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
故宮博物院以得天獨厚的文物藏品優(yōu)勢,為更好地滿足社會各群體的觀展需求,每年在院內(nèi)外舉辦多場特色鮮明、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物展覽。本期開始,我們邀請供職于故宮博物院的專業(yè)人士帶領大家“紙上看展”,一是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二是深化對整個故宮歷史文化,以及故宮所承載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
古琴是我國歷史悠久、地位獨特、內(nèi)涵豐富的傳統(tǒng)樂器。相傳伏羲、神農(nóng)造琴,文王、武王增弦,自東漢始定型,至唐宋而完善。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總集《尚書》中,就有“搏拊琴瑟以詠”的記載;《詩經(jīng)》名篇《關(guān)雎》里,也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詩句。最古老的古琴存世實物,是2016年出土于湖北棗陽郭家廟的春秋古琴,距今已有兩千七百年歷史。
故宮博物院也與古琴頗具淵源。明清皇宮紫禁城中曾弦歌不輟、名琴在列;故宮博物院建立后,對宮廷舊藏的古琴進行保護、修復、研究與展示,同時新增稀世名琴入藏。如今,故宮共藏古琴八十八張,自唐宋迄明清,年代序列完整,輔以琴譜、琴箱、琴桌等珍貴文物,能較為完整地反映古琴文化風貌。
內(nèi)廷東六宮的鐘粹宮是故宮古琴館所在地。鐘粹宮之名,取匯集精粹之意,令名琴佳品薈萃其中,正與宮名相契合。2023年歲余,值新舊交替之際,古琴館經(jīng)三年改陳提升后重新開放,推出全新展覽“大圣遺音”古琴文化展第二期。館中展出故宮院藏古琴九張,以晚唐“飛泉”、南宋“海月清輝”等名琴為首,輔以清康熙金云龍紋編鐘、乾隆紅瑪瑙“半榻琴書”印等與古琴相關(guān)的文物藏品,以突出古琴既為國家典禮雅樂之用,又是士人修身養(yǎng)性、抒情達志之憑的文化價值。展覽還特設明宮舊藏琴譜《秋鴻》主題空間,由中央民族樂團古琴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楊致儉彈奏琴曲精彩段落,在展廳循環(huán)播放。一曲《秋鴻》入耳,感鴻雁振翅高飛之蒼雄渾樸、捕擊長空之曠達高逸,結(jié)合館中古琴文物一同欣賞,給觀眾以多維度的體驗。
如今存世的唐琴極為稀有,業(yè)界公認的僅十余張,故宮獨占其四,本次展覽的明星展品“飛泉”琴便是之一。此琴形制為連珠式,平首,方額,項、腰為三連弧形,弧間有尖峰狀凸起。琴身由杉木斫成,鹿角灰胎,髹栗殼色漆,有大塊朱漆修補,通身發(fā)蛇腹間冰紋斷。蚌徽,紫檀岳尾,白玉軫,青玉足。琴背龍池上方刻草書“飛泉”琴名,下方篆書“玉振”方印,兩旁刻篆書琴銘:“高山玉溜,空谷金聲。至人珍玩,哲士親清。達舒蘊志,窮適幽情。天地中和,萬物咸亨?!币庵复饲僖羯膳c高山流水、金鐘玉罄之聲相媲美。“飛泉”琴名、“玉振”印及琴銘俱貼金,據(jù)斷紋可知為同時期舊刻。
“飛泉”琴曾是清末民初北京琴壇重器。1920年間,古琴藏家李伯仁寓居北京,恰逢有人售琴為父換藥治病,即此“飛泉”琴,遂以百金收得。1944年秋冬之際,琴被送至地安門大街一銀號作借款抵押,經(jīng)古琴名家管平湖鑒定真品無疑,其弟子程子容以重金入藏。1979年春夏之交,程子容主動將琴捐獻國家,后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轉(zhuǎn),由故宮博物院收藏至今。
與“飛泉”不同,宋琴“海月清輝”是流傳有序的清宮舊藏。此琴形制為仲尼式,平首,方額,內(nèi)收且平直的項與底腰?!昂T虑遢x”以桐木斫成,鹿角灰胎,髹栗殼色漆,朱漆修補,通身發(fā)牛毛冰紋間梅花斷。金徽,紫檀岳尾,青白玉軫,青玉足。琴背龍池上方刻隸書填青“海月清輝”琴名,其下填朱方印“乾隆御府珍藏”,池左右分別刻有梁詩正、勵宗萬、陳邦彥、董邦達、汪由敦、張若靄、裘曰修的琴銘,并填以五色。此七人均為康乾時期詞臣,常伴皇帝左右,一同聯(lián)句、作畫、賞琴,他們的琴銘,正是這張琴在清宮中收藏和使用的見證。
清宮諸帝中,與古琴結(jié)緣最深者非乾隆帝莫屬。而乾隆時期的古琴鑒藏,則是由雍正帝打下的堅實基礎。雍正四年(1726),曾命人于各處皇家宮苑收羅到古琴一百二十張,從中精選二十一張稱“出等”或“有等次”者,分別用“紅漆套箱”和“黑退光漆套箱”盛裝,這種“套箱”被稱為“琴箱”或“琴匣”,后來成為清宮名貴古琴的標配。乾隆帝即位后,對這些古琴重做鑒選,將雍正時期選定的二十一張琴進行裁汰、增補,最后選取二十四張定為“頭等”,并將其排定次序,統(tǒng)一配置穗子與琴套,此時已是乾隆十年(1745)。清宮古琴的系統(tǒng)化鑒選,經(jīng)前后兩代皇帝,歷時長達二十年。
乾隆帝對古琴之鐘愛不分今夕,在鑒選歷代名琴的同時,也命匠人斫制新琴。但新琴斫制并不常見,皆有特殊的機緣。在西苑瀛臺上,藻韻樓東南有一處建筑,名為“補桐書屋”,是乾隆帝寄托深厚情感的所在。他曾自述道:“予自雍正元年十三歲即在此讀書?!睍葑铒@著之處是院落中植有兩株高大梧桐。乾隆九年(1744),其中一株為風雪摧折,后又補種一株,“補桐書屋”之名便由此而得。
乾隆帝憐惜舊桐之材,下旨將其斫為四張古琴?;实蹫檫@四張古琴傾注了極大熱忱,甚至將此事交皇叔莊親王允祿專門辦理。琴的斫制成型由造辦處承擔,漆作、部分玉質(zhì)配件及琴套、琴匣的制作由蘇州織造完成,是內(nèi)務府造辦處與蘇州織造合作的成果。四張古琴最與眾不同之處在于,皇帝曾下旨“琴上龍池不必開”,古琴演奏有賴于琴腔內(nèi)空氣震動,不開龍池的“死膛”古琴無法有效發(fā)聲,并不具備彈奏功能。斫成后的古琴被分別賜名為“瀛蓬仙籟”“湘江秋碧”“皋琴鶴唳”與“云海移情”,并庋藏于補桐書屋。乾隆帝有御制詩《補桐書屋》:“假山疊磴窈而深,四壁琴書翰墨林。俯仰個中猶故我,補來桐樹已成陰?!惫徘俪闪藭莸年愒O,也成為皇帝永遠的情感寄托。
如今,補桐書屋的四張古琴早已流散無蹤,故宮博物院卻仍保藏有為數(shù)眾多的歷代名琴,它們會擇期于鐘粹宮古琴館展出,令人于七弦之上,聆松濤之聲,為世人講述古琴這一中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背后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故事。
(作者單位: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