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冠青
繼城市漫步、菜市場漫游等風潮之后,集章式旅行又成為不少年輕人的“心動選擇”。據(jù)媒體報道,熱門旅游景點和城市有無數(shù)條集章攻略,在某短視頻平臺,“故宮博物院蓋章”的短視頻播放量高達488萬余次;在網(wǎng)上搜索“旅游集章冊”,多家店鋪集章冊銷量過萬。充滿儀式感的集章,讓很多古老的城市有了全新的打開方式。
前不久,筆者一位朋友來北京,就自帶精致筆記本,點名要去中國工藝美術館集章。說實話,我起初的心態(tài)是興致索然加訝異不解的,當時,我印象中的“章”還停留在傳統(tǒng)模式——要么是大大的博物館名稱,要么是簡單直接的建筑外觀。誰知一到現(xiàn)場,我瞬間就感覺“真香”了:十幾枚印章各有不同主題,名稱、色彩和紋理都充滿美感、相得益彰。
比如,名為“曠古遺音”的印章,展示的是一把古樸典雅的館藏七弦古琴,顏色是清幽的淡紫色;“含香聚瑞”的主角是一鼎玉雕花薰,章色是中國傳統(tǒng)色中的翡翠色。朋友看后感慨道:“這就像是在用中國美學‘洗眼睛’?!?/p>
過去,由于時間、交通等條件的局限,人們的旅行模式比較相似,大多是一路急匆匆,迅速完成必去景點“幾件套”的打卡。如今,很多人的旅行節(jié)奏慢了下來,對城市的“打開方式”也逐漸豐富起來:喜歡戶外騎行的人,可以自定一條老建筑觀賞路線,一路走走停停,感受城市的獨特文脈;對“盤串”感興趣的年輕人,可以與店主交流沉香、老山檀、金絲楠木等各類木種的質(zhì)地和香氣,了解傳統(tǒng)的大漆制作工藝,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一個充實的下午……
其實,這種人與城市的相遇模式才是最美好自然的。畢竟,每個人的興趣點不一樣,城市也自有其多元的面向,旅行就該有“一千零一種”打開方式,而不是被固有的范式所框定。松弛下來,靜待二者“化學反應”的過程,反而能讓人發(fā)現(xiàn)更多城市文化寶藏,帶來更多不期而遇的驚喜。
可以看出,不管是集章,在菜市場的吆喝聲中感受人間煙火氣,還是城市漫步,人們的旅行訴求不再只是“完成”那么簡單,而更在意的是停留和體驗。這個過程中,人與人的連接是至關重要的。
前不久,筆者去福建,偶入一家冷泡茶店。老板問我們從哪里來,有什么飲茶偏好。點過單后,我們聊起老白茶冷泡和熱泡的風味差別,她索性泡上了熱茶,請我們自己對比。隨后,她還為我們科普了茉莉花茶的詳細制作方法,生普和熟普的區(qū)別,以及正山小種的命名緣故,言談中充滿對茶文化的熱愛。就這樣,一次原本普通的消費變?yōu)橐粓觥捌凡杞涣餍?。那一刻,福建的飲茶文化不再只是宣傳冊上的文字,而是真正“活”起來,散發(fā)出它的獨特魅力。
街巷的另一頭,一位年輕店主則致力于“煙火書寫”,希望通過在不同場地、不同生活原料上的書寫,“復原”毛筆字本身的力量。于是,在店里的書簽上,在街道一旁的芭蕉葉上,都能看到那些充滿意蘊的毛筆字。某種程度上,正是這些店主的熱愛和表達,為游客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消費體驗,也賦予這條商業(yè)街區(qū)獨特的文化氣質(zhì)。
一座城市的文化寶藏,需要這樣用心的挖掘和傳承,通過各種鼓勵性政策,為文創(chuàng)者們營造更加開放、包容的環(huán)境,才能為城市的打開方式創(chuàng)造更多可能,實現(xiàn)人與城的“雙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