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致
《為什么沒有偉大的女藝術家?》
作者:【美】琳達·諾克林 譯者:李建群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從如今的新聞動態(tài)來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男女享受權益的不平等,并為此作出行動。但女性若想追求和男性真正的平等,則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其中的困難與阻礙大多來自于某種社會環(huán)境中的偏見。這可見與不可見的力量拉扯在一起,將女性主義話題不斷推入公眾視線范圍內。
針對這一話題在藝術領域的探討,美國藝術史家琳達·諾克林的《為什么沒有偉大的女藝術家?》被視為一個重要啟示,這本書寫于1971年,諾克林圍繞“為什么沒有偉大的女藝術家”這個議題,舉例探討了女性被剝奪使用裸體模特甚至申請參加藝術比賽的權利、是否擁有來自父輩的支持、如何回應社會對女性的期望等方面,由此給出了部分答案,同時也質疑了關于藝術家與“天賦”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
從“為什么沒有偉大的女藝術家”這個問題的提出視角來看,男性藝術家成為女性藝術家的比較對象是再自然不過的了。從而這句話的潛臺詞就變得飽含惡意:為什么女性無法成為偉大的女藝術家?因為女性是無法達到偉大的。
究其背后原因,有時候不是不想成為,而是不被允許獲得相應的支持。倫敦皇家學院直至1893年仍然不允許女學生參加人體寫生課;19世紀中期流行的《家庭與家務指南》教導女性不應耗費時間專精一門學問而過于重視自身,從而忽視對家庭的責任;就連羅莎·博納爾這樣事業(yè)成功且以獨立女性自居,拒絕步入婚姻的藝術家,也不得不在晚年為自己不具備“女人味”的生活方式辯護。
而寫于2006年的《為什么沒有偉大的女藝術家——30年以后》,可以看作對前一篇文章的后續(xù)跟進。諾克林肯定了女性藝術家在過去30年中取得的進步與成就,并指出女性藝術家在作品中以激進的方式打破女性特質,和得以在公共空間與城市紀念碑的建造中發(fā)揮主要作用(比如林瓔放置在耶魯大學城市校區(qū)中心的《婦女桌》)。然而在結尾中她也強調,“對于女性主義和女性在藝術界的地位來說,這是一個關鍵時刻……我們將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勇氣來確保女性的聲音被聽到,她們的工作被看到和記錄”。
若我們進一步延伸這個話題,并將其與當下的社會環(huán)境相結合,或許還可以提出:為什么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從業(yè)者?不可否認,女性畫廊主理人、女性藝術家、女性藏家都在進入大眾的視線范圍。并且在藝術院校中女性占比顯然比男性更多,然而真正成為大型藝術機構管理高層的女性卻寥寥無幾。那么曾經在藝術學院學習的那些女性又去了哪里?
“女性主義藝術史的存在就是為了制造麻煩、提出質疑、挑戰(zhàn)父權體系。它不應該被誤認為只是主流藝術史的一種變體或補充”。當我們面對諸如“為什么沒有偉大的女藝術家”這一類問題時,不應急著跳入“自證”優(yōu)秀的陷阱,而是要大膽質疑問題的提出者和現(xiàn)有的規(guī)則制度是否公平,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斷強大自身實力以更好地參與到制度的建設中來,并最終以自己的方式去挑戰(zhàn),實現(xiàn)真正的偉大。
(作者系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