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少男少女》雜志社與嶺南本土兒童文學(xué)作家何騰江老師共同開設(shè)的《探索·鳥趣》欄目深受好評,在小讀者中引起熱烈反響,大家紛紛來信表示從中學(xué)到了許多鳥類知識,還學(xué)會了主動觀察身邊的各種鳥兒。因此,為滿足小讀者們對大自然的探索欲,提高觀察生活的能力,2024年本刊繼續(xù)邀請何騰江老師開設(shè)《探索·蟲趣》專欄,從2024年第1期開始,陸續(xù)推出12期以觀“蟲”為主題的美文。
在《探索·蟲趣》專欄,何騰江老師將聯(lián)合西南大學(xué)昆蟲學(xué)碩士、自然攝影師吳可量老師,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為小讀者描繪蟬、螳螂、蝴蝶等12種蟲子的形態(tài)特征、生活習(xí)性、生長狀態(tài)以及它們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等等,在輕松詼諧的文字和精美奇妙的微距攝影中,帶領(lǐng)少年兒童親近自然、開闊眼界,感受文學(xué)之美、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
在院子角落的泥盆里,剛埋進一粒種子,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跑過去看:“怎么種子還沒有發(fā)芽?”
這一番心急的樣子,或許是每個小孩都遇到過的。那時候,住在靈界村,我總覺得種子發(fā)芽發(fā)得很慢,葉子舒展得很慢,就連花朵綻放得也很慢。生命在悄無聲息的狀態(tài)下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目,這一切全被時間的巨幕覆蓋了。我多少次試圖掀開時間的幕布,但是一個孩子的耐心是有限的,故而觀察植物的生長歷程,總是以失敗而告終。
我時常覺得日子里的一切都是緩慢的??墒牵业暮闷嫘膮s是如此急切,仿佛是一輛正在下坡的玩具車,總也停不下來。于是,我開始觀察一只蝗蟲的蛻變。
沒錯,蝗蟲的誕生讓一個孩子見識到了生命的速度。它的蛻變跟蟬的蛻變幾乎一模一樣。尤其是目睹它的翅膀慢慢變成一張漂亮的大帆時,那樣的場面是震撼人心的,也讓一個孩子感知到了生命的強大和完美。
或許大多數(shù)生命最初的樣子都是丑陋的,蝗蟲的幼蟲也是極為難看的。那些形容“女大十八變”的句子,似乎用在昆蟲身上,也是適合的。誰也想不到,蝗蟲的幼蟲跟成蟲一對比,那真是天壤之別呢。
蝗蟲的幼蟲同樣有“嬰兒肥”,體色已有草綠色,或者淡黃色,甚至有點接近于紅褐色。蹲在灌木叢邊上,我發(fā)現(xiàn)一只幼蟲正用爪子仰向地掛在一條小樹枝上,這樣的姿勢意味著,幼蟲感覺到自己快要成熟了,就要蛻變了,這跟幼兒在分娩的時候,母體會有涌動的跡象是一個道理。
不得不感慨,生命的誕生方式雖然千變?nèi)f化,但在某一時刻,總是有驚人的相似。不是嗎?
蝗蟲幼蟲的前翅有一個小小的三角形,那是鞘翅的鞘。它的前翅縮在胸口,三角形的小羽翼向左右兩邊張開,將自己固定在樹枝上。
這一點是極為像蟬的。它們都在想方設(shè)法將身上的外套脫下來,而不是直接撕裂。只要有足夠的耐心,屏息,認真觀察,很容易就會發(fā)現(xiàn)幼蟲前胸甲的背面和隆起縱紋的下面,都在做一張一縮的運動。這樣的運動很好理解,那是在外殼的掩蓋下做內(nèi)部運動,以產(chǎn)生推動力,使外殼能夠脫落下來。
幼蟲的身體中央部位因為是薄膜,在血液的涌動下,越發(fā)透明。這些血液是幼蟲積蓄了很久的力量,是為生命的蛻變而準(zhǔn)備的。血液的涌動一下一下地撞擊著外殼,背部出現(xiàn)了一條細小的裂縫。這條裂縫沿著前胸的流線體張開,一直往身體的后部延伸,直到翅膀的連接處,再轉(zhuǎn)到頭部,一路往觸角的頂部。此時,外殼向左右分開,背部的整個裂口就清晰可見了。
這時候,我需要的仍然是耐心。背部的裂口越拱越大,那里的皮質(zhì)是軟軟的,蒼白的,略帶灰色調(diào)。隨著時間的推移,整個背部終于拱了出來。接著,頭部也拱出來了,外殼還留在原地,完好無損。這樣子像極了蟬殼,小時候即使捉不到活蟬,能找到一只完好的蟬殼,我也能玩上大半天,直到蟬殼破碎了才作罷。
最搞笑的是,此時蝗蟲的兩只眼睛是極其怪模怪樣的,像玻璃狀,卻什么也看不見。聽說,嬰兒剛出生的時候,眼睛也是看不見東西的。
觀察蟬蛻變的時候,最為激動人心的就是蟬翼漸次展開的瞬間,能讓人領(lǐng)略到“薄如蟬翼”的美妙。而蝗蟲的翅膀拉出來的時候,遠不如蟬蛻這般美妙。它的翅膀簡直就是四片窄小的破布條,就連長度也只是成蟲翅膀的四分之一。
此時的翅膀也是極為軟弱的,垂掛在身體兩側(cè)。要知道,翅膀應(yīng)該是向著后尾的,但現(xiàn)在的情形卻是倒掛著,覆在蝗蟲的頭部,感覺就像四片肉乎乎的小葉片。
往后的蛻變過程,還要將后腿掙脫出來。這似乎并非難事,只要將收縮的骨頭一伸,后腿就能拔出來了。這時候的后腿已呈現(xiàn)淡粉紅色,最終會變成濃紅色的線條。記憶里,有的孩子捉到蝗蟲時,蝗蟲干脆“卸掉”后腿逃跑。這時候,孩子只舉著一條紅色的后腿玩,照樣玩得有趣味。
接下來,蝗蟲仍然要經(jīng)歷一系列繁重的蛻變工作。在背脊挺起、搖擺身子,至空殼落地后,蝗蟲便穿著齊胸短衣,到處飛行,成為無惡不作的飛蝗。
自然課堂
觀察昆蟲,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尋找蟲卵,那是生命的起源。
雌蝗蟲產(chǎn)卵,多是在四月。在巷道邊的荒地上,無遮無掩,陽光充足,泥土談不上松軟,但也不至于太堅硬。雌蟲將并不尖利,反而頗為圓鈍的腹部垂直插入土里。這個過程并不容易,畢竟它沒有尖銳的腹部。但是,為了生命的延續(xù),雌蟲還是克服了重重困難。
雌蝗蟲產(chǎn)卵的時候,身子會仰著,那是擠卵的動作。往往是擠一下卵,又歇息一下,反復(fù)幾輪后,待排完所有的卵后,它就拍拍屁股,一走了之。
根據(jù)科學(xué)統(tǒng)計,蝗蟲一個卵含有30~60枚卵子。當(dāng)這些幼蟲全部變成成蟲,很可能就集結(jié)成蝗群,所到之處,很可能會引發(fā)蝗災(zāi),這是莊稼人的噩夢。