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董鵬磊
“過了臘八,就是年?!边^年,從一鍋臘八粥揭開序幕,經(jīng)過掃房子、蒸饅頭、買年貨、包餃子、貼春聯(lián)的“醞釀”,到家家院子里的年味被一串串鞭炮炸開,大人孩子的笑臉被門口的紅燈籠照亮,這才算正式開始。而把年味掀到高潮的,是拜年。
這一天,婆婆盛完餃子,一人一碗,熱乎乎地吃著。飯后,公公便坐在堂屋等人來拜年,婆婆從里間兒端出果盤放在了茶幾上,與老伴兒并排坐在另一邊的椅子上,一起等待一年中最隆重的時刻。
公公的姓氏在村里是大姓,輩分也高,天剛蒙蒙亮,親支近脈的本家已經(jīng)敲門。這時,家里兩個孩子也穿好新衣,扒拉兩口飯,一溜煙出門,與我們大人一起加入拜年的隊伍。
滿大街來來往往都是各姓氏各家族的“小分隊”,大家展開地毯式拜年。你進我出,你來我往,人群絡(luò)繹不絕。幾個人剛剛在這家遇上,又在那家碰到一起,便隨口調(diào)侃逗趣一番。后來,大家干脆集結(jié)組合,變成拜年大部隊,浩浩蕩蕩串街走巷。
“‘小毛’叔,剛?cè)ソo你磕頭了。你沒在家,記得給我包紅包啊?!薄拔覜]有,沒有。”大娃被一個年齡大輩分小的“老侄兒”逗得漲紅了臉,不知如何回答是好。聽到對話的人哄堂大笑,“你呀,又在逗娃娃哩!”一路上,這支拜年隊伍里笑聲鬧聲此起彼伏,把整個村子烘托得年味十足。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集體拜年的情景。那天,我們走東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門各戶的親戚拜了個遍。跑在最前面的是我們這些孩童,村里的街道、胡同,熟悉得很,閉上眼睛,都能知道這是誰家的院墻,那是誰家的大門。孩子的喜悅興奮,無非是單純地貪戀糖果之類的美食罷了。每進一家門,大人肯定要端上事先準備好的糖塊、瓜子、核桃、柿餅進行招待。
我們來到鋼蛋伯家,院子里站著十來個和我年齡差不多大的小孩,司儀扯著嗓子長長喊一聲:“給大爺、大娘磕頭——”我們呼啦一下全部跪地,行動雖不是整齊劃一,但卻是誠心實意的。之后,我們待在原地,等著大娘發(fā)壓歲錢,往口袋里塞零食。
拜年是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是我們辭舊迎新、互祝美好的一種方式,更是中華春節(jié)文化的傳統(tǒng)延脈,時隔多年,家鄉(xiāng)一直延續(xù)著走村串巷、登門入戶的拜年方式。同時,隨著物質(zhì)文化生活的提高,拜年禮儀也多樣化了,大家通過電話、微信、視頻聊天進行拜年、聯(lián)絡(luò)感情。
每當大年初一的零點鐘聲響起,我們按照慣例,在“河南一家人”微信群里,開始視頻拜年、發(fā)紅包。虛擬的“煙火炮竹”不斷躥出、炸開,配著春晚節(jié)目的背景音樂,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家人般的親密無間和那份飽滿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