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張開 葉雨林 陳澤彬 楊峰 夏國棟
摘? ?要? ?為探究適合榆林旱作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以東農310、青薯9號、晉薯16號3個高淀粉耐旱品種作為試驗材料,采用隨機處理,共設置4個處理:①有機肥+覆膜+緩釋肥;②有機肥+覆膜+普通肥料;③有機肥+不覆膜+緩釋肥;④有機肥+不覆膜+普通肥料。每個品種設置1個空白對照,對比不同栽培方式對旱作區(qū)馬鈴薯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各品種各處理小區(qū)產量表現為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起壟覆膜+底施有機肥+追施緩釋肥的小區(qū)產量最高,對照產量最低。由此可知,在旱作區(qū),與常規(guī)翻耕播種相比,起壟覆膜栽培措施有助于土壤保墑,改善苗期馬鈴薯生長環(huán)境;底施有機肥、增施緩釋肥能促進馬鈴薯生育期生物量的積累,增加產量。
關鍵詞? ?馬鈴薯;栽培技術;產量;榆林
馬鈴薯作為陜西榆林第二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穩(wěn)定在250萬畝左右,對保障全市糧食安全、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發(fā)揮重要作用。榆林地處陜北黃土高原核心區(qū),光照足且時間長,年降水量為300~? 550 mm,降雨集中于夏季,冬春少,作物播種季氣溫回升快,蒸發(fā)量大,水分供需矛盾影響馬鈴薯生長。實踐證明,覆膜、合理施肥能顯著提高旱作馬鈴薯單產,在前人研究成果之上,設計常規(guī)覆膜方式、起壟覆膜與不覆膜、有機肥+緩釋肥與有機肥+常規(guī)肥等不同覆膜和施肥方式試驗,探究適合榆林市旱作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集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22—2023年在榆林旱作試驗示范園區(qū)內進行,示范園區(qū)年平均氣溫7.9~11.3 ℃,≥10 ℃積溫2 847.2~4 147.9 ℃,無霜期134~169 d,近3年平均降水量544.2 mm,7—9月平均降水量310.5 mm,占年降水量57%。自然溫度的變化、降水分布與馬鈴薯對溫度、水分的需求基本吻合,利于馬鈴薯生長。
1.2? ?試驗材料? ?供試材料選自榆林近年引進的馬鈴薯早、中、晚不同熟期新品種,分別為東農310、青薯9號、晉薯16號,均選原種?;蕿檗r家有機肥羊糞,3 000 kg/畝,對照區(qū)選用尿素、過磷酸鈣、硝酸鉀等替代;緩釋肥為馬鈴薯專用肥(N-P2O5-K2O=26-13-7)。壟上覆膜,基肥隨土壤翻耕一同施入,其他施肥采用覆膜后條施。
1.3? ?試驗設計? ?選擇比較平整且相對低緩的地塊,試驗采用隨機處理設計,3個品種分別設4個處理和對照,每個品種每個處理重復3次,各處理栽培措施見表1。小區(qū)10 m×2 m,單壟單行,行長4.5 m,壟寬0.9 m,每行25株。其他同大田管理,試驗地四周留保護行。
1.4? ?大田管理? ?5月下旬播種,播種前深翻土壤,將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勻,整地起壟,壟溝深15~30 cm,覆黑色膜,播種。根據馬鈴薯生長情況,適時追肥、除草?;ɡ倨诘绞斋@前兩周,使用代森錳鋅、銀法利等藥劑,發(fā)現病害每周噴施1次;每畝用阿米西達60 mL與銳勝30 g拌種防治馬鈴薯土傳病害;用辛硫磷顆粒2 kg/畝防治地下病蟲害,用氯氰菊酯類殺蟲劑防治蚜蟲與馬鈴薯瓢蟲,噴1~3次。
1.5? ?測定項目及方法? ?在馬鈴薯出苗期、現蕾期、開花期、成熟期及收獲期,選擇長勢比較一致的植株,每小區(qū)連續(xù)取5株,分別按照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用網袋密封,帶回測定植株形態(tài)特征(株高、莖色、葉色)、干物質積累量及產量性狀(單株塊莖數、單株莖塊質量、小區(qū)產量、根系含水量(WFT-2土壤水分溫度電導率速測儀)、土壤有機質(重鉻酸鉀容量法—外加熱法)。
1.6? ?數據處理與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Excel處理,數據圖片采用Sigmaplot10.0制作。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土壤不同深度根系含水量的影響? 由圖1中可知,覆膜可有效提高不同土層根系含水量。處理1、處理2與其他處理相比,土壤的水分利用率為23.53%~26.32%。表明覆膜可明顯提高土壤保水保墑能力。
