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 劉欣欣
來自印尼華人移民家庭的李偉漢曾遠赴萬里尋找自己的根脈,如今,由他創(chuàng)始的中華家脈公司正幫助眾多海外華人尋根尋親。
俗話說“樹有根水有源”,從小在荷蘭出生長大,來自印尼華人移民家庭的李偉漢曾遠赴萬里尋找自己的根脈,如今,由他創(chuàng)始的中華家脈公司正幫助眾多海外華人尋根尋親。
我從何處來
46歲的李偉漢從小在荷蘭長大。在他六歲讀小學時,一位同學用不太友善的語氣對他說:“你的眼睛很奇怪,和我們的不一樣,真難看?!边@令李偉漢十分難過,他哭泣著問母親,“為什么我們和別人不一樣?”
“你記住,我們的祖先是中國人,下次如果還有人跟你說同樣的話,你告訴他們,我們的祖先在中國,兩千年前就已經能看書寫字了。你不要覺得羞愧,你要為你的根感到驕傲?!蹦赣H的回答讓李偉漢停止了哭泣,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一顆探尋自己根脈的種子。
100多年前,李偉漢的祖先從中國來到印度尼西亞;1949-1950年間,李偉漢的祖父母又舉家移民到荷蘭。從此,這個家族打上了三個國家的印記,其中華人的那筆色彩顯得最弱,卻成為李偉漢最好奇的部分?!拔医洺SX得很困惑,我的祖先100多年前就離開中國了,那為什么直到今天,我們還是會自稱為中國人而不是荷蘭人或者印度尼西亞人?我到底從哪里來?”
這些問題李偉漢的父母無法回答。來荷蘭之前,李偉漢的家族已在印尼生活了數(shù)十年,李偉漢父母也不會說中文,對家族歷史的認知止步于印尼。為了解答心中的疑問,2004年李偉漢從法律專業(yè)畢業(yè)之后就決定到中國發(fā)展。他一邊學中文,一邊做實習、找工作,希望通過一種落地生活的方式去了解關于中國的一切。而李偉漢對家族歷史的追尋也沒有停止。
鄉(xiāng)心通古今
李偉漢掌握了兩條關鍵的尋根線索:一塊墓碑和一位遠房親戚。傳統(tǒng)印尼華人的墓碑上都會有一些關于中國祖籍地的線索。李偉漢的曾祖父與高祖父在印尼的墓碑提到了一個地名——珠山。然而山東、河北以及金門等地都有這一地名。2008年,李偉漢聯(lián)系上了一位居住在廈門的遠房親戚,在他的帶領下,李偉漢踏上了實地尋根之旅。
這位遠房親戚將李偉漢帶到距離廈門80公里遠的一個漳州農村,那里是李偉漢曾外祖母的老家。村莊大約250人,有一個古老的祠堂。起初,李偉漢踏入村莊時,心中只是充滿好奇,并未感受到與當?shù)赜刑嗟那楦新?lián)系。然而,當他走進祠堂,看到祖先的牌位時,內心深處突然涌起了一種奇妙的感覺。“我意識到,200年以前,我的祖先也和我一樣,站在同樣的位置,望著同樣的方向?!崩顐h回憶道。那是他第一次感覺到自己與祖先、與故鄉(xiāng)之間超越時空的連接。
這次尋根讓李偉漢確定了父親一方的根脈。通過漳州一個歷史學家的幫助,李偉漢發(fā)現(xiàn)其父親的根也在漳州,其祖籍地現(xiàn)在叫漳州扶搖村,在100年前叫珠山。至今李偉漢仍忘不了帶父親回扶搖村尋根時情景。初入扶搖村,或許是因為語言障礙,李偉漢感到父親與家鄉(xiāng)似乎仍然存在一絲距離感。他心中似有諸多疑問,卻難以用言語表達。數(shù)小時后,李偉漢同父親在一位遠親家中享用午餐,品嘗地道的閩南面食時父親突然坐直了身子,眼睛里閃過一道光亮?!斑@個面跟我媽媽在印尼泗水做的面味道完全一樣?!备赣H激動地脫口而出?!氨M管父親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來過中國,他的祖先也已經離開中國超過百年了,但當他吃那碗面的時候,終于真切地找到了故鄉(xiāng)的感覺。”李偉漢說。這次尋根之旅,讓李偉漢深刻感受到,鄉(xiāng)愁是一種家鄉(xiāng)的味道和神秘的力量,它超越國籍、語言與時空,把遠在異鄉(xiāng)的親人連接在一起。
橋接萬里情
和李偉漢一樣,在意自己來自何處、想要知道祖先故事的海外華人非常多。2012年,李偉漢成立了一家叫做“中華家脈”的公司,專門幫助華人尋根和尋親。
