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濤 林小勇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以人工智能寫作、繪畫、視頻制作等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簡稱AIGC)的受歡迎程度顯著提升,正成為數智環(huán)境下內容創(chuàng)作主要依賴的核心技術類型。這種現象可歸因于ChatGPT、Midjourney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快速進步,這些工具徹底改變了內容的生產和傳播方式。以AIGC 在主流媒體領域的應用為例:一方面,AIGC 技術應用可以幫助主流媒體自動化生成、審核、優(yōu)化內容;另一方面,AIGC 還可以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處理,為主流媒體提供更精準的受眾畫像并完成內容推薦。作為建設新型主流媒體的關鍵一環(huán),技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為中國式現代化新聞事業(yè)更好地服務于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在AIGC 驅動下主流媒體如何實現數智化轉型,如何利用數智化轉型為主流媒體帶來新的機遇和發(fā)展空間,成為當下媒體領域不可或缺的課題。同時,AIGC 的應用也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如自動化生成內容的質量問題、導向不清問題、隱私保護等問題。因此在應用AIGC 技術的過程中,應采取有效的措施來解決問題以確保AIGC 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力驅動主流媒體的發(fā)展。
人工智能于1956 年被首次提出,回顧60 多年的發(fā)展史,人工智能經歷了三個具有代表性的時期。1958 年美國學者弗蘭克·羅森布拉特提出了一種參數可變的單層神經網絡模型——感知器,此后出現了如機器定理證明、跳棋程序等一批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掀起人工智能發(fā)展的第一個高潮。20 世紀80 年代,人工智能領域出現了以日本第五代計算機為代表的新技術,引發(fā)了人工智能發(fā)展的第二個高潮。但由于日本第五代計算機缺乏實際應用程序,離開日本便不能使用,導致這一計劃以失敗告終。步入21 世紀,人類進入了互聯網時代。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超級計算、傳感網、腦科學等新理論新技術以及經濟社會發(fā)展強烈需求的共同驅動下,新一代人工智能加速發(fā)展,呈現出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1]當前,新一代人工智能正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加速躍升。AIGC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并快速發(fā)展,成為新一代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分支。斯坦福大學整體評估語言模型(HELM)指出,AIGC 是人工智能的一個子領域,涉及創(chuàng)建可以生成新的原創(chuàng)內容的計算機算法。AIGC 的基礎技術核心是深度學習,它涉及訓練神經網絡來識別數據模式。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fā)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白皮書》將AIGC 定義為“既是從內容生產者視角進行分類的一類內容,又是一種內容生產方式,還是用于內容自動化生成的一類技術集合”[2]。綜合而言,AIGC 是指基于生成對抗網絡、大型預訓練模型等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技術方法,通過對巨量的數據庫進行學習和識別,能夠模擬人類的思維過程,以適當的泛化能力生成相關內容的技術。
算據、算力和算法是AIGC 得以實現的三大要素,這使得AIGC 具有獨特的技術特征。一是巨量數據支撐。AIGC 的訓練依托巨量數據,巨量數據能夠幫助其適應不同的場景和應用,提高泛化能力。數據的質量也要得到保障,高質量的數據能夠幫助模型更好地識別和提取有用的信息,降低模型生成錯誤或不準確內容的概率。二是強大算力保障。AIGC 大規(guī)模模型的使用、數據的預處理、內容的實時生成等操作都離不開大量的計算和運算,需要強大的算力保障。三是多種模態(tài)協同。AIGC 生成的內容通常來源于多種模態(tài),常見的有使用生成對抗網絡(GAN)進行圖像生成和視頻預測、使用生成式預訓練模型(GPT)生成逼真文本等。
