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巴黎大菜場,著實赫赫有名。錢鍾書先生的《圍城》里,就有這么個段子:方鴻漸坐在味道怪異的沈太太身邊,心里想,這真是從法國剛回來的女人,把“巴黎大菜場的臭味交響曲都帶到中國來了”。
如今,巴黎大菜場是不復存在了,只留下了一個龐大無比的夏特萊車站。凡在巴黎坐過地鐵的人,說到此地,都要做噩夢:3條鐵路,5條地鐵線路,15條公交線路,26個電影院?!皩幙勺咭徽韭?,也別去夏特萊換乘!”
傳統(tǒng)的巴黎大菜場,指中央市場。早在12世紀,巴黎市民就在市中心分區(qū)擺攤兒,販賣蔬菜。
大作家左拉說這是“巴黎的肚腸”。肚腸的味道,自然不算好聞:每天天不亮,8個火車站,5000多輛馬車,將豬羊牛魚、蔬果瓜菜,一氣兒運到中心去。這一路味道裊裊,自不待言。到市場里,萬頭(匹)牛馬形形色色的糞便、10萬多條魚的腥味、成千上萬種怪異奶酪的臭味,分聲部吹拉彈唱,沒法子不“交響”。
所以大菜場到1971年消失了:誠然此地宏麗熱鬧,商品琳瑯滿目,人們摩肩接踵,但現(xiàn)代社會,更得解決衛(wèi)生和擁堵問題。
大菜場沒有了,但大菜場的精神流散到了大街小巷。
比如朗吉,售賣海鮮、肉類、蔬果、奶酪、鮮花。每天僅蔬果,得賣出去3000噸。這地方已經(jīng)算巴黎近郊了,穿戴講究的人們輕易不來,來的都是專業(yè)廚子、資深主婦、食品供應商,都是行家,挑肥揀瘦,巧舌如簧,偶爾有旅游者來看熱鬧。既然如此,免不了看見論半爿買賣的牛、巨型的魚、大桶的酒之類的玩意兒了。
對于尋常人等,拉斯帕伊市場更適合。賣的東西也不嚇人:土豆、蒜、韭、蔥、春夏櫻桃、夏秋葡萄、楊桃、蜜瓜、蘑菇、鱈魚、鮭魚、貽貝、各類香草——總而言之,淑女們也可以從容面對,不像一個豬頭、半頭牛,會嚇得人不知如何下手。這地方的吆喝聲也不大,不像朗吉的那么粗如洪鐘,畢竟是在市區(qū)里,大家都斯斯文文。
當然還有好處:去拉斯帕伊周邊的餐廳,叫一份松露煎蛋,或者點一份澆上橄欖油和松露碎片的意大利面,多半貨真價實。
在大菜場買個醬肉三明治,還可以溜達到盧森堡公園里,坐著看孩子奔跑、業(yè)余樂隊演奏,賞心樂事。
在波德萊爾眼中,真正的巴黎民間的快樂,來自那些平常的節(jié)假日,到處一片光芒、煙塵、叫喊、歡樂和嘈雜,生命力滿溢的狂歡。這種狂歡是什么味道的呢?波德萊爾說,是一種“油炸食品的香味”。波德萊爾認為,這味道壓倒一切芬芳,像是為這節(jié)日所供燒的香火。
俗氣嗎?然而這才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