中華家脈主要提供兩個方面服務:第一是定制化服務,定制化服務包含兩類產品——一份故鄉(xiāng)親人的調查報告以及一次回到故鄉(xiāng)的旅行。親人調查包括:祖先是誰?為什么移民?如何移民?中國親戚還有誰?以及“您的家族遺產是否安然無恙或瀕臨毀滅”等等。此外,在找得到親人與村莊、尋根者需要的情況下,中華家脈還可以為他們安排一場尋根之旅。第二是網絡平臺建設。網絡平臺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建立數(shù)據庫,中華家脈把族譜、碑文等資料進行數(shù)字化存檔,在數(shù)據庫中,可以在線搜索到2萬本族譜和2億多個中國人的名字;二是家族樹,用戶可以將他們找到的關于家族歷史的故事、照片等記錄放入家族樹之中。
李偉漢對一次陪客戶下村的經歷印象深刻。尋根者叫Lesley,40多歲,是一位多米尼加裔美國人,她的外公在20世紀30年代從廣東移民到多米尼加。Lesley雖然有著1/4的中國血統(tǒng),但她對中國的了解卻非常少。小時候,每當她問起外公故鄉(xiāng)的事情,外公總是刻意回避,這反而激發(fā)了她的好奇心?!癓esley最開始委托我們的時候說她只想知道她外公在中國的祖籍地以及為什么離開中國,其他方面的事她不太在意?!比欢?,在尋根之后,lesley流著淚告訴李偉漢,她終于理解了外公的沉默,理解了回家的感覺和其中的意義。Lesley的外公當年是因戰(zhàn)爭和饑荒離開中國的,從此再也沒能重返祖國。他的弟弟和母親相繼離世是他心中永遠的傷痛,而談論家鄉(xiāng)猶如揭開傷疤一樣。Lesley外公的經歷是華人離散的縮影,背井離鄉(xiāng)只為求生路,雖有人再也沒能返鄉(xiāng),但名字留在祠堂、墓碑和族譜上,供后人回望。因此李偉漢說,中華家脈成立的目標之一,是作為橋梁以構建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達成親人之間的理解與向來處的回望。
漫漫亦燦燦
尋根之路常常充滿困難,首要就是語言不通。許多海外華人不會說中文,提供村子的名稱往往只有字母拼寫,同音不同人、同音不同地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一位澳大利亞華人想尋找曾祖父在華歷史,他的曾祖父名字發(fā)音為“Zhou Jucai”,調查的結果找到了兩位“Zhou Jucai”。這兩人一位中文名字是“周聚財”,另一位是“周聚才”。一位印尼華人七代之前的祖先住在福建省漳州的一個小村子,他只記得這個村子旁邊有一座名字為“TJOA MABIO”的廟宇。找遍歷史資料,李偉漢的團隊也無法確定這個廟的中文名稱。很久之后,在無意中和當?shù)厝苏勗挄r,他們才發(fā)現(xiàn)這些詞并非普通話,而是閩南語的譯音,指的是“蔡媽廟”。李偉漢說:“針對這一困難,我們的解決方法是深入了解移民歷史的同時,建立中文、英文、閩南語、粵語、客家話、荷蘭語等語言之間相對應的數(shù)據庫?!比欢?,他面臨的現(xiàn)實困難還有城市化背景下,尋根依據的消失?!?年前,一位印度尼西亞人來尋根,他的祖籍在福建泉州的南安。在我們帶他回祖籍地一年后,那個村子全都被拆掉,其中包括祠堂,以及他爺爺?shù)淖娓赋錾鷷r的一個小房子?!边@件事促使他決定,中華家脈尋根工作重點,要放在對各個村莊、墳墓、老屋的照片和視頻進行在線保存。“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一搶救工作顯得尤其迫切。”李偉漢內心充滿緊迫感和責任感。
關于未來,李偉漢強調數(shù)字技術賦能尋根問祖?!拔覀冮_始更多地使用AI技術,它提高了我們記錄數(shù)據的效率。為此我們正在建立數(shù)據平臺,降低尋根的門檻,幫助海外華人自己找到家的方向。目前該平臺的數(shù)據主要集中在南方,未來將擴大到全中國。”此外,中華家脈正吸納更多年輕人,包括更多的年輕華人,搭建年輕人的尋根社區(qū)。李偉漢希望籍此讓海外的年輕華人了解中國發(fā)展的現(xiàn)狀,同時也讓中國的年輕人知道海外華人的奮斗歷程。
在他看來,中華家脈幫助華人尋根之路“漫漫亦燦燦”。
楊 寧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劉欣欣 人民日報海外版實習記者
中華家脈正吸納更多年輕人,包括更多的年輕華人,搭建年輕人的尋根社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