AIGC 的發(fā)展經歷了從萌芽、成長到成熟多個發(fā)展階段。在萌芽階段(1950-1990 年),由于技術受限、成本高昂,AIGC 僅限于小范圍實驗與應用,并無較多成績。在成長階段(1990-2010 年),AIGC 從實驗性轉向實用性,研究人員開始探索如何使用深度學習技術來生成文本和圖像。此時的AIGC 技術還受限于規(guī)則和模板的缺陷,生成的內容往往缺乏個性化和創(chuàng)意性,其技術尚未達到真正的智能化和自主化水平。在成熟階段(2010 年至今),得益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發(fā)展,AIGC 開始取得重大進展。依賴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中的生成對抗網絡(GAN)、深度生成模型(DGM)、自然語言處理(NLP)等的應用發(fā)展,使得能夠實時自主生成、與人類交互的AIGC 逐漸成為可能。如今,AIGC 技術逐漸走向實用化,AI 生成的音樂、圖像和視頻等內容逐漸出現在各種應用場景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應用。
從文本到圖像乃至多模態(tài)的復雜場景創(chuàng)作,AIGC 技術彰顯著生產方式的變革性力量,AIGC 內容生成的智能性和涉及領域的廣泛性帶來了多元的應用場景。互聯網企業(yè)積極擁抱AIGC 產業(yè),相關技術、平臺、應用快速涌現,AIGC 行業(yè)呈現加速落地的景象。[3]從技術發(fā)展的角度來看,AIGC 能夠實現規(guī)模化、自動化的內容生產,保障內容生產和更迭的速度、品質和投出比。從賦能創(chuàng)新內容方面來看,AI 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分析和學習,并基于強大的算法和固定的程序,能夠自主、快速創(chuàng)作出新的內容。[4]在以下幾個方面,AIGC 的應用取得了顯著成果:
一是“AIGC+ 傳媒”,推動媒體深度融合。撰稿自動化工具、采訪輔助設備、視頻字幕創(chuàng)作、語音播報系統(tǒng)以及人工智能主播等應用不斷涌現,并深入到媒體行業(yè)的采集、編輯和分發(fā)等各個流程。人民日報與百度共建人工智能媒體實驗室,應用百度大腦智能創(chuàng)作技術,在媒體策、采、編、發(fā)、運營等環(huán)節(jié)高效賦能,全面提升編輯的工作效率。這些應用深刻地改變了媒體的內容生產模式,為媒體融合發(fā)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二是“AIGC+ 影視”,助力產業(yè)結構升級。目前,影視產業(yè)亟待結構升級。AIGC 能夠協助創(chuàng)作者,激發(fā)影視劇本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意靈感,拓展影視角色和場景的創(chuàng)作空間,顯著提升影視產品后期制作和宣傳的質量,從而實現影視作品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最大化。芒果超媒自研的AIGC 已投入到《乘風2023》等綜藝節(jié)目的宣發(fā)中,可實現藝人鏡頭片段集錦與互動集錦的隨播隨剪。
三是“AIGC+ 電商”,營造沉浸購物體驗。在電商領域,視頻已被證明是推動銷售和轉化的強大工具。AIGC 正在推動商品3D 模型、虛擬主播甚至虛擬購物場景的快速構建,通過結合AR、VR 等新技術,實現視聽等多感官交互的沉浸式購物體驗。這消除了對產品進行大量拍照或物理處理的需要,從而使生產過程更加高效且成本更低。
當前,主流媒體正在經歷一場數字化、智能化、數據化的轉型。轉型既是媒體自身發(fā)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媒體行業(yè)日益激烈的競爭和受眾需求的變化。智能化媒體產品層出不窮,受眾的信息需求、獲取與傳播信息的方式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倒逼主流媒體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進一步推動主流媒體價值觀的凸顯。此外,在媒體行業(yè)經歷變革的背景下,主流媒體還需要不斷調整和優(yōu)化人才結構,以適應行業(yè)的變化,滿足市場的需求。
主流媒體在信息傳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創(chuàng)造力對于推動社會進步和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媒體市場的競爭加劇,智能化媒體產品層出不窮,受眾的信息需求、獲取與傳播信息的方式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隨著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的普及,受眾不再滿足于傳統(tǒng)的、單向的信息傳遞方式,他們更加傾向于互動性更強,內容更豐富、更具個性化的信息傳遞方式。另一方面,社交媒體的崛起使得信息傳播更加快速和廣泛,受眾不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參與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主流媒體需要進行深度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提升創(chuàng)造力以適應新的市場環(huán)境和受眾需求,當前一些主流媒體已著手運用AIGC 技術來解決這一問題。依托AI 繪畫技術,光明網在2023 年全國兩會期間制作“一鏡到底”式創(chuàng)意短視頻,通過交互式圖表和創(chuàng)意圖向公眾解讀《政府工作報告》。封面新聞推出“元里”沉浸式交互體驗空間,讓用戶化身虛擬人,一鍵云游封面特色報道和融媒產品。