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 奇
(四川省道孚縣農(nóng)牧農(nóng)村和科技局,四川 道孚 626000)
腹瀉牦牛大多表現(xiàn)為精神沉郁、體溫升高、偏瘦、食欲減退、反應(yīng)遲鈍、腹脹、腹痛、糞便惡臭,部分牦牛存在脫水、氣喘或呼吸困難的現(xiàn)象。腹瀉糞便多為黃色或黃綠色,棕色或深棕色,白色或灰色,部分糞便帶血或黏膜,糞便不成形或呈水樣。
2.1 感染性因素 引起牦牛腹瀉的感染性因素主要有病毒(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病毒、牛輪狀病毒、牛冠狀病毒、牛紐布病毒)、細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產(chǎn)氣莢膜梭菌)和寄生蟲(消化道線蟲、隱孢子蟲和球蟲)等病原微生物。
2.2 非感染性因素 非感染性因素也是引起牦牛,特別是犢牦牛腹瀉的重要原因。飼養(yǎng)管理不當、環(huán)境不良、應(yīng)激和營養(yǎng)不均衡等均會導(dǎo)致牦牛腹瀉。
3.1 細菌性腹瀉治療 治療原則為扶正祛邪、澀腸止瀉。方用白術(shù)、山藥、黨參、茯苓、柴胡、黃芪、蓮肉各10 g,桔梗8 g,扁豆15 g及炙甘草5 g,以上中藥加1 L 水浸泡30 min,煎煮20 min 后,分3次灌服,連用3 d。
3.2 病毒性腹瀉治療 治療原則為對癥治療,補中益氣。方用生地10 g、枳殼8 g、黃芩20 g、厚樸7 g、梔子10 g、秦皮15 g、石榴皮5 g,以上中藥加1 L水煎煮,2次/d,灌服。
3.3 濕熱性腹瀉治療 治療原則為清利濕熱、瀉火解毒。方用木香15 g、白頭翁40 g、甘草10 g、黃芩40 g、黃連20 g、秦皮15 g,以上中藥粉碎,加清水煎煮,每日早晚灌服。
3.4 寒濕性腹瀉治療 治療原則為溫中燥濕、健脾利水。方用桂枝、豬苓、干姜、炒蒼術(shù)、白芍各30 g,陳皮20 g、茯苓35 g、甘草15 g,以上中藥加清水煎煮后灌服,每日早晚分別用1劑。
3.5 腎虛性腹瀉治療 治療原則為壯腎補陽、溫脾止瀉。方用肉桂、肉豆蔻、干姜各30 g,茯苓、粟殼各40 g,砂仁、茱萸各15 g,白術(shù)、五味子各25 g,補骨脂50 g,以上中藥加鹽附片25 g,清水煎煮90 min,過濾后,2劑/d,灌服。
3.6 脾虛性腹瀉治療 治療原則為健脾益氣、和中止瀉。方用甘草、砂仁各15g,烏梅、龍眼肉、白術(shù)各25 g,訶子、黃芪、黨參各30 g,茯苓40 g,薏苡仁、山藥各50g,以上中藥加清水煎煮,2次/d,灌服。
3.7 勞傷性腹瀉治療 治療原則為補氣壯陽,溫中止瀉。方用升麻20 g、炙黃芪75 g、白術(shù)(炒)60 g、黨參60 g、當歸30 g、炙甘草30 g、陳皮20 g、柴胡20 g,以上中藥粉碎,過篩,混勻,50 g/d。
3.8 寄生蟲性腹瀉治療 治療原則為驅(qū)蟲。方用訶子、炒香附各25 g,白術(shù)、石榴皮、炒神曲、山藥各30 g,炒麥芽40 g,以上中藥加清水煎煮,2次/d,灌服,連用3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