國前游歷歐洲的計劃。1930?年,在紐約的童寯也收到梁思成發(fā)來的電報。同年加入東北大學的還有蔡方蔭,他與童寯同為1925級清華畢業(yè)生,在麻省理工攻讀建筑。
東北大學建筑系的教學逐步走上正軌,梁、陳、童等人分別帶領不同的設計題目。用童寯?shù)恼f法,“東北建筑系,純采用學徒制度,其教學方法模仿巴黎,圖案限期交卷,合集比賽,而各教授甄列給獎”。建筑系第一屆學生劉致平回憶說:“因為事實的需要,建筑系的工程課鐘點很不少,而建筑圖案設計課也很多,所以我們感到有些吃力,晚上也常做圖案設計,教授們也不辭辛苦,晚上也來改圖?!?/p>
由于沈陽的嚴寒氣候,陳植、林徽因都患了肺病。1931年,梁思成回到北平,進入中國營造學社工作;陳植南下上海,與趙深合開建筑事務所;童寯接替梁思成成為系主任?!熬乓话耸伦儭北l(fā),日軍占領沈陽,東北大學校園被封閉,學校正式宣布解散。童寯帶領一家人離開沈陽,一直隨身帶著西方建筑史的幻燈片。在隨后的戰(zhàn)爭歲月里,他帶著這批幻燈片輾轉四方。新中國成立后,東北大學復校改稱東北工學院,童寯將這批保留了20多年的幻燈片無償交給東北工學院。
1931年11月,童寯接到陳植邀請,赴滬加入趙深、陳植的建筑事務所,后事務所更名為華蓋建筑事務所,從此,三人開始了長達近20年的合作。1932年,東北大學建筑系部分高年級的學生流亡到上海,童寯聯(lián)絡建筑界的好友為他們補課,再聯(lián)絡大夏大學為他們授予畢業(yè)文憑。這批學生的日常授課、考試經(jīng)常在童寯家中進行,童寯?shù)拇髢鹤油姲自?jīng)撰文回憶自己當“茶童”的經(jīng)歷,父親上課、監(jiān)考,他就提著水壺為學生們添茶加水、找紙找筆。
以后的人生中,梁、陳、童三人以不同的方式繼續(xù)為中國的建筑事業(yè)貢獻力量。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了建筑系,畢生致力于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護,1972年病逝于北京。童寯1952年開始在南京工學院(現(xiàn)東南大學)建筑系任教授,1983年病逝于南京。陳植一直在上海生活,參加了上海中蘇友好大廈、閔行一條街、張廟一條街等重點工程的設計,2001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