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奇
郵購了一箱北方小甜柿,打開一看,有兩板,放置得像菜市場里一板一板的雞蛋,一枚一枚穿著白色網(wǎng)紋裝,乒乓球大小的小紅柿妥妥地窩在每個凹坑里,看著就讓人喜歡。洗了兩只來吃,外面仍是硬的,掰開里面,已經(jīng)蜜糊了,像西紅柿瓤,味道有點澀。妻子告訴我,應(yīng)該剝了皮吃,我說這怎么剝,都撕不下來皮,她說放熟幾天唄。果然,放幾天后再吃,撕皮就輕而易舉了。
想起小時候剝雞蛋,剛煮熟,拿起來就剝,結(jié)果皮肉粘連,殼易細(xì)碎不說,還浪費不少蛋肉。母親說,心急剝不了熱蛋,應(yīng)該先放在冷水里涼一涼,才好剝。照話去做,放涼后,蛋皮一剝一個溜。
記得有一次,去一個朋友家吃飯,這朋友平時不太沾家務(wù)。他妻子在廚房里做菜,忙不過來,喊:“給我剝兩瓣蒜!”他聽到便拿來幾頭蒜,在客廳剝起來。一會兒,他妻子又喊:“剝完了沒?要佐菜了!”朋友說還沒。他妻子一步跨進來,見才剝下可憐的幾瓣,嗔笑他:“真笨!你就不會用刀拍散再剝,這樣子……菜燒完了蒜都還沒得用!”她一把搶了過去,轉(zhuǎn)身進廚房,放在砧板上,拿刀噼噼啪啪一頓拍,三下五除二就剝完了。
去皮之道,各有不同。像柿子這類東西,要待成熟;像雞蛋這類東西,要熱后放涼;像大蒜這類東西,要暴力壓裂……每一樣?xùn)|西,都有它外在與內(nèi)在分離最適宜的條件、時機和方式,如若把握不當(dāng),就剝不好皮,輕則嘗不到好味道,重則事倍功半,甚至對東西造成損傷和浪費。
聯(lián)想到人,人就像一枚果實,這一輩子孜孜以求無非內(nèi)在的成熟和外在的成功,依我的眼光來看,成熟是果肉,成功是果皮。每個人都有正確的打開方式:有的人像小紅柿,放熟后才更甜美;有的人像雞蛋,需要熱熟后冷放;有的人需要外力加壓才能更好地釋放。人各有異。
我們生活中卻常常沒有細(xì)心顧及這些。例如,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耐心,不講時機和方式,不管孩子聽不聽得進去,接不接受得了,自己先急得雞飛狗跳,恨不得赤膊上陣,代替那個我們嘴里的“笨蛋”,孩子也弄得左驚右怕,無所適從;有時夫妻之間也是如此,一個人始終嘮叨個沒完,另一個始終糾住錯誤說個不停,不清楚對方心里冷熱,相互煩得不得了;在工作中也時有這種情況,溝通一件事情,出發(fā)點各不相同,各扯各的,一方講皮,另一方講肉,雞同鴨講。其實做人做事都講究一個時機,一個方式,一個分寸,方法不對,效果便完全不同。
世間的道理,概莫能外,都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找到了鑰匙,鎖就好開了。
(編輯 雪彤/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