河南日報利用全新AI 圖像算法等多項硬核“黑科技”,實現異地同框,完成跨場景的實時交互,把“隔空對話”變成“面對面”交流。在當今數智化的時代背景下,可視化與智能交互已然成為主流媒體傳播的重要特點,主流媒體應始終保持對新技術的敏感,始終保持創(chuàng)新活力,不斷探索新的可能性。主流媒體需要不斷提升創(chuàng)新意識,把握受眾需求,提供更為個性化、更有價值、更具深度的內容,以更好地服務社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采集、生產、分發(fā)、接收、反饋中,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盵5]這為推進主流媒體的數智化轉型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AIGC 在媒體領域的應用為受眾帶來諸多新奇的視聽體驗的同時,更加凸顯主流媒體的價值觀。在湖南衛(wèi)視周播綜藝《你好,星期六》中,虛擬主持人“小漾”會依據界面主題和調性,化身舞者、Rapper、配音演員等不同角色參與節(jié)目游戲互動環(huán)節(jié),全方位、全景式呈現新時代的精神氣象,呈現有煙火氣的趣味情境和驚喜不斷的藝能展示。2023 年全國兩會,央視網首次將AIGC 與主題主線報道相結合,推出創(chuàng)意微視頻《AI 繪意中國》,通過人工智能對大量圖片作品進行提取、分解、組合,引發(fā)網友對中國式現代化美好圖景的熱議??梢灶A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AIGC 在主流媒體的應用將為各類信息的大范圍個性化傳播提供現實可能,其建構的媒介環(huán)境也將成為形塑社會主義主流價值體系的現實場域。主流媒體在信息傳播中更應凸顯價值導向,以正確的政治站位和高質量的內容建設促轉型、謀發(fā)展。唯有準確把握凝聚社會價值共識的當代境遇,正視可能消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諸多風險因素,方能化被動為主動,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力、公信力與影響力。[6]
AIGC 對主流媒體的內容生產、傳播、運營的全流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相應的,主流媒體的人才結構也發(fā)生了變化,人機融合趨勢更加顯著。人機融合是一種將人的智慧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組合形態(tài),旨在通過技術手段提高人類在信息獲取、傳播、處理和表達等方面的能力。人機融合逐漸成為新聞傳播一種進化形態(tài),人們的工作與生活也隨之發(fā)生嬗變,因此智能媒介依托于介質形成了新的文化觀與世界觀。[7]從全球范圍看,一些西方媒體紛紛從微軟、谷歌等信息技術公司招募大量精通技術、市場的人員,以推動業(yè)務轉型。2023 年3 月全球首個完全由人工智能生成新聞報道的新聞網站NewsGPT 平臺問世,該平臺通過收集社交媒體、新聞網站和政府機構等廣泛信息源來生成新聞資訊,每周7×24 小時為世界各地的讀者服務。[8]著眼中國,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湖南廣播電視臺、大眾報業(yè)集團等主流媒體積極實施人才轉型戰(zhàn)略,實現主力軍挺進主戰(zhàn)場。例如,新華社人才招聘網開放人工智能算法高級工程師、大數據技術高級架構師、系統(tǒng)高級架構師等高端技術人才崗位,招收時空大數據新聞應用、新聞自動化生產、拍攝機器人等研究方向的博士后人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3 年度公開招聘工作人員公告顯示,部分崗位要求應聘者需有數字媒體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等計算機類專業(yè)背景。在媒體行業(yè)經歷變革的背景下,主流媒體需要不斷調整和優(yōu)化人才結構以適應新時代。
近年來,撰稿自動化工具、采訪輔助設備、視頻字幕創(chuàng)作、語音播報系統(tǒng)以及人工智能主播等應用不斷涌現,AIGC 在主流媒體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這些應用深刻地改變了媒體的內容生產模式,為媒體融合發(fā)展提供了強勁動力。但在主流媒體數智化轉型中也面臨著如何保障內容生產的獨立性、如何突出主流媒體的導向性、如何確保主體邊界的清晰性等諸多挑戰(zhàn)。
20 世紀50 年代以來,人們就不斷嘗試用計算機創(chuàng)作美術、音樂、文學等作品,談論“機器思維”“電腦創(chuàng)造性”等問題。如今,相關程序不斷完善,機器人作者逐漸在新聞寫作、動漫生成中獲得應用,智能化圖像軟件也逐漸在建筑設計等領域獲得推廣。[9]智媒時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為媒體行業(y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讓媒體內容生產和傳播變得更加高效。然而,這種技術環(huán)境下,主流媒體在內容生產和傳播過程中的獨立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算法推薦和個性化定制成為“信息繭房”“逆火效應”的溫床,導致主流媒體傳播效果減弱,甚至失去部分受眾。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主流媒體內容生產的獨立性也受到了挑戰(zhàn)。平臺壟斷與資本介入可能影響主流媒體內容生產的獨立性,這尤其體現在內容創(chuàng)作、選題策劃等方面。當前全球大模型產業(yè)落地仍處于探索期,但平臺壟斷趨勢已不言自明。資本力量可能會通過對媒體的投資和合作,影響媒體的報道方向和立場,從而損害媒體的獨立性。這種內容生產方式可能帶來新的話語霸權,受眾對主流媒體的信任將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可能導致媒體失去公信力。
