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緒峰
光陰消磨,歲月老去。是你,用繡針,用絲線,用繡品,留住了光陰,留住了歲月,留住了過往。
纖纖擢素手。指間的柔和、靈動,如一幅畫,透出了無比的可愛與稚嫩。靈巧地把針線挑起,再扎下去,把針穿到絹面的底下,再回勾,刺在絹面上,提起,收線,這一筆,便好了。于是,曾經(jīng)稚嫩的手,經(jīng)過針的挑撥,生出繭;經(jīng)過光陰的打磨,心靈更成熟,靈巧中不乏沉穩(wěn)。
針法的多樣性造就了不同風格。這和園林也極其相近。針法特色分好幾種:平、齊、細、密、勻、順。園林有亭、臺、樓、閣、花、木、水、橋,一樣精致,一樣秀美。針法有平針、亂針等。光是打底就很艱難,一下下亂針上第一層,重復雜亂中顯示特有的神韻。看似亂針,卻顯自然。再上第二層,換不同顏色再一陣亂針,但每一層越往上越細越平,挑、拔、拉、收,此針,小巧尖銳,為絹面增添了一層層生機。一手放上,穿、挑、勾、收、拉;一手放下,應襯絹面,往上回應,針就被繡娘的十指操控把玩,于絹的兩面穿梭,破開絹,輪流交織,是否像一只小舟,沖破阻礙,乘風破浪?
我見到的第一位繡娘大師盧梅紅,她讓我崇敬。她的繡品讓我著迷?!逗苫ā贰而S尾花》《蘇州園林》,一幅幅刺繡精品奪人眼目。從孩童開始隨母親一起繡,從小繡到大,每幅都那么真實、靈動。五幅竹子,以為都是用水墨畫的,細看才看到迭出不窮的絲覆蓋在一起,多么遒勁、挺拔。宣紙上的筆墨,丹青、朱紅、蔚藍化作絲線般不斷的精神,流向遠方。鎮(zhèn)湖八千繡娘,留下多少傳奇的故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鄒英姿,一次次前往國外,把當年被掠走的中國古代刺繡《靈鷲山說法圖》(《涼州瑞像圖》),一針針、一線線地繡回來。鄒英姿耗時四年,刺繡300余萬針,終于完成《涼州瑞像圖》,她無償捐贈給敦煌藝術館,讓千年古繡品終于歸家。大師繡娘留住了光陰,留住了文物,留住了歷史,留住了刺繡精神!一位繡娘,說她兩三歲時趴在搖籃里,就看著媽媽繡花,她與母親相依為命,一直跟在身邊,每當她哭泣時母親便一邊唱著兒歌,一邊刺繡,安慰著她。如今,她也成了鎮(zhèn)湖繡娘的精英。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如繭絲一樣劈開不盡。正如韓樹俊《姑蘇十二娘》中描寫的:“一根絲線要劈成數(shù)十支細絲,你的精致已成為這座兩千五百多年古城當今城市精神的特色之一?!?/p>
來到蘇州鎮(zhèn)湖繡品街,我們參觀了盧梅紅蘇繡藝術館,一位位繡娘在繡著牡丹,花蕊橘黃,越往外越亮,在燈光的照耀下亮燦燦的,花枝招展,花瓣向外散開,張開,粉粉嫩嫩的,越往外顏色越深艷。
一樓大廳里陳列的繡品,一幅肖像畫,一個京劇武旦,右手五指握成一個拳頭。近看,青筋實起,左手伸直,筆直豎向左上方;眼睛也瞪大了,看著遠方,炯炯有神;眉毛也不歪不斜,成倒船形;鼻梁正中間,直直的,似一把橫劍;眼睛旁邊染起淡粉胭脂。頭上那叫一個精致,碩大勻稱的紅色絨球,排成人字形,中間最大,帽冠上繡有戲珠金龍,錯落有致;底下一排珍珠,金飾面牌,擁擠排列。
用色澤鮮艷的線去縫,用晶瑩亮眼的針去繡,經(jīng)過光陰的打磨,無限時間的傾注,一次次重復的動作,這就是堅持,萬物皆有堅持才成功。一代代繡娘,在流逝的光陰里,留下刺繡藝術的瑰寶。
點評:這是一篇走進“中國著名刺繡藝術之鄉(xiāng)”蘇繡小鎮(zhèn)社會實踐活動考察筆記,也是一篇抒寫蘇繡小鎮(zhèn)繡娘形象的散文。蘇繡小鎮(zhèn)繡娘的精致,已成為兩千五百年古城蘇州當今城市精神的特色之一,習作的主題鮮明而深刻。(指導老師:韓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