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珍
在小學階段的習作教學中,童話歸入了想象類習作。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來編童話”和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這樣想象真有趣”;其他適合寫童話的習作還有,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奇妙的想象”,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我和( )過一天”,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故事新編”,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變形記”等。這些童話習作需要進行梯度訓練,這種訓練梯度又要與各年級的習作要求相匹配,才能使學生的童話習作能力得以提升。
在三年級的統(tǒng)編教材中,童話文體得到重視,不僅安排了單元整組的童話課文學習,而且在口語交際、練筆、習作等表達活動中,與童話有關的要求也增多了。從習作的角度看,這是童話類習作的起步階段,要求學生采用擬人化的手段開展習作實踐活動,一方面重視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讓學生樂于進入習作活動中,另一方面讓學生借助擬人手法體現(xiàn)表達上的新鮮感,把自己喜歡的對象用擬人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如習作“我來編童話”,就要求學生根據(jù)所給出的詞語展開想象,以擬人的方法表達有神奇意味的童話世界。以第一組詞語“國王、黃昏、廚房”為例,學生可以運用擬人手法將表達對象賦予人的表現(xiàn),如“黃昏時分,老鼠帶著國王的帽子大搖大擺地進了廚房……”這樣的擬人化手法,必然帶來系列精彩故事。當學生以豐富的想象完成童話故事編寫后,教師需要組織學生開展評價活動,看看學生寫的童話習作有沒有童話味,有沒有采用擬人的方法,想象有沒有出乎意外的情形,習作中最精彩的表達是什么。
在童話習作中,人物形象的設計固然能夠吸引人關注,但那只是一時的新鮮感,能夠持續(xù)吸引人的還是童話的故事情節(jié)。隨著童話文本學習的增多,學生從中能夠?qū)W習多種促進童話情節(jié)發(fā)展的方法。其中,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安排的由動物主要特征的變化進而引起情節(jié)變化的寫作方法,比較適合學生遷移運用。在這一習作中,學生對自己選擇的表達對象需要有兩方面的關注:一是正常情況下該動物的特征,二是自己希望該動物具有怎樣的特征。在童話故事情節(jié)推進的過程中,該動物前后的行為形成鮮明對比,足以帶給人不一樣的感受。比如,學生以蝸牛為對象進行想象:學生平時見到的蝸牛,行動緩慢,人只要一步就走過的路,蝸牛爬了幾個小時還沒有走過這段距離;發(fā)生變化后的蝸牛,不僅個頭變大了很多,關鍵是具有了健步如飛的能力,能夠在水面上快速漂移,十分驚人。學生在編寫這樣的童話故事時,可以增加蝸牛與兔子賽跑的情節(jié),讓兔子輸?shù)每诜姆?h3>三、續(xù)編和新編童話
統(tǒng)編教材中還安排了續(xù)編、新編童話的表達訓練,與此前的童話編寫訓練相比,這種童話故事續(xù)編、新編的要求要高一些,關鍵在于續(xù)編、新編童話故事時,需要充分考慮原有童話故事人物、情節(jié)的限定。比如,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習作“故事新編”,盡管不限于新編童話故事,但是學生在新編故事時,必然受限于原有故事人物、情節(jié)。假如學生以龜和兔為角色新編一個童話故事,兔子必然還是具有比烏龜跑得快的特點,而且也會記得上次賽跑輸給烏龜?shù)慕逃枺蚨欢〞蛋档乇镒懔藙乓獔蟪鸬?。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編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因此,新編的故事要想有所突破的話,學生就必須在原有角色基礎上想象出再次比賽的新方法。
通過想象變形編寫童話故事,在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中已經(jīng)有過一次訓練,只是故事中對變形對象屬于客觀表達。在六年級的教材中,編者再次安排了想象變形的習作訓練,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此前學習的童話《我變成了一棵樹》,從中提取本次習作需要借鑒的表達方法:把自己變成一個令人羨慕的對象,想象變形后帶來的新感覺,以及與自己此前生活習慣的沖突形成的不適應,還有自己解決矛盾的路徑與結果。學生完成這樣的童話故事,能夠很好地鍛煉寫作童話的能力。
總之,在小學童話習作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圍繞想象開展多種實踐活動,有梯度地組織學生在童話習作中提升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