在當今社會中,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諸如ChatGPT 等基于英文邏輯下的AIGC 產品和應用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然而,這些產品和應用與我國主流媒體、主流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陣地之間呈現出一定的背離趨勢,可能會對這些領域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一方面,AIGC 技術在英文邏輯下的應用與我國主流媒體之間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英文邏輯下的產品和應用往往更加注重個人自由和多樣性,而我國主流媒體則更加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正能量的傳播。這導致了AIGC 技術在英文邏輯下的產品和應用與我國主流媒體之間存在一定的沖突和競爭。另一方面,AIGC 技術在應用過程中,對于內容真實性的判斷難度逐步加大。在缺乏有效監(jiān)管的情況下,虛假信息、有害內容可能會通過AIGC 技術得到更加廣泛和便捷的傳播。尤其是在社交機器人賬號等新技術的推動下,內容生成的效率已顯著提高,然而這也可能引發(fā)虛假信息和有害內容的空前擴散,進而在社會中加深負面情緒和增加不穩(wěn)定因素。因此,在AIGC 技術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需要加強監(jiān)管、審核和引導,確保其與我國主流媒體、主流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陣地的協調和統(tǒng)一。
從內容數據的高效采集到初級的內容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從廣告的精準投放到詳盡的受眾數據分析,AIGC 的應用領域已經越來越廣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媒體行業(yè)的傳統(tǒng)生產方式和固有的商業(yè)模式。例如,機器人記者和智能編輯等AIGC 產品的應用,為媒體從業(yè)者提供了全新的工作工具和手段。然而,AIGC 產品的不斷發(fā)展已經在新聞內容采編、分發(fā)等多個領域替代媒體從業(yè)者的工作,使得媒體從業(yè)者在行業(yè)中的主體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這也引發(fā)了關于人工智能與媒體行業(yè)未來發(fā)展趨勢的深入思考。人工智能生成的許多作品是建立在對現有數據庫的調度和拼湊的基礎上,是對人類過往作品的融合與再造,AIGC 作品可以看成是人與機器共同創(chuàng)造的,因而其作者歸屬權很容易存在爭議,隨之而來的便是版權危機。[10]主體性的存在與否,不僅關系到人工智能的創(chuàng)作地位,同時也會影響到人類在創(chuàng)造力領域的地位和作用。這便要求媒體從業(yè)者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的技能和專業(yè)素養(yǎng),以應對智能機器的競爭。同時,也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AIGC 的優(yōu)勢,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和專業(yè)判斷力,創(chuàng)作出更加有價值的內容,共同推動媒體行業(yè)的發(fā)展和進步。
面對上述挑戰(zhàn),主流媒體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和改進,以適應數字化、智能化的發(fā)展趨勢。本文提出了以下策略:一是規(guī)范AIGC 應用邊界,確保內容合法合規(guī);二是打造數智化新生態(tài),激發(fā)主流媒體創(chuàng)造力;三是聚焦主流價值傳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四是建設媒體開放平臺,拓展全媒體群眾路線。以期這些策略能夠推動主流媒體提高內容創(chuàng)作質量和效率,實現數智化轉型。
