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煥崗
近日,國家博物館的“犀尊”火了。犀尊全名為“西漢錯金銀云紋銅犀尊”,觀眾通過一臺可視導覽器,就能與2000余歲的文物“對話”,了解它的前世今生。更為重要的是,犀尊的出土佐證了今天瀕臨滅絕的犀牛,曾經(jīng)在中華大地廣泛生存。
長相似牛,名字又叫牛,不少人就認為,犀牛應該與牛是近親。然而,并非如此。據(jù)動物分類學顯示,犀牛與馬和斑馬是近親,它們同為奇蹄目,而牛則是偶蹄目。目不同,當然不會是親戚。
在地球上,犀牛是除大象之外的最大陸生哺乳動物,體長達2.2~4.5米,肩高1.2~2米,體重2.8~3.0噸,最大個體超過6噸。
犀牛祖先出現(xiàn)于3000萬年之前,如今其后代全球僅存4屬5種,分別為黑犀牛、白犀牛、蘇門答臘犀牛、印度犀牛和爪哇犀牛,主要分布于亞洲和非洲。開闊的草地、稀樹草原、灌木林或沼澤地,是犀牛理想的棲息環(huán)境。它的食物以草為主,也會吃一些水果、樹葉、樹枝、藤條和稻米。通常成年犀牛每天需要吃草0.5噸,是一般食草類動物食量的數(shù)十倍。與大象相比,犀牛食量也要多出一倍,是名副其實的“大肚王”。
雖然犀牛的眼睛細小且高度近視,只能看到近處的物體,但是它有較強的嗅覺和聽覺。鼻子能辨認出許多氣味。那雙大耳朵更是敏感,稍微有點異樣聲音,哪怕是非常細小的,也能捕捉到,被譽為靈敏的“竊聽器”。
犀牛依靠鼻子和耳朵,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并判斷敵情,從而贏得充足的時間來研究應敵對策。一般情況下,它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然而,如果遇到敵人緊緊相逼,它也會拼死相搏。據(jù)說,若是激怒犀牛,大象也要避讓三分。由此可見,犀牛打起仗來,極為兇猛。
犀牛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角。首先,與一般牛角不同,犀牛角長在頭部中間,有雙角也有獨角。比如,非洲的白犀牛、黑犀牛和亞洲的蘇門答臘犀牛都是雙角,呈前后排列、前長后短狀。印度犀牛和爪哇犀牛則為獨角,都生活在亞洲。
其次,犀牛不管是雙角,還是獨角,都是從鼻梁的皮膚上長出來,屬于上皮組織的衍生物。其角均為實心,比牛、羊、鹿等的角都堅硬、鋒利。
最后,犀牛角既能制成傳統(tǒng)藥材,又能制成精美的工藝品。阿拉伯國家將犀牛角看作社會階層的象征;也門和阿曼舉行儀式時使用的匕首手柄非常講究,采用犀牛角制作而成。
皮厚是犀牛的另外一個特點。皮最厚部位可達5~6厘米,薄一些的臀部皮也在2厘米左右。古代作戰(zhàn)用來防御刀槍的盔甲,一部分就是用犀牛皮做的。
為拯救犀牛,世界相關組織已將犀牛全部列為瀕危物種,并禁止各國交易任何犀牛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