2.2? ?不同處理對土壤不同深度有機質的影響? ?由圖2可知,土壤不同深度有機質含量存在一定差異。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有機質含量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與對照相比,其他處理有機質含量在不同耕作層明顯高于前者,說明底施農家有機肥的確可改變土壤有機質含量。此外,處理1、處理3與處理2、處理4對比發(fā)現,施專用緩釋肥土壤有機質含量比施普通肥更高一些。
2.3? ?不同處理對植株地上部的影響? ?由圖3可知,不同處理馬鈴薯地上部長勢存在一定差異。3個品種處理1植株長勢均明顯好于其他處理,對照區(qū)馬鈴薯長勢最差;從影響因子來說覆膜對旱作區(qū)馬鈴薯的長勢影響大于施肥;不同品種不同處理之間,施用馬鈴薯專用緩釋肥對促進植株長勢有較好效果,底肥施有機肥相比施普通肥CK,差異較顯著。
2.4?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 ?由表2可知,同一品種不同處理產量有一定差異,不同品種在同一處理間也表現為相同的趨勢;覆膜+有機肥馬鈴薯產量最高,各小區(qū)產量依次為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
3? ?討論
研究表明,干旱和半干旱區(qū)栽培覆膜可改善土壤的保水保墑能力,對馬鈴薯出苗及苗期生長有促進作用。各處理中覆膜栽培0~40 cm土壤保墑保水效果好于不覆膜。榆林地處陜西北部,降雨量低于全國馬鈴薯其他產區(qū),馬鈴薯生長耗水量大,起壟覆膜是提高旱地馬鈴薯單產的有效途徑之一。
降水與施肥是促進旱地農業(yè)發(fā)展的兩個重要因素,合理的水肥搭配有助于作物生長,提高產量。試驗中底施有機肥有助于增加土壤中有機質,為馬鈴薯生長提供必要的營養(yǎng)成分;相比普通肥,追施緩釋肥延長了植株對養(yǎng)分的吸收時間,處理1、處理3土壤20~40 cm有機肥含量明顯好于處理2、處理4,大田馬鈴薯長勢也符合這一趨勢。
植物根、莖、葉分別作為地上、地下植物生長器官,對營養(yǎng)的輸送起到較大作用,馬鈴薯苗期至營養(yǎng)生長期作為重要的關鍵時期,充足的水分條件和一定的營養(yǎng)供應才能滿足高產的需求。本試驗中經過起壟覆膜和增施緩控釋肥下滿足了旱作馬鈴薯的生長需求,實現產量增產。從圖3和表2的結果可知:旱作馬鈴薯處理1植株地上部長勢和產量均較好于其他處理,符合試驗預期結果。
4? ?結論
通過引進耐旱高產高淀粉新品種,改變栽培模式(起壟覆膜)、增施有機肥和緩釋肥對提升旱作區(qū)馬鈴薯產量具有積極意義。耕作方式上,覆膜種植利于保墑,可提高水分利用率,有效改善苗期馬鈴薯生長環(huán)境,底施有機肥配合追施緩釋肥能延長養(yǎng)分供應,增加全生育期生物量的積累,實現產量與質量雙提高。
參考文獻
[1] 姜世忠, 張熠. 陜西榆林依托主糧化戰(zhàn)略發(fā)展馬鈴薯產業(yè)[J].中國國情國力,2015(10):75-77.
[2] 張朝春, 江榮風, 張福鎖,等.氮磷鉀肥對馬鈴薯營養(yǎng)狀況及塊莖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 2005(9):279-283.
[3] 趙永萍, 張文銀, 潘麗娟,等.不同覆膜方式對旱作區(qū)馬鈴薯生長的影響[J].現代農業(yè)科技, 2021(22):35-36+38.
[4] 梁偉琴.起壟覆膜方式對土壤水分及馬鈴薯產量的影響[J].甘肅農業(yè)科技,2016(9):48-51.
[5] 王春梅. 旱作覆膜馬鈴薯種植技術探討[J].種子科技, 2023, 41(4):67-69.
[6] 陳小莉, 李世清, 王瑞軍,等.半干旱區(qū)施氮和灌溉條件下覆膜對春玉米產量及氮素平衡的影響[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08,14(4):652-658.
[7] 石曉華,楊海鷹,康文欽,等.不同施氮量對馬鈴薯-小麥輪作體系產量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響[J].作物雜志,2018(2):108-113.
[8] 張緒成,于顯楓,王紅麗,等.半干旱區(qū)減氮增鉀,有機肥替代對全膜覆蓋壟溝種植馬鈴薯水肥利用和生物量積累的調控[J].中國農業(yè)科學,2016,49(5):852-864.
[9] 鄒尚輝.植物生物量和作物產量遙感估算的若干理論問題[J].遙感信息,1987(4):19-20+17.
[10] 王虎兵,曹紅霞,郝舒雪,等.水肥耦合下溫室番茄養(yǎng)分動態(tài)變化及與生物量和產量的關系[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19,37(5):149-156.
[11] 姚玉璧, 雷俊, 夏權,等.氣候變化主要因子對馬鈴薯生物量積累及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21,? ?20(01):1-9.
李張開,葉雨林,陳澤彬, 楊峰,夏國棟,陜西省榆林市馬鈴薯產業(yè)發(fā)展中心,郵編719000。
收稿日期:2023-07-07
*通訊作者:李張開(E-mail:1522914171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