一是確保AIGC 的應用發(fā)展以人為中心。在推進AIGC 在傳媒領域的應用發(fā)展時,首先需要關注以人為中心的應用理念,確保各項技術始終圍繞著滿足人的需求和提高生活質量展開。在強化人的控制和決策能力方面,需要明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不應替代人的決策權和控制能力,而應作為輔助工具,幫助人類更好地進行決策和控制。二是以事后合規(guī)整改促進事前合規(guī)建設。設立專門的整改機制,一旦發(fā)現AIGC 存在合規(guī)問題,要立即對問題進行排查和整改。針對事后合規(guī)整改過程中發(fā)現的問題,深入分析原因,完善相應的合規(guī)政策和流程。同時,也要對AIGC 的合規(guī)情況進行定期監(jiān)督和考核,確保合規(guī)政策得到有效執(zhí)行。三是分類分級監(jiān)管確保內容合法合規(guī)。相關部門需制定相應的分類分級監(jiān)管措施,加強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監(jiān)測和評估,及時發(fā)現合規(guī)問題并建立專門的整改機制。此外,應定期聘請專業(yè)的第三方評估機構對AIGC 的合規(guī)情況進行評估,以便發(fā)現潛在問題和改進空間,促使AIGC 的合規(guī)建設更加客觀和高效。
一是布局新生態(tài),推進基礎設施數智化。既要建設覆蓋廣泛、質量可靠、速度快捷的網絡基礎設施,利用好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絡、衛(wèi)星網絡等數字網絡技術,打造媒體基礎設施高效網絡體系,也要采用先進的網絡安全技術和手段,建立完善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保障媒體基礎設施高效網絡體系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二是融合新技術,建設自主媒體AI 中臺。采用開源方案構建平臺框架,或與百度、騰訊、阿里等國內企業(yè)合作,開發(fā)適合我國新型主流媒體建設的自主AI 中臺。建立開放共享型媒體資源庫,整合國內主流媒體數據庫中的音頻、視頻、圖片、文本等資源用以大模型訓練,逐步開發(fā)出具備智能編輯、智能審核、智能推薦等功能的以中文為核心的自主媒體AI中臺。三是防范新風險,數智賦能內容質量提升。在自主媒體AI 中臺的基礎上,引入區(qū)塊鏈技術,構建不可篡改的數字版權管理機制,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同時,實現對內容的溯源和追責;引入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實時監(jiān)測網絡輿情,及時發(fā)現負面、不實言論,并加以引導和糾偏。
一是把握導向,聚焦主流價值傳播主線不動搖。主流媒體應始終堅定不移地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積極弘揚正能量,深入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講述中國故事。同時,要注重人才培養(yǎng),加強內部培訓和考核,吸引和培養(yǎng)一批有信仰、有擔當、有責任心的媒體人才,讓主流價值觀成為全體媒體從業(yè)者的共同信仰和追求。二是守正創(chuàng)新,打造極具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主流媒體應充分發(fā)揮新技術的優(yōu)勢,變革傳統(tǒng)的傳播方式。抓好數智化轉型機遇,深化內容創(chuàng)新、拓寬傳播渠道,滿足受眾日益增長的需求;不斷完善內部機制,通過激勵機制、競爭機制等方式,讓從業(yè)者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創(chuàng)新。三是關注青年,構建主流媒體輿論傳播新范式。要以青年視角關注青年人的生活、思想和文化,為其提供多元化的內容。注重與青年群體的互動體驗,開設線上專題討論區(qū)、在線問答、短視頻征集、線下青年論壇等活動,鼓勵青年人分享觀點、發(fā)表意見,讓主流媒體成為青年人群體的心靈家園。
一是開門辦媒,廣泛匯聚民智。主流媒體應當拓展新聞來源,尤其是加強與社區(qū)、民間組織等非政府機構的聯系,傾聽不同聲音和觀點,避免單一來源和片面報道。鼓勵公民記者參與新聞報道,通過提供培訓、技術支持等手段,幫助公民記者提高報道能力,同時加強與公民記者的合作,以便更好地匯聚民間智慧。二是資源互通,實現共建共享。主流媒體要利用數字化和平臺化技術,建立媒介共享的合作聯盟,通過合作、購買、租賃等方式,共享內容、渠道、技術和人員等資源,提高聯盟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在實現“人人參與”的基礎上,鼓勵“人人負責”,實現個人信息交互的權益與整體利益的相互促進、有機統(tǒng)一,以此為基礎,最終使“人人享有”的權利得到保障。[11]三是循序漸進,促進均衡發(fā)展。各大主流媒體要團結一致,推動全媒體傳播格局建設,不斷提高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h級融媒體是離群眾最近的主流媒體,要與縣級媒體資源共享、平臺共享、技術共享,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走融合發(fā)展之路,提升服務能力。
作為技術先驅,AIGC 正在世界范圍內悄然引導著一場深刻的變革,在催生未來數字內容創(chuàng)作與交互新范式的同時,也帶來了“技術狂歡”與“技術焦慮”兩種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當機器成為傳播的共同主體時,媒體行業(yè)不僅要思考人機共存的平衡,更要考慮如何使用好機器的價值觀與方法論。相信在全面智能化的未來,AIGC 賦能下的主流媒體內容生產將在規(guī)范化管理下行穩(wěn)致遠,為主流媒體注入新動能,為新型主流媒體建設貢獻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