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人
“85后”北京女孩宋晶,從小學開始就喜歡看國內外各類文博紀錄片,逐漸對文物修復產生了興趣。上初中后,課余時間,宋晶除了繼續(xù)看紀錄片,還常常一頭扎進古書堆,看得津津有味。從那時起,她就下決心要成為一名古籍修復師。
從事文物保護工作,需要化學知識打底。高中畢業(yè),宋晶考入復旦大學化學專業(yè)。大學畢業(yè)后,懷著對文物修復的熱忱,她到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研習文物保護。
讀研期間,宋晶師從著名文物保護專家胡東波教授。胡東波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文物保護專業(yè)的帶頭人,從事文物保護工作與科研已有30多年。在胡教授的指導下,宋晶參與了多個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在實踐中不僅積累了豐富的專業(yè)知識,還提高了保護、修復文物的動手能力。
研究生畢業(yè)后,宋晶如愿進入國家圖書館古籍館,成為一名真正的古籍修復師。
一頁紙表面看起來只有幾個蟲洞,但打開反光板就會發(fā)現(xiàn),上面布滿細細密密的小洞,有時候一天下來一頁紙都補不完
修復古籍絕非易事。修復師如同醫(yī)生給人看病一樣為古籍“治病療傷”,針對不同“病害”,如蟲蛀、霉變、腐蝕、版心開裂、墨跡遇水洇化等,制訂不同的修補方案,實施起來短則幾天,長則數(shù)月。
修補期間,修復師不僅要緊盯書頁,還要屏氣凝神。因為很多古籍極為脆弱,一次輕輕的呼吸,就有可能讓殘片翻飛,導致二次傷害。修復工序更是復雜、精細:拍照存檔、擬訂方案、標號、制糊、配紙、溜書口、刷漿、訂線等,整個過程容不得半點閃失。
在國家圖書館工作的前幾年,宋晶的主要任務是補蟲洞。很多時候,一頁紙表面看起來只有幾個蟲洞,但打開反光板就會發(fā)現(xiàn),上面布滿細細密密的小洞,有時候一天下來一頁紙都補不完。馬蹄刀、三角刀、木槌、噴壺、針錐、量筒、毛筆、鑷子、刷子……近30種工具分列在工作臺上,她屏氣凝神,手握毛筆,小心翼翼地蘸取糨糊,將補紙貼到蟲洞破損處,再用鑷子一一剔除多余的毛邊和殘邊,盡可能使古紙與補紙完美貼合。
古籍修復過程非常緩慢,但古籍保護又要保持與時間賽跑的緊迫感,這就需要修復師靜下心來,周而復始地完成一項項精細的工作。光陰在人與古籍默然相對間,慢慢流逝。隨著修復的古籍越來越多,宋晶非但沒有感覺工作枯燥日子難熬,反倒有意外的驚喜。她曾修復一幅古畫,畫作濕潤之后,藍色背景下隱約顯現(xiàn)一些文字,內容大致是畫家作畫的目的和感悟,但紙張干透以后,這些文字便悄然消失了。宋晶在感慨畫家妙手慧思的同時,也為自己能夠跨越時空,與古人交流而怦然心動。
“一遍遍的修復過程,其實也是一次次的修心之旅。投入修復工作后,我常常沉浸其中,摒棄雜念,忘記時間,自然也就遠離了浮躁?!?/p>
2022年初,宋晶所在的修復小組,接到由字節(jié)跳動專項基金支持的《永樂大典》“湖”字冊的修復任務。這冊《永樂大典》收錄了有關“湖”字的詩、詞、文等,包括謝靈運詩,唐宋元明時期的詩、文,以及宋元時期的詞等內容。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圖書館之前藏有此冊的后一冊和前一冊,此冊的發(fā)現(xiàn),補全了三冊,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推進修復計劃時,修復小組卻遲遲無法動工。
原來,此冊《永樂大典》被發(fā)現(xiàn)時,前后書衣已經面板脫落,書脊則完全缺失,修復難度非常大。宋晶說:“由于《永樂大典》異常珍貴,為了不給古籍造成新的傷害,修復小組特地先復制了一本一模一樣的樣書進行修復試驗,之后才敢對真跡下手?!?/p>
在對書芯的修復方面,修復師們參考之前的經驗,在不拆除原裝幀的前提下,將書立起來,對書葉(線裝書通常為筒子葉,一張筒子葉稱為“一葉”,相當于今天書籍的兩頁)進行掏補修復。但與此前不同的是,修復師們會在修復前對書葉紙張進行纖維分析檢測,并從庫存紙中選擇成分配比和顏色均相近的紙張作為補紙。
破損的黃色絹質書衣該如何修復?修復人員對此進行了全新的嘗試。宋晶說:“以往通常會直接從市場上購買相似的絹,這次則按照原件量身定制?!毙迯腿藛T對《永樂大典》書衣用絹的絹絲粗細、密度等進行精準測量,織造出與原件極為相似的絹制樣品。
為了使新絹在色彩上更接近原件,修復人員參考《明會典》中所記載的黃色染料,再結合明代其他文獻中的相關記述,選擇當時可能使用的傳統(tǒng)植物染料對其染色,并進行老化處理。反復試驗后,又經過多個步驟,他們終于得到了適合修復原件的補絹。
如何讓原絹與補絹完美銜接?修復人員再次面臨新的挑戰(zhàn)。“絹上有很多毛邊兒,直接補上去不夠美觀,要先借助高倍放大鏡等儀器把每根絲都捋順。這是個極其費眼的活兒?!痹诮伒男扪a方式上,是碰接、搭接還是縫接?宋晶和同事們進行了多種嘗試,最終,他們選擇將新絹搭接在舊絹下面的方式,因為這樣接口處看起來是最自然的。
修復人員齊心協(xié)力,經過一年多努力,終于讓這部《永樂大典》“湖”字冊煥發(fā)新生。2023年5月16日,包括《永樂大典》“湖”字冊在內的39件古籍對公眾展出。展出現(xiàn)場除了實物外,還用了全息幻影,不僅向觀眾展示了修復成果,還展示了古籍修復技藝。
之前有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曾引發(fā)人們對古籍修復的熱情。這次全新的展出方式再次把古籍修復師拉進人們的視野,引起人們對這個職業(yè)的關注。近年來,我國持續(xù)加大古籍保護力度,成效顯著。然而,古籍保護仍存在修復速度趕不上老化速度的難題,大量古籍亟待搶救。宋晶說:“修復人才缺口依然很大,很多老師傅退休后又被返聘?!?/p>
深知人才培養(yǎng)的不易,宋晶也和前輩們一起走進校園開講座、辦培訓,并指導高校派來實踐的學生。她希望以此感染更多的年輕人,讓他們在這個冷門專業(yè)里找到一生的熱愛。
看到自己經手的古籍面向公眾展出,讓人們了解到以前的歷史,宋晶感覺自己像個修補時光的人,內心充滿成就感:“一遍遍的修復過程,其實也是一次次的修心之旅。投入修復工作后,我常常沉浸其中,摒棄雜念,忘記時間,自然也就遠離了浮躁?!?/p>
(摘自《婦女生活》)(責任編輯 史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