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白
詩歌,是步入文學殿堂的入場券,親近母語,往往從讀詩開始。詩歌,是文學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形象美、情感美、語言美是它的主要特色。我們讀詩,就是去發(fā)現(xiàn)、體味詩中的美,我把讀詩的方法歸納為默讀、品讀、朗讀三個步驟。
默讀
詩不是用來講故事的,也不是用來講道理的。詩講究的是形象、意境,意境就是詩中的景和物,也就是詩中的圖畫。詩歌就是通過優(yōu)美的詩情畫意來感染人。
有首小兒歌叫“雞蛋”,只有短短的兩句:“雞蛋白,雞蛋黃,白云抱個小太陽?!弊x到這首兒歌,眼前首先出現(xiàn)的是雞蛋,一個橢圓的雞蛋,一個蛋殼里面有蛋白和蛋黃的雞蛋。接著讀下去,出現(xiàn)的是“白云”和“小太陽”,文字幻化成了圖畫,這就是想象,這就是意境,這就是詩的魅力:把平常的東西,變成了一幅美妙動人的圖畫。
當你讀著這首小詩,眼前好像閃過電影鏡頭一樣,看到了一幅神秘的畫面:“蒙蒙的夜空”“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月牙兒小船”還有坐在月亮尖尖上的“我”……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詩中有畫”。這畫面就是詩人創(chuàng)設(shè)的意境,意境是詩的最高境界。我們在閱讀中,必須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捕捉這些畫面,進入到意象之中,喚起自己的情感,將畫與情融合在一起。
帶著想象默讀,將文字變成畫面,是形象性的閱讀,圖畫式的閱讀,是有聲有色有形態(tài)的閱讀。默讀讓我們對詩有了初步的認識,產(chǎn)生了親近感,把我們帶進作者營造的詩意之中,獲得了美的熏陶。
品讀
詩歌講究精煉、含蓄,詩要表達的意思和意義,不一定會明明白白地講出來,需要讀者去品讀、去體味。讀詩,不能像喝白開水一樣,咕嚕咕嚕一下就喝完,而要像吃橄欖那樣,含在口中,慢慢地感受它悠悠的清香和絲絲的甜美。
我們來看看《自己去吧》這首童詩:
小猴說
媽媽,我要吃果子
樹上多著哩,自己去摘吧
這樣
小猴學會了爬樹
小鴨說
媽媽,我要洗澡
池塘大著哩,自己去洗吧
這樣
小鴨學會了游泳
小鷹說
媽媽,山那邊有什么呀
風景可好哩,自己去看吧
這樣
小鷹學會了飛翔
這首詩很小巧。小,就是篇幅短小; 巧,就是有趣味,沒寫得太實、太死。 沒有開頭、發(fā)展、結(jié)尾的故事模式,而是用跳躍的手法,省略了許多環(huán)節(jié)。這種留空白、留余地的寫法,是有意不把過程都說出來,而是讓讀者自己代替詩中的角色,去想象,去感受。如小猴、小鴨、小鷹的興趣和愿望,它們當時的心情,還要去理解媽媽對孩子的關(guān)愛、激勵。
這首詩中,“自己去吧”和“這樣……學會了……”的詩句,重復了三次,好像是詩歌的眼睛在忽閃忽閃,也好像品字的三只口,在提醒和啟發(fā)讀者,要多動腦,從詩中品出一些道理來,進而懂得:生活的本領(lǐng),要通過自己的實踐和鍛煉才能獲得,自信自強的孩子,才能自立。這些詩人沒說透的話外之音,正是我們讀詩要領(lǐng)會的奇妙之處,這就是詩的內(nèi)涵。
朗讀
詩和音樂是親姐妹,詩不僅有善于捕捉形象的慧眼,而且還有美妙的歌喉。誦讀歷來是古詩文學習中所強調(diào)的方法。因為朗讀和默讀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朗讀是把詩的文字變成聲音的藝術(shù),能讓我們充分體會到詩的韻律美、 語言美、意境美。讀得多了、熟了,還能增強語感,積累詞匯,提高我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能加深我們對詩的理解。讀詩能調(diào)動我們的眼、耳、口、鼻、心,讓我們?nèi)硇暮驮娙跒橐惑w,隨著詩情的起伏,誦讀語氣的變化,我們就進入到詩的二度創(chuàng)作之中。 這時,當我們聽到自己抑揚頓挫的聲音,該是一種多么美妙的感覺,多么愜意的藝術(shù)洗禮。閱讀是最美的姿態(tài),朗誦不是更美的姿態(tài)嗎!
讀書三到:眼到、心到,口到。
讀詩三讀:默讀、品讀、朗讀。
好好地讀詩吧。讀出詩的意境美,品出詩的含蓄美,吟出詩的語言美。
這樣,讀過的詩,會浸潤在你的心靈里,流露在你的談吐中,留